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8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赓续红色血脉 砥砺强国之志”理论宣讲实践队赴山西阳泉开展实践活动。师生一行12人紧扣“数字赋能红色教育”主题,将百团大战纪念馆、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等红色资源转化为
本报记者 彭未风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8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赓续红色血脉 砥砺强国之志”理论宣讲实践队赴山西阳泉开展实践活动。师生一行12人紧扣“数字赋能红色教育”主题,将百团大战纪念馆、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等红色资源转化为沉浸式课堂,通过VR实景、AI动画、情景教学等创新形式,打造“可听、可看、可参与”的行走思政课,让革命历史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时代活力。
历史现场:在抗战热土激活红色记忆
为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队员们走进纪念馆,在泛黄的作战地图前驻足,通过百团大战期间的战役部署、前线电文、战士日记等史料,了解85年前八路军破袭正太铁路的壮阔历程。在狮脑山上,阳泉籍学生陈紫倩手持阳泉地图,结合地形地貌,清晰勾勒阳泉作为“三晋要冲,晋冀咽喉”的战略地位,讲述阳泉因煤而兴、因战而名的历史脉络,并重点介绍了遍布全市的红色资源及其在革命史上的独特地位。
实践团充分利用阳泉地形地貌特色,将课堂搬进山野沟壑、地道暗堡。在七亘大捷遗址,师生面对陡峭的山崖,切实感受当年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利用山道、关口、峡谷等险峻的地形,巧设奇兵,三天内两次伏击日军,歼敌400余人,创造“重叠待伏”经典战例的光辉历史。在南庄地道战遗址,队员们躬身穿过仅容一人通行的巷道,触摸斑驳的枪眼与隐蔽的观察孔。“这条4公里长的‘地下长城’,都是村民们一镐一铲挖出来的!”实践队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李梁栋结合遗址实物,深入阐释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伟大创造力,再次印证“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内涵,强调保护利用好红色遗址的时代价值。
科技赋能:让红色教育“活”起来
实践队将沉浸式教育理念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在段南沟和段西沟社区打造“时空穿梭”思政课堂。学生们认真聆听悲壮的抗战故事,学习抗战历史,延续抗战精神;戴上VR眼镜,瞬间从抗战时期的艰苦战场“穿越”到新时代的航母甲板,在虚拟舰载机升空的震撼体验中,感受今日强大的国防力量。这种“昨日与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学生们直观体会到“今日昂首深蓝的‘定海神针’,正是那场艰苦卓绝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石”。
实践队创新推出“红色IP矩阵”:数字虚拟讲解员“小志”以卡通形象开场,用“同学们,你们知道‘抗战精神’的由来吗?”等互动问题激发兴趣。队员吴优现场边画边讲百团大战的故事,一幅《百团烽火·山河壮歌》跃然纸上。她通过AI技术将画作转化为动态短片——四位战士在红日下奋力前行,背景中飞鸟掠过,象征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创新实践:构建“四位一体”宣讲体系
实践队精心打造的“红色微课创作工坊”已完成《走进百团大战纪念馆:铭记英雄史诗,传承抗战精神》《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的红色记忆与时代新篇》《七亘大捷纪念馆:一部“重复设伏”的兵家传奇》等6部系列微课脚本,通过社区宣讲、校园分享、网络推送扩大覆盖面,实现“一地实践、多地受益”。
娘子关前,队员们进行实景推演讲解,生动演绎中国军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防御智慧,通过“脚本+实景+互动”的模式发出“关在家在、人在国在”的时代强音。
实践队设计的“薪火相传·重走长征路”情景教学项目别出心裁,参与者化身“指挥官”,在紧张热烈的团队协作中“亲历”长征壮举。从竭尽全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到胜利“会师”时刻的欢呼雀跃,学生们深切领悟到集体主义精神与坚定革命信念所蕴含的惊人伟力。社区工作人员赵永梅说道:“把思政课堂搬进社区,用游戏化方式讲党史,这样的创新值得推广。”
宣讲针对不同群体,形成分众化系列内容,面向中小学生侧重故事化表达,通过VR体验、动画等激发兴趣;面向社区群众突出“身边历史”,邀请老兵口述、居民互动;面向政府部门则聚焦调研数据,为红色资源开发提供对策建议。
资源转化:构建校地协同育人共同体
“这些书签把阳泉革命历史揣在了兜里!”小河村村民石大爷摩挲着实践队赠送的印有百团大战纪念碑与娘子关图案的文创书签说道。行前,团队设计制作了“阳泉红色地标”系列文创书签,融入百团大战纪念碑、娘子关、中共创建第一城标志等核心元素,旨在让其成为宣传阳泉红色文化的名片。
实践队与段南沟社区签署共建协议,未来将开展“红色宣讲员”志愿服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合作。在百团大战纪念馆,他们向游客、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发放调研问卷,深入了解阳泉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宣讲模式创新及挑战,为服务地方红色文化传播搜集依据。
在小河古村,队员走访亲历解放战争的97岁老兵窦喜祥,记录珍贵口述史料,与当地村干部围绕古建保护、红色资源开发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座谈,共同探讨游客流量季节性波动、文化体验深度不足等现实问题。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实践队力求通过扎实的研究,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并将实践队的意见建议反馈到阳泉“市长信箱”,为进一步开发当地珍贵的抗战遗址资源提供大学生视角的学理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返津后,实践队将系统梳理此行的人文资料与调研数据,深入总结在田野调查、对策研究、校地协同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将此次调研形成的典型经验做法和优秀案例制作成专题展览,在学院新时代伟大成就思政课重点实验室展览,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生动的案例。
此次实践成功构建了“红色史迹研学+社情考察调研+沉浸互动宣讲”三位一体模式。实践队通过制作微课、开展红色访谈、组织专题研讨等形式,让红色资源“活”起来、革命故事“新”起来、理论宣讲“实”起来。实践队负责人表示:“学院将持续深化与阳泉的校地合作,让‘行走的思政课’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坚固桥梁,致力于将更多红色地标打造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锤炼实践能力、赓续红色基因的广阔课堂与坚实平台。”
来源:天津教育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