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多家媒体爆料称,由三名华裔天才少年——斯科特·吴(Scott Wu,以下简称“小吴”)、沃登·严(Walden Yan,以下简称“小严”)、斯蒂芬·郝(Steven Hao,以下简称“小郝”)——共同创建的Cognition AI正在进行一笔超3亿美元的
在硅谷AI的牌桌上,华人创业者正在成为发牌者。
近日,多家媒体爆料称,由三名华裔天才少年——斯科特·吴(Scott Wu,以下简称“小吴”)、沃登·严(Walden Yan,以下简称“小严”)、斯蒂芬·郝(Steven Hao,以下简称“小郝”)——共同创建的Cognition AI正在进行一笔超3亿美元的融资,目前披露的投资方包括Founders Fund和Khosla Ventures。如果这轮融资能够顺利完成,那么Cognition的估值将达到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8亿元),成为继Scale AI、Fireworks AI之后,又一个由华人创业的“百亿AI独角兽”。
更重要的是,Cognition同样表现出了惊人的成长速度。Cognition成立于2023年11月,第一笔投资来自传奇天使投资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接着仅仅5个月后——也就是2024年4月,彼得·蒂尔就推动他的Founders Fund对Cognition完成第二轮融资,推动Cognition的估值攀升至20亿美元,跃居独角兽行列。
在寻求本轮融资之前,Cognition最近一轮融资发生在2025年3月,由8VC领投,估值为40亿美元。这也就是说Cognition在5个月之内,就完成了估值的倍增,仅用了21个月,就做出了接近720亿元的估值。
28岁执掌720亿独角兽
Cognition的故事并不长,它诞生在AI公司野蛮生长的2023年底。
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出生于1997年的数学天才小吴,与小郝(Scale AI早期工程师)、小严(Cursor早期工程师)3名拿到IOI(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奖牌的天才少年们,在一栋“黑客之家”里闭门研发出全球首个AI软件工程师Devin的故事。
来自20VC播客截图
其中,Cognition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小吴出生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从小在数理竞赛中表现出惊人的天赋,14岁的时候就勇夺全美数学竞赛MathCounts的冠军,参加IOI的时候也不过只有17岁。在美国的程序员交流论坛Codeforces上,小吴被同行们评议上了“传奇大师”的称号。
也和其他的天才少年一样,小吴的创业故事也开始得非常早。高中毕业后,小吴曾在Apptar的计算架构团队工作一年半,后来考进了哈佛大学,并且曾经代表哈佛大学参加了2016年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带队拿到了季军。
2017年,小吴决定退学创业。在创办Cognition AI之前,他和几位朋友联合开发了一段“人工智能+社交”产品Lunchclub,担任CTO兼联合创始人——其实这一段创业经历就很辉煌了,根据资料显示Lunchclub曾获Lightspeed、Coatue和A16z融资,估值超1亿美元,小吴个人则因为这段经历早在2020年就入选了福布斯的《30U30》榜单,成为了得到认可的商业精英之一。
对于小吴的能力,Cognition的天使投资人埃里克·格莱曼(Eric Glyman)评价为“我见过的五大天才之一”,风险投资家萨拉·郭(Sarah Guo)也认为,“小吴显然才华横溢,好奇心强,而且雄心勃勃”。
不过天才,在AI赛道并不具备稀缺性。远的不说,看看刚创下今年美股最大IPO的Figma创始人菲尔德(Dylan Field),再看看扎克伯格最近“亿元年薪”挖角的那些工程师就知道了。
并且,Cognition最初的产品“Devin AI”最初只是个“研究项目”,即用GPT-4+强化学习训练AI自主完成软件工程。
《福布斯》的报道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2023年圣诞节前夕,Cognition的小团队为Devin搭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数据服务器。他们花了数小时仔细研究安装文档,尝试了各种命令,但就是无法正常工作。疲惫又沮丧的他们决定看看Devin会如何处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等待似乎是遥遥无期的,Devin不会比他们做得更好,直到有一天,服务器终端指示灯亮了几个小时,变成了绿色,数据服务器启动并运行了。
这才是小吴创业的开头,一次“误打误撞后的灵感萌发”:Devin首次独立修复服务器故障,让Cognition团队看到了AI给软件行业带来的巨大变革,于是他们决定成立公司,并发布了Devin这个产品,定价为500美元/月/人。
它不同于市面上只是给开发者“打辅助”的工具,而是能直接扮演“AI软件工程师”的软件。这种“端到端、可托管”的技术范式,被投资人视为“软件外包行业的Uber时刻”。
再后来的故事,跟Manus一样,Devin在市面上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惊叹于其领先的技术能力,也有人觉得Devin能力被过度夸大了,因为不少程序员发现,Devin也会像人类程序员一样常常出Bug。
即便如此,凭着“世界首个AI程序员”称号的Devin也拿下了不少大客户,像是高盛、花旗、MongoDB、Ramp、Nubank等,客户的反馈是可以“节省数百万美元”。但根据SVTR.AI创投库,Cognition去年的ARR(年经常性收入)不足50万美元,这也暴露了其在商业化上的短板。
可见,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上,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还是相对保守的。对此,程序员朋友告诉我,由于AI编码类产品常常会涉及到企业的一些核心项目,所以在安全性方面的考量会更重,会优先选择一些大厂产品,这也是创业公司难以迅速在商业化上起来的原因之一。
一年半估值增长超20倍
好在没有高营收的Cognition依旧获得了不错的融资。
从成立至今,Cognition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传闻中正在进行的是第四轮。虽然融资频次不算高,但Cognition每次都实现了估值跃迁。
巧合的是,Cognition的每一次估值都不是“空口涨价”,而是在融资前精准释放大动作,用里程碑事件给投资人“递子弹”,这或许也是小吴的聪明所在。
如果把时间轴对齐,我们能清楚看到一条“动作—估值”同步放大的因果链,Cognition简直是把“融资节奏”当成产品来运营。
2024年3月,Cognition首次公开Devin视频,显示其可以独立修复开源库Bug,并在全网获得了超3000万的播放量。同时,宣布公司已经拿到由Founders Fund领投的A轮融资,融资金额为2100万美元,投后估值3.5亿美元。
2024年4月,Founders Fund再次领投1.75亿美元追加投资,估值直接跳升至20亿美元。并创下了硅谷AI赛道“6个月成为独角兽”的最快纪录。
对于选择Cognition的原因,Founders Fund合伙人John Luttig透露,Cognition已经占据了先机,“在编码代理方面追赶他们会非常困难”。
密集完成两轮融资后,Cognition开始将注意力再次转向技术产品和生态上。同年5月,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Devin深度接入VS Code、GitHub生态,Cognition也借助微软渠道正式进入企业级市场,放大了品牌可信度。
时间来到今年3月,在资本市场沉寂近一年的Cognition被曝出完成新一轮融资,该轮融资由 Joe Lonsdale旗下的风险投资公司8VC领投,Founders Fund、Khosla Ventures、Elad Gil和 Conviction Partners 等老股东也参与了投资。据PitchBook报道,这使该公司的估值较去年的20亿美元又翻了一番。
来自Cognition官网
紧接着,Cognition就发布了Devin 2.0版本,升级后的版本,可以启动多个并行Devin,每个Devin都配备了独立的基于云的交互式IDE;程序员可以与Devin合作,审阅并编辑Devin的作品;同时还推出了其他三个新功能:交互式规划、Devin搜索和Devin Wiki。相应地,在商业化上,Devin 2.0增加了每月20美元/位起的灵活定价。
这场发布既是Cognition秀肌肉的表现,也是对新估值进行的一场理论验证。
回到最近的这轮融资上,外界猜测这轮融资是临时起意的,主要原因在于Cognition刚完成的那场闪电收购并不在其计划之内。
小吴最近在20VC播客中透露,收购Windsurf只花费了2.2亿美元。从结果来看,这的确是性价比极高的一笔交易。
首先,这给不擅长做营销与品牌的Cognition带来了超高的关注度,尤其是在处理Windsurf老员工的问题上,小吴的选择与Windsurf“提钱跑路”的创始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详见我们之前的文章《72小时瓦解200亿独角兽》。
这种做法不仅让Cognition收获了硅谷程序员群体的认可,也在VC圈刷了一波好感。
其次,我们上文提到,Cognition最大的短板是商业化,收购Windsurf后,它随即获得其现有的超300家付费客户和8000万美元的ARR,这意味着Cognition仅用一笔交易就光速缩短了与对手Cursor在商业化上的差距,我相信这对于一个月前的Cognition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第三,随着交易细节的进一步曝光,有消息显示,Windsurf的2号员工选择拒绝谷歌的offer,加入Cognition,除了这一员大将外,Cognition还收获了Windsurf的剩余团队、核心产品、代码库,这些资源正好能够与现有产品形成互补。
所以,这场交易对内,直接抬高了Cognition的天花板,完成了冲击百亿估值的最后拼图。对外,让Cognition拥有了更有利的站位,能够与OpenAI、Cursor和Anthropic等巨头直面竞争。
在新融资消息传出的同时,高盛宣布成为首家试用Devin的大型银行,并表示“最初,我们将拥有数百个Devin,后续根据使用情况,数量达到数千个”,这无疑为Cognition冲向更高估值提供了新的注脚。
马太效应正在加剧
当前AI编码已经成为了最火热的AI应用赛道之一,资本也正在用巨额支票锁定下一代软件工程的入口。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全球AI编程领域的融资规模接近200亿人民币,其中80%的资金被7家头部玩家吸纳,像是估值超90亿美元的Cursor、正在向百亿估值冲刺的Cognition以及完成3亿美元融资的Magic等,尾部超百家融资额不足头部零头。
在收入侧,GitHub Copilot ARR从2023年的1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3亿美元,而Cursor最新ARR已经达到5亿美元,这意味着头部两家已收割了赛道80%以上现金流。另据Stack Overflow 2025调研:开发者最常用的AI编程工具Top3占到了75%的提及率。
基于此,小吴预测,未来市场格局极可能演变为“2~6家头部份额聚集、其它小众分食”的寡头结构,这也解释了为何资本频频向创业者递来橄榄枝了。
市场层面,AI编程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接连出现的新产品和新版本,瞬息万变的站位,比如GPT-5发布后,Anthropic突然撤销了OpenAI员工对Claude的访问权。
回看国内市场,就在前两天,国内创业团队芸思智能发布了全球首个真正实现项目级开发的AI IDE—Vinsoo,它设计了云端安全Agent团队并与本地IDE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正好符合业内对未来开发者工作流的预判,即实现IDE与agent的无缝切换。
Vinsoo选择率先在中国发布,弥补了国内创业公司在该领域话语权的缺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AI编码更多的是国内大厂的竞技场,创业公司参与度并不高,只有新言意码、硅心科技、思码逸、极狐信息等少数几个项目,且都处在早期。不过他们背后也站了多家顶级美元机构,像是IDG、高瓴创投、纪源资本、经纬创投、奇绩创坛、高成资本、高榕资本、真格基金、五源资本等。
诚然,相比于海外,国内的AI编码还处于蓄力期,但好在开始出现一些积极的信号。在未来走向上,国内市场也不排除会进入到更加凶猛的头部玩家卡位期,而这不仅关乎公司的生存,也是背后资本的较量。
来源:投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