光影留痕八十载:用镜头定格五位百岁抗战老兵的烽火记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3 15:49 2

摘要:历时两个月,达州市民俗摄影协会的十余位成员,为五位百岁抗战老兵留下了影像记忆。这些平均年龄超百岁的老人,用布满褶皱的手掌敬军礼,用颤抖的声音讲述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是历史的见证。

2025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在达州,

一群摄影师踏上了抢救历史的征程。

历时两个月,达州市民俗摄影协会的十余位成员,为五位百岁抗战老兵留下了影像记忆。这些平均年龄超百岁的老人,用布满褶皱的手掌敬军礼,用颤抖的声音讲述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是历史的见证。

用镜头与时间赛跑:

达州市民俗摄影协会的“抢救性记录”

“蔡老走了。”2023年12月12日,达州市民俗摄影协会摄影师张纪唐的朋友圈更新了一条简短的消息。7天前,他们刚刚为96岁的抗战老兵蔡向安拍摄完口述历史,老人颤巍巍举起的军礼还定格在相机里,转眼成为永恒。自此,协会核心成员发起“老兵口述历史”抢救计划。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摄影师足迹遍布达州城乡,行程超6000公里,陆续为20余位老兵留下影像档案。

张纪唐告诉记者,2023年,达州尚有10多位健在抗战老兵,到2025年愈发稀少,均为百岁左右高龄。这场与时间的赛跑,2025年的“抢救”行动尤为特殊。摄影师携带专业设备深入达川区石梯镇、渠县新市镇、达州东部经开区福善镇等地,以电影级的拍摄标准记录老兵的口述历史,用微距镜头捕捉他们腿上的弹痕、勋章的锈迹、敬军礼时颤抖的指节。

“抗战老兵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去年我们启动了首次拍摄,今年继续行动,不仅是为了留存影像,更希望通过这些细节唤醒公众对历史的敬畏。每一处伤疤、每一枚勋章、每一个军礼,都是对抗战精神的传承。”协会副主席徐灏表示,他们为每位老兵都制作了包含照片、视频的个人档案。

柏令和。

柏令和:从滇西战场到抗美援朝的“双料英雄”

出生:1928年(97岁)

籍贯:达州东部经开区福善镇

抗战服役部队:远征军第八军荣誉1师

抗战主要战役:松山战役、龙陵战役、芒市追击战

“松山的树都是炸焦的,我们踩着战友的尸体往上爬。”柏令和老人坐在院坝的竹椅上,阳光透过他稀疏的白发,在布满沟壑的脸上投下斑驳光影。他的右手食指第一节短了半寸——1944年滇西反攻战时,被日军手榴弹弹片削去的。

1941年,13岁的柏令和被伪保长抓壮丁,从达州乡公所辗转重庆、泸州受训,编入远征军第八军。“美国人教我们用炮,说‘Chinese soldier good’。”他至今记得美军教官竖起大拇指的样子。1944年春,滇西反攻战打响,他随李弥兵团渡过怒江,参加松山战役。

“松山主峰像个铁疙瘩,日军工事修在地下,飞机炸不动。”老人突然提高声调,“松山易守难攻,加上日军工事非常坚固,武器配备又好,其他部队攻打松山没有效果,人死了很多。我们开始也没打下来,所有的大炮铺天盖地对日军进行轰炸,炮弹打完了仍不能掩护步兵进攻。松山的坡度太陡,我们的战士只能笔直向上爬行,爬着爬着站不稳就掉下来。上级命令我们炮兵调整战术,进行限制目标、精度射击、定点破坏。松山的树木在炮击后起火,整座山烟雾滚滚。日军派兵增援,上级决定我们师帮助友军包围龙陵,不让日军增援松山。这场持续三个月的松山战役,第八军的将士最后通过挖地道,在地道里装炸药,炸了主峰,才消灭了日军。最惨烈的是,挖洞时遭遇日军极力抵抗,我们小炮敢死队冲到日军阵地进行反击,大炮在后面火力支援,结果在炸日军的同时,敢死队也同归于尽。打下松山,各个部队一起围攻龙陵。日军向芒市溃逃,我们乘胜追击,收复芒市后,与驻印军和盟军会师,滇西反攻战胜利结束。”

滇西抗战胜利后,柏令和又参加了桂林保卫战,在途中听闻日本投降。“当时全连朝天鸣炮,炮管都打红了。”

柏令和老人和他的奖章。

1949年,柏令和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在上甘岭战役中再次负伤。如今,老人珍藏着多枚用鲜血换来的奖章。“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打仗的苦。”柏令和摸着奖章上斑驳锈迹,“我腿上的伤疤会疼,但看到今天航母下水、战机上天,值了!”

李祥。

李祥:从战场徒步两个月归乡

出生:1924年(100岁)

籍贯:渠县新市镇飞燕村

抗战服役部队:71军87师

抗战主要战役:怒江防守战、松山战役、龙陵战役

“我是被抓去当兵的,当时还在读中学。”李祥老人坐在堂屋太师椅上,手里摩挲着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裹,里面装的是他1942年的入伍通知书。那年10月,19岁的他回家拿伙食费,路上被师管区抓丁,直接送到南充编入运输18团。

因读过中学,李祥被连长孙鹏山看中当了文书。1943年,他主动请缨上前线。“日军飞机把保山炸成火海,松树都炸断了,我不能只在后方写文书。”他被调往71军87师,驻防怒江防线。“我们的步枪打不过日军的歪把子机枪,只能挖工事死守。”李祥回忆,士兵在战壕里一呆就是半个月,雨水混着血水浸透军裤,不少人得了严重的皮肤病。

1944年,滇西反攻,李祥随部队攻克龙陵。“城墙厚得很,美国飞机炸了三天才炸开缺口。”攻入城内时,他看见日军伤兵拉响手雷与战友同归于尽,“那场景一辈子忘不了。”那年冬天,思亲心切的李祥放弃晋升连长的机会,穿着军装往家赶。

李祥老人与家人、摄影师合影。

“回家的路走了两个月,靠要饭、搭便车。”老人的声音哽咽了,“在贵州遇到个老太太,用儿子的旧衣服换了我的军装,她哭着说‘我儿也当兵,三年没音讯了’。”1945年过年前,衣衫褴褛的李祥终于走进家门,母亲抱着他哭晕过去。

“1945年,听说日本投降了,我高兴得很,凶残的日军害死了我们那么多同胞,我最遗憾的就是没有与日军战斗到最后。”李祥现在不时会给一些乡亲摆抗战的龙门阵,“过去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这样才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黎淦昌。

黎淦昌:从青年远征军到乡村教师

出生:1926年4月(99岁)

籍贯:达川区石梯镇

抗战服役部队:青年远征军202师

抗战主要战役:綦江保卫战

“达县老车坝被炸得只剩断墙。”1938年,12岁的黎淦昌在达县初级中学读书时,目睹日军在达县老车坝、帝主宫等地投弹炸毁数百间民房后,报国之心油然而生,心里埋下从军的种子。1944年,黎淦昌和同乡的一个高中生一起投笔从戎,加入青年远征军202师,驻守綦江保卫重庆。

“我们的任务是防止日军从贵州进攻重庆。”黎淦昌作为文化兵,不但负责团报工作,还在闲暇时教战友识字、绘制布防地图,“有个河南兵不识字,我教他写‘中国’两个字,他说‘就算死了,也要让鬼子知道我是中国人’。”

黎淦昌老人和他的证书。

日本投降后,黎淦昌接受了预备军官教育,1946年复员后到重庆青年中学继续读高中。1949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16兵团41军122师,驻防万县、巫山一带。同年12月,他和所在部队一起在绵阳起义。1950年,被调到华东9兵团,9月到华东军政大学学习一年多后,编入华东军区教导总队。1951年5月转业回乡,黎淦昌到地方参加乡工作组。1954年,到当地学校教书,在乡村讲台站了38年直至退休。如今,黎淦昌仍能清晰讲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全民抗战岁月,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先辈奋勇杀敌的热血场景。

曹榆。

曹榆:回家的路走了半辈子

出生:1920年4月(105岁)

籍贯:渠县

抗战服役部队:57军

主要战役:豫中会战、桂柳会战

“战场上生死一瞬间,回家的路却走了半辈子。”曹榆老人坐在轮椅上,目光落在客厅墙上的中国地图上——从台湾到达州,被红线标注的路线蜿蜒曲折。

1941年,21岁的曹榆编入57军,先后参加豫中会战和桂柳会战,在衡阳保卫战中被日军刺刀挑穿肩膀。抗战胜利后,他随54军前往台湾,从此与家人失联。“在台湾,我每天隔海相望,思念家乡腊肉的味道。”

曹榆老人与摄影师忆往昔。

直至两岸“三通”,曹榆才重返家乡。老人感慨:“战场上的生死一瞬间,但回家的路却走了半辈子。”言罢,他颤巍巍举起右手,敬出一个跨越八十载依旧标准的军礼。“抗战胜利80年了,两岸该团圆了。”镜头定格的那一刻,布满褶皱的手掌与挺拔的身姿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将人们瞬间拉回硝烟弥漫的战场。

杨荣华。

杨荣华:常德会战中见证师长殉国

出生:1928年10月(97岁)

籍贯:渠县

抗战服役部队:国民革命军44军150师

主要战役:鄂西会战、常德会战

杨荣华老人撩起裤腿,腿上满是斑驳的伤疤。“这是常德会战留下的‘纪念’。”他用枯枝般的手指按压伤疤,“当时子弹从这里进去,骨头都碎了。”

1943年,15岁的杨荣华抗日心切,虚报年龄入伍,编入44军150师。同年11月,常德会战打响,他所在部队负责阻击日军第116师团。“师长许国璋亲自带队冲锋,腹部中弹还喊着‘前进’!”老人突然捂住脸,“后来他不想被俘,在战场上举枪自杀了……”

那场战役,150师伤亡殆尽。“战友们倒下时,连名字都来不及记下……如今能活着讲述这些故事,就是对他们的告慰。”老人的声音低沉却坚定。

杨荣华老人与摄影师合影。

用光影铸就永恒丰碑

在达州市民俗摄影协会的工作室,硬盘里存储着达州多位抗战老兵的影像资料。“这些都是活的历史。”张纪唐告诉记者:“我们给每位老兵建了数字档案。”

翻阅着一张张数字照片,摄影师总是回想起那个瞬间——为柏令和老人拍完照后,忙着收拾设备准备离开时,老人突然喊住他们:“等一下!”他转身从屋里取出一个布包裹,里面是多枚奖章。“帮我跟这些奖章合个影吧,说不定明年就戴不了了。”

快门声响起,定格下百岁老人与奖章的合影——那些锈迹斑斑的奖章,在夕阳下闪烁着穿越时空的光芒。

岁月终会带走老兵的身影,

但这些光影将化作精神的火炬,

照亮民族前行的路。

达州市民俗摄影协会供图

来源:达州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