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顺义区中小学数学节推进会在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隆重举行。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院长冯洪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特级教师、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主任张毅,教育部数学课标组组长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讲师何雅涵,区委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创
探秘数形
创意未来
近日,顺义区中小学数学节推进会在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隆重举行。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院长冯洪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特级教师、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主任张毅,教育部数学课标组组长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讲师何雅涵,区委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创新学院顺义分院院长孟朝晖,区委教工委委员、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创新学院顺义分院常务院长张军堂等出席会议。
本次数学节以“探秘数形 创意未来”为主题,旨在通过数学与艺术、与AI的深度融合,及数学建模等实践活动,探索顺义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的区域构建与校本化实施路径,激发青少年创新思维,擘画顺义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现场会分为主会场和分会场。
主会场环节由区教委副主任蒋吉姝主持。
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校长姚宇鹤为大会致辞。她表示,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以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为平台,积极发挥区域航天航空、智能制造等资源优势,联合中关村顺义园、北京汽车等单位,厚植社会-区域-产业-学校-家庭共育的“区域土壤”。通过课程重构、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实践等载体,师生共同探索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数学之美,锤炼实践能力,形成校本化实施的实践范例,助力区域教育创新发展。
(左右)
数学节共征集“Logo创意设计”作品168份,学生作品将数学逻辑与美学表达深度融合,彰显了“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探索成果。
南彩二小刘芳雨、米翊洋,仁和中学薛花蕊作为学生代表进行了“Logo创意设计”展示。三位同学将书本、数学符号、几何图形与自然元素融为一体,展现了数学与艺术的共鸣,彰显数学探索精神。
数学节共征集“数学建模”作品81份,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吴雨灵作为代表进行了现场展示。吴雨灵同学基于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环保成本,通过实地勘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应用编程计算与多轮验证,设计出最优上学路线,以数学思维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学校校长王海宏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圆桌论坛,介绍学校从2024年开始探索实施的“种子计划”,解读“兴趣导向、思维为本、实践助力”的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路径。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尚志对圆桌论坛进行点评。他肯定了“种子计划”实施的现实意义并建议,要尝试将AI技术深度融入“种子计划”等教育实践,利用智能工具辅助学生提升提问、判断和归纳等核心能力,以促进数学思维和数字素养的协同发展;构建全学段数学建模体系,聚焦现实问题,遵循科学流程,并分层推进,以提升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系统整理课程实施经验,建立问题反馈与解决机制,强化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学生指导中的作用;注重将教育研究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结合学校实际需求,突出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合作性,探索符合学校特色的教育方法。
区委教工委委员、区研修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顺义分院常务院长张军堂为“数学节LOGO创意设计”和“数学我来讲”两项活动的获奖代表颁奖。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特级教师、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主任张毅为“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和“妙笔生花数学笔记”两项活动的获奖代表颁奖。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院长冯洪荣为“优秀组织奖”的获奖单位颁奖。
区委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创新学院顺义分院院长孟朝晖总结本次活动。她表示,数学是基础学科的核心,更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石,顺义区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将“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作为重点任务,以“数学节”为突破口,探索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她强调,各校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强化学生思维培养,贯通学段培养,构建人才培养长链条;要创新机制,激发人才培养活力,统筹师资力量,强化学科队伍建设,启动“数学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三阶导师梯队”;要推进数学学科基地校建设,形成跨学段、跨学校的教研共同体,为学科育人厚积师资力量及知识储备;要围绕数理学科前沿发展、创造性思维塑造、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方式与路径等核心内容,展开更加深入探讨与实践,擦亮区域育人品牌。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院长冯洪荣讲话。他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强国使命的召唤、时代的呼唤,要充分认识人才成长的连续性和复杂性,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系统而复杂的命题,探索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潜质的人才成长规律;要仅仅抓牢基础教育阶段这一人才培养的起始阶段,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进阶;要立足于本土,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习实际、思维实际,在实践中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他强调,人才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立足于课堂实践,立足于有意识、有设计的教学活动,做好“朴实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把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学校现有的创新品牌活动结合起来;要扎根于课堂教学,给予孩子更多自由、更多支持,让人才能够“冒出来”;要唤醒每一个孩子大脑深处的“创意潜质元素”,让学生在每个学科、每个领域里都有可能“萌发”,百花齐放、各尽其才。他希望,顺义区要以“数学节”为契机,实现解题能力向思维素养的转变、课堂单一场景向全域育人的转变、学科教学向文化浸润的转变;要积极发挥区域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产业优势,依托区域特色,构建“顺义模式”;要强化区域统筹、资源供给,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顺义教育品牌。
分会场共设置“拓扑学趣话讲座”“数学创意市集”“数形探秘展示与答辩”“种子计划展示课”“学科实践课”“数学我来讲视频播放”共六大项14个活动区域。
分会场一:“拓扑学趣话讲座”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苏阳。讲座以欧拉的七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事例和现象,探讨了拓扑学领域的数学问题。带领学生领略了拓扑学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思维的深度思考,点燃数学研究热情,播种深入探索的智慧种子。
分会场二、三:数学建模展示与答辩活动中,小学组和初中组各有11份作品进入展示与答辩环节。每一份作品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数学建模的探讨中彰显破解现实难题的无限可能。
“数形探秘”建模作品展示与答辩
——小学组
“数形探秘”建模作品展示与答辩
——中学组
分会场四、五: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学校胡沛萁和秦意轩两位同学进行了两节精彩的“种子计划”展示课。课程以跨学科设计视角,依托多元教学方法推进课程实施,彰显“种子计划”对学生思维方式与认知世界视角的深度培养。
展示课《周期蝉的生存智慧》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学校种子计划主讲人 胡沛萁
展示课《迷人又诡异的数据统计》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学校种子计划主讲人 秦意轩
分会场六至十二:7节实践活动课充分体现跨学科融合与实践育人的特点。学生在动手实践与思维碰撞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能力的提升。
实践活动课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评价,专家们指出,7节实践课深度诠释了 "以数学为基、跨学科融合" 的创新理念,以实践育人为主线,打破了学科壁垒。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主动开展的实践探究活动,不仅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养,更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开辟了创新路径。
《校园碳中和》(初中数学)
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 刘颖
《低碳生活》(初中数学)
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 田梅
《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小学数学)
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 张亚楠
《生活中的负数》(小学数学)
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 甄洁
《“树白”的奥秘》(初中化学)
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 张莹
《探究不同跨度对桥梁承载能力的影响》(初中物理)
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 范艳丽
《风味米酒的酿制》(初中生物)
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 魏娜
分会场十三、十四:数学创意市集,重点展示了“数学节LOGO”“数学创意笔记”“数学小论文”和“数学建模”中的优秀成果。学生们以几何图形勾勒出活泼线条,借色彩和符号编织出思维脉络,用严密逻辑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了数学的理性之美与创意之趣的完美融合。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化了学生的数学热爱与学科素养。
本届“数学节”是青少年创新学院顺义分院“人才培养两季”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节”活动仍在深入推广中。依托“数学节”,顺义区各学段积极探索实践,以数学为舟,引领学生绘制独特的人生坐标系,在思维的碰撞与实践的淬炼中踏实成长之路。
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市级总院、知名高校教育专家,石景山区教委、京源学校,顺义区教委、顺义区研修中心、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顺义分院、顺义区各中小学干部、教师、学生代表共计400余人参加活动。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