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7年秋,蒋介石离开上海,登上“上海丸”号船,目标日本。他没带多少随从,只有心事重重。这一年来中国政治局势变幻莫测,他手里热得烫手的革命彩票像随时可能作废的废纸。他在甲板上,看着海水没个尽头。蒋介石此行有两个主要小算盘:一方面想和宋美龄成亲,另一个更加隐秘
1927年秋,蒋介石离开上海,登上“上海丸”号船,目标日本。他没带多少随从,只有心事重重。这一年来中国政治局势变幻莫测,他手里热得烫手的革命彩票像随时可能作废的废纸。他在甲板上,看着海水没个尽头。蒋介石此行有两个主要小算盘:一方面想和宋美龄成亲,另一个更加隐秘——他想找日本人帮忙。这步棋下得相当冒险。
多数人只知道他被张学良、杨虎城抓了“西安事变”那会儿逼着抗日,鲜有人问起,早在国内革命战争时他是不是就和日本人有交易?蒋介石其实挺“鸡贼”,弄了个密约,不少内容让人心里发毛。
刚上岸,日本长崎码头乱哄哄,蒋介石面对围观群众,公开说:“我是来研究日本进步的”——这话听得有点悬,像怕被人问出更多事情。老熟人出来迎接,气氛倒有点像朋友聚会。他倒也不扭捏,表示中国希望交朋友。可后来神户车站,举着青天白日旗的人比预想得多,这种“欢迎”的热烈,是不是夹带点目的?信号不明,蒋介石也没多言。
宋美龄那一场求婚办得利索,蒋介石更有了自信,修好政策突然变成了当务之急。日本政客翻来覆去就是“友好”俩字,实际考量还是侵略,这道理蒋介石并不糊涂。话也说得直:“日本对华政策是错的,中国革命成功,日本在东亚地位就悬了,军阀只会让中国分裂,日本乐得操纵。”他说完这番分析也没忘了自己的算盘,他准备妥协,希望借日本之手剿军阀、打共产党。谁都清楚,这不是自愿的拥抱,更像权宜苟合。
到了东京,拜访头山满等一批人物,蒋介石专程发了一封公开信请日本别再和军阀混一起,说要发展“亲善”,号召共同迎接东亚光荣。乍一看字字诚意,其实是侧面要资源要支持。用弱者姿态求同情,这招不老套,但颇见无奈。
日本那边头头脑脑,头山满、滕山、梅屋庄吉出来递话,承诺愿意帮忙,还说蒋介石别丧气,日子会过得去的。换了别人,这种空头支票多半不信,蒋介石居然耐着性子全听了。他们给蒋介石牵线搭桥,促成了他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的秘密会谈。约在田中的私人官邸,外围侍卫森严,只有张群做翻译,外人靠不近,内容也封锁得死死的。
蒋介石试探着问田中,“中日将来关系如何定东亚命运?”田中没直接答而是让他先说。蒋介石抛给田中三个议题:中日精诚合作,共存共荣,不能再拉帮结派扶植军阀;中国必须实现统一,北伐不能停,希望日本别插手,而且帮个忙最好。谁都看得出这话有试探有底线。
田中不忿,反问为何着急北伐,不先进南京,统一长江?蒋介石语气急,“全中国统一是革命目标,只有团结东亚方有安定。”田中继续怂恿南方先立足,再搞北伐。蒋介石否定,“这说法不对,不动北伐,南边才乱。”田中问最后一点。蒋介石如实,“得变政策,不动武力,用经济合作。”田中沉默片刻,答,“张作霖可以不帮。”蒋介石接着问,“共产党呢?”田中沉着脸,“支持你彻底清除共产党。”那一刻场面不那么友善,气氛反复拉锯,有点像两个赌徒互相猜底牌。
这些会谈细节,后来外头只知道蒋介石憋了一肚子密约,一份在他手里,一份在日方。内容:满洲给日本,反共到底,日本给钱(约4000万日元),承认蒋介石的地盘,等蒋安定中国,再搞合作。这些条款,一句顶一句,权力与利益分得非常明白。卖满洲,赌未来,说是利国还是卖国,谁都说不清。
他从日本归来,手里揣钱,心里怀着密约。我查了下最近网络、新闻、还有一些解密资料。这份交易其实蛮有意思。比如蒋介石刚到日本,实际上他和不少昭和政要私下吃饭,彼此试探底线,很多居酒屋乱糟糟,偶有煮得过火的清酒也在桌上。他表态中国要变,需外力,但日本人从头到尾保护自身利益,压根不信蒋会让步太多。田中义一在后来的日记(日本众议院档案馆)里提及,蒋其实多次暗示愿意交换满洲资源,条件是日本真心支援,双方互不干涉内政。这笔资助后来也有财务流转记录留档,《东京新闻》近日公开的历史研究里,4000万日元折算为当时国民党二十四个省份维稳费用,细节里又漏掉了部分银行中转环节。网上最近流传的国民党党史干部回忆,那笔钱到底有多大用处,谁也没彻查干净。
还有件事,蒋介石求婚宋美龄其实和日本方面关系也很密切。宋家和日本梅屋庄吉早年有不少干系,日本给民国政府不少物资支援送到后方。只不过那时候大家还没摆明牌,所以很多细节互相隐瞒。网络新闻上有人扒出1927年蒋介石收到日方礼物,包括一块和田玉,还有定制的和服,两者象征“东亚和谐”,实际上互相算计,眼神里比刀还快。
至于密约本身,如今已经有学者在日本外务省旧档案里拍到手写备忘录,内容简短,双方各执一份。和后来的蒋聘请冈村宁次当秘密军事顾问其实好多地方是连在一起的。很多人怀疑,蒋介石当年是不是完全被动?其实他在密约签下后,虽然答应反共换满洲,但后来也反复试图拖延,有小道消息说蒋一度想靠苏联转手满洲问题,结果两边都没做到。
奇怪的是,这份密约最终并没有全部落实。蒋介石和日本方面有过数次歧义,日本后来对东北野心加剧,满洲事件爆发前后,蒋介石公开批日,但内心其实还是希望缓和合作。这时候蒋的立场转来转去,前后分明不一致。他想要日本出钱、不干涉,结果日本直接插手,蒋失了先机。仔细看日本《朝日新闻》当时报道,日本政界对蒋的信任度只有50%左右,蒋介石的班底也不断更替,很多底细掩藏公开场合之外。
再回头说蒋介石当年的政治选择。有人说蒋是现实主义者,也有人骂他卖国,这么多年争论不断。我倒看着,他其实两头下注,本想借日反共、卖块满洲做筹码,结果日本转手就下狠手。很讽刺,蒋介石以弱者姿态求和,其实暗地里还挺强硬,只是时局变了,这样的交易逻辑最后伤人伤己。
现在再说蒋介石东渡日本那一段时间,他心里很清楚,又不甘心。国民党的实力有限,要么靠外力,要么独自苦撑。可事实是,历史不会给等价交换,总有不得已的错位。有意思的是,蒋介石后来谈起,那趟密约签完,有点后悔,但也觉得别无选择。他的矛盾,从当时延续到解放战争,请日军顾问做密参,反复左摇右摆,有点像赌徒临场,左右不是。
就算是蒋介石本人当年怎么盘算,也许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日本人也在算盘里安排着中国的“特殊权益”,蒋则在密约换来的资金里试图安定全国。只是后来中国的历史走出另一条线,他们谁赢了,谁输了,谁又丢了底牌?没人给最终答案!
这事儿要怎么看其实没标准。至于蒋介石那份密约后来的效力,历史里混杂着很多模糊和漏洞。中国和日本的关系,统治者的选择,民众的感受,都在变化之中。再扒这个老案子,细节真真假假,前因后果错综复杂。当时的满洲,蒋介石、田中义一、宋美龄、梅屋庄吉这些人,一桌谈判几句,多数影响未必写得明了。东渡日本的蒋介石,是被困者,也是操盘者。你说这都怪谁呢?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