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晚的机舱,灯光昏暗,大多数乘客已在疲惫中阖眼小憩。坐在座位上的林女士正欲入睡,却被一阵清晰而有节奏的撞击声搅扰——她的后背,正承受着连续不断的震动。她回头望去,一个十岁上下的男孩,正不安分地用双脚踢踹着她的椅背。
编辑:X
曾经,有网友在评论区发表过这么一个观点。
“当你发现一个孩子异于常人的时候,你再去接触他的家长,你就会发现这家人你病得最轻的就是孩子。”
一开始,很多人觉得这实在是有些夸张,但没想到,南航的飞机上,证实了这句话。
那晚的机舱,灯光昏暗,大多数乘客已在疲惫中阖眼小憩。坐在座位上的林女士正欲入睡,却被一阵清晰而有节奏的撞击声搅扰——她的后背,正承受着连续不断的震动。她回头望去,一个十岁上下的男孩,正不安分地用双脚踢踹着她的椅背。
起初,林女士只是扭头,试图用眼神这套通用的社交语言,隔空发出制止的信号。可惜,在这架飞机上,这套规则失灵了。男孩对她的眼神视若无睹,兴致勃勃地继续他的“游戏”。
林女士忍耐了几次,实在按捺不住,终于开口,礼貌地请求孩子不要再踢。然而,一次,两次,甚至多次的提醒,男孩依旧故我。无奈之下,她只能将求助的目光投向孩子的监护人。可恰恰是这对父母的反应,才是让事态悄然滑向失控的原因。
他们只是低头,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动,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掌心那方寸天地,对周遭的一切——包括孩子的冒犯和邻座乘客的请求——都报以一种令人费解的冷漠与无视。没有一句道歉,没有一声管教。
这本是多么简单的一桩小事啊。一句“对不起”,一句对孩子的告诫,足以让机舱内紧绷的气氛烟消云散。然而,正是这种全然的无视,彻底耗尽了林女士的耐心。
压抑多时的怒火终于找到宣泄口,她提高了音量,冲着男孩呵斥了一声。这一声突如其来的呵斥,似乎起了作用,男孩终于安静下来。林女士原以为风波就此平息,不料这仅仅是中场休息。
飞机开始下降,广播里提示着乘客系好安全带,不要随意走动。就在这个当口,那个男孩突然起身,经过林女士座位时,身体重重地撞了她一下。
这次撞击力道不小,不仅撞疼了林女士,更将她戴在耳朵上、一副价值千余元的新耳机当场撞飞,掉落在座椅下方一个难以触及的角落。
这一下,事情的性质彻底变了。林女士当即质问男孩:“你为什么故意撞我?”男孩迅速躲到他母亲身后,一场新的对峙就此拉开序幕。
孩子的母亲非但没有检视情况,反而立刻开启了“护犊”模式,理直气壮地回击:“不就是一副耳机吗?掉了就掉了!他还是个孩子,不懂事,你一个大人跟他计较什么?对着孩子大吼大叫,你还有理了?”
飞机最终平稳降落,在跑道上缓缓滑行。此刻,所有乘客都还被安全带束缚在座位上,这是航空安全的铁律。然而,对这一家人来说,规则似乎并不存在。
男孩的父亲毫无预兆地解开安全带,猛地站起身,一把抓住林女士的衣领,用力将她推倒。林女士的头狠狠磕在邻座的扶手上,瞬间鼓起一个大包。紧接着,孩子的母亲、另一位同行的女性长辈(疑为奶奶),甚至那个男孩自己,也一拥而上。
四个人,对着倒地的林女士拳打脚踢。母亲嘴里骂着污言秽语,父亲则在一旁嚣张地叫嚷:“报警!你马上报警!”狭小的机舱内一片混乱,尖叫声和咒骂声混杂在一起。
林女士忍着疼痛,向周围乘客大声呼救,请求他们帮忙报警。若非乘务员迅速赶来强力制止,后果不堪设想。
飞机停稳后,林女士捂着头,第一时间拨通了报警电话。大连周水子机场的警方迅速介入,将双方带走调查。在警察面前,这家人依旧态度强硬,毫无悔意。
他们坚称自己的孩子只是顽皮,整件事都是林女士小题大做,并且是她先出言辱骂孩子在先。因此,他们提出的唯一诉求,是要求林女士向他们的儿子道歉。面对如此荒诞不经的逻辑,林女士态度决绝:拒绝任何形式的和解,一切依法处理。
事情被挂上网,视频画面一传十、十传百,网络舆论瞬间炸开锅,字里行间无不透着震惊与愤慨,尤其对他们在飞机滑行阶段动手打人的行为口诛笔伐。
有评论指出,这已非简单的民事纠纷,而是严重危害航空安全的违法行为,理应受到严惩,甚至可以考虑将打人者列入禁飞名单。
随着事件发酵,更多细节浮出水面。有知情网友扒出,打人的父亲是本地一名建材市场的个体户,行事作风向来霸道,甚至有过在KTV与人斗殴而被警方调解的“前科”。
如果爆料属实,那么他在飞机上的暴戾与嚣张,便不再显得突兀,反而像是一种行为惯性的再次上演。
一场本可避免的冲突,从踢椅子演变成一场群殴,最终成为一起公共事件。究竟是什么助长了这种气焰?是父母对孩子毫无原则的纵容,还是他们自身根深蒂固的处事逻辑?
当“他还只是个孩子”被用作蛮横无理的挡箭牌时,它保护的不是孩子,而是一种名为“特权”的幻觉。只是,当这种幻觉在现实中撞得头破血流时,又该由谁来为此买单?这个问题,或许比丢失一副耳机要沉重得多。
羊城晚报《“他还是孩子”!飞机上疑因孩子“顶座”引发乘客打架,警方已介入!南航回应→》
来源:影史奇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