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今日在场馆里看到,这些原用于收集建议的页面上,密密麻麻的手写文字里,不但没有“意见”,反而满是来自全球运动员、技术官员乃至外交人员的真挚谢意,赛事的专业底色与人文温度交融成动人风景。
在成都世运会龙泉驿赛区青龙湖射箭场馆中心,一本本静静摆放的意见簿,正书写别样的温暖故事。
记者今日在场馆里看到,这些原用于收集建议的页面上,密密麻麻的手写文字里,不但没有“意见”,反而满是来自全球运动员、技术官员乃至外交人员的真挚谢意,赛事的专业底色与人文温度交融成动人风景。
一笔一画,写满“国际好评”
“非常感谢亲爱的志愿者们,感谢你们的热情欢迎和周到的款待!”—— 反兴奋剂委员会委员荷曼・兰姆及其妻子,用质朴的文字为志愿服务“盖章”。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个美丽的场馆观看射箭比赛,感谢你们的热情款待!”——土耳其驻成都总领事馆M.Mert Tokman总领事,以访客视角点赞场馆氛围与服务。
翻开意见簿,这样的留言不胜枚举:来自土耳其和伊朗的射箭队员纷纷写下“Thanks”,还有“Friendliness”“perfect”“good”等词语高频出现。不同的笔迹交织,却藏着同样的真诚——他们致谢的对象,是赛事期间默默付出的志愿者,更是保障场馆高效运转的全体工作人员。
在青龙湖射箭场馆,温暖的故事每天都有:志愿者主动帮助残疾人运动员进入休息室,主动为外籍选手当“移动翻译”,主动为运动员寻找丢失物品……这些未被写进意见簿的细节和纸上的感谢共同构成了赛事的“温度坐标系”。
意见簿外,有“看不见的感动”
意见簿的“角色反转”,折射出赛事保障的“双向奔赴”。
专业服务里藏着“绣花功夫”:志愿者提前学习多语种问候语、赛事流程全流程演练,场馆团队细化餐饮、交通、赛事保障等环节,让来宾感受“中国效率”。
人文关怀中透着“成都龙泉驿温度”:从为外国友人准备双语指引,到及时响应外宾赛时咨询服务,再到与外国运动员交换徽章、合影,细节里的暖意让“宾至如归”不再是口号。
这些手写的感谢,既是对赛会服务的肯定,更成为中外交流的“微缩窗口”。当全球目光聚焦成都,一场赛事的专业保障与人文关怀,让这份“中国记忆”在来宾心中落地生根。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柯雨 图片 龙泉驿融媒 编辑 曾雪柔
来源:锦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