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高僧录:四祖道信(1)开法破头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09:29 1

摘要:道信(580~651年),原姓司马,出生于河内地区(今河南沁阳县)。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四岁便进入私塾,开始研习儒学与道学,短短一年内便能熟读十余部经典。

道信(580~651年),原姓司马,出生于河内地区(今河南沁阳县)。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四岁便进入私塾,开始研习儒学与道学,短短一年内便能熟读十余部经典。

尽管道信表现出卓越的学习才能,但他对儒学的兴趣并不浓厚,反而对大乘空宗的解脱之道充满好奇。每当翻阅佛学书籍,他总感到一种莫名的熟悉,仿佛前世已有修行。

对佛法的深厚敬仰驱使他在七岁那年,毅然决然地前往济北寺剃度出家,成为一名小沙弥,决心深入探究解脱之道。

然而,不幸的是,他的师父品行不端,尽管道信多次劝诫,师父却始终置若罔闻。无奈之下,道信只好独自坚持戒律,私下里持斋五年。

追随这样一位师父,道信心中感到前路迷茫,遂萌生去意。不久后,他闻听三祖僧璨正驻锡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安庆市潜山市),便决意前往,以期拜入僧璨门下,潜心修行佛法。

在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年仅十四岁的道信前往皖公山。在那里,他邂逅了僧璨大师。道信向僧璨虔诚地行礼,随后提出了长久以来萦绕心头的疑问:“何为佛心?”

僧璨反问道:“你此刻的心境如何?”

道信答曰:“我此刻的心境空无一物。”

僧璨随即回应:“既然你的心已空,佛心又怎能存在?”

道信进一步恳求:“恳请大师指引我解脱之道。”

大师反问:“是谁在束缚你?”

道信答道:“无人束缚我。”

大师继续开示:“既然无人束缚,那你本自解脱,又何必再求解脱?”

在这一瞬间,道信豁然开朗,对佛法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

此后,道信在僧璨大师的悉心指导和教诲下,勤勉修学长达九年。在大师的精细调教下,道信的禅法逐渐达到了圆融的境界,最终获僧璨大师亲授法衣,正式成为禅宗的传承者。

然而,历经北周武宗宇文邕发起的灭佛运动之后,佛教界面临着艰巨的重构任务。尽管道信对自身所修佛法充满信心,僧璨大师仍再三叮嘱他需保持低调,暂时隐居,静待时机成熟再行出世。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将皇位禅让给杨坚,杨坚随即创立隋朝,自称隋文帝。到了589年,隋军攻陷建康,俘获陈朝末代君主陈后主,南朝陈随之灭亡。随后在590年,隋朝完成了对岭南地区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

隋文帝受高僧预言之启发,崇奉佛教,并颁布诏令邀请僧侣出山,准许民众剃度为僧,主持佛经编纂,修复并铸造佛像,以及兴修寺庙。隋炀帝继位后,亦致力于佛教事业的发展,建造了大量寺庙与佛塔,修复了经书和佛像,剃度众多僧侣,并亲自受戒,成为佛教信徒。尽管隋朝仅历两代,但佛教在此期间得以显著复兴。

在这浓厚的宗教氛围中,道信认为时机已至,便出山寻觅适宜弘扬禅宗之地。然而,欲传播佛法,首要任务是获得合法身份。当时,出家人除需剃度外,还需受戒并获得官方认可,方能成为正式僧侣,拥有合法身份,从而自如开展宗教活动。

现今宽松的宗教政策放宽了对出家人的限制,允许民众自由剃度。对道信而言,吉州是最便捷的选择。他需在吉州城中找到一座寺庙进行登记注册,以解决出家人的身份和户籍问题。

在隋朝大业十三年,道信大师携弟子们抵达吉州。出乎意料的是,吉州正遭受众多土匪的围攻,且已持续七十多天。城内水源枯竭,整个吉州笼罩在恐慌的氛围中。

道信大师一行抵达后,在一座寺庙安顿下来。不久,井水奇迹般地重新涌出,引起了居民的惊叹。吉州刺史亲自拜访道信大师,请教如何驱逐城外的贼寇。

道信大师起初表示自己不涉足世俗事务,但在刺史的恳求下,最终建议全城居民念诵《摩诃般若经》。刺史依言而行,全城随即开始念诵。

与此同时,城外的土匪首领正准备攻城,但听到城内的念经声后,土匪们感到惊异,纷纷建议撤退。最终,土匪撤兵,道信大师的威名也在吉州迅速传开。

道信大师在吉州诵经退贼后,吉州的局势得以平定。他在城中寺庙登记注册,获得了官方认可的僧籍。随后,道信大师开始寻觅一处适宜的弘法之地,并决意前往衡岳。

道信大师一行人在前往衡岳的途中,经过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在城中暂歇时,被认出正是曾在吉州诵经破贼的僧人。消息迅速传开,大批僧俗信众闻讯而来,纷纷期望道信能留在江州弘扬佛法。

于是,顺应众人之请,道信便留在了江州,驻锡于庐山大林寺,前后在此弘法长达十年之久。眼见江州佛法日益昌盛,一江之隔的蕲州也常派人至庐山,邀请道信前往隔江相望的黄梅县众造寺弘扬佛法。

但凡有信众相邀,道信皆欣然应允。因此,他长期往返于大林寺、众造寺、幽居寺等寺院,勤勉弘法传道。

疲于四处奔走的道信,忆起了僧璨的教诲:“稳定方能求发展,欲发扬禅宗,当务之急乃是觅得一地安定下来,拥有一处落脚之所。”

“不可再四处奔波、居无定所,需有自身之根据地,方能可持续发展。”道信下定决心,要寻找一处地方定居,终结头陀行。

一次,道信在众造寺说法后,独自一人于山间漫步。无意间,他望见不远处的一座山头,山清水秀,林深静谧,整座山头云蒸霞蔚,实乃造寺之佳处!

有了这个打算之后,立即付诸行动。在僧俗信众的支持下,公元624年左右,这座寺院得以建成。位于破头山上的这座寺院取名正觉寺,即如今的四祖寺。

尽管此寺规模不大,却是中国禅宗禅师们所拥有的首座具备完全所有权的寺庙,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以及他们同时代的禅师们,皆四处游方,居无定所。他们所过的生活几乎等同于苦行僧,即便传法,在正统佛教界眼中,亦被视为非法传教。即便受邀至寺庙驻锡说法,也仅是暂时之举,寺庙所有权并不归禅师所有。

如今的正觉寺,不仅使禅师们得以安定,且拥有合法的传法资格。正因如此,中国禅宗才拥有了自身的第一块传法根据地。唯有稳定,方能发展。

先前的禅宗师父多修头陀行,居无定所,生活动荡不安,门下弟子自然稀少,这成为禅宗难以开枝散叶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今正觉寺落成后,道信坐班传法。师父不仅易于寻访,且随时都在,信众学人随到随学,大幅提升了广收门徒的效率。

最为关键的是,道信在禅宗史乃至佛教史上,首次提出农禅结合的理念,首次要求僧人参与劳动,开荒种田,挑水劈柴。他还首次要求寺庙和僧人在经济上独立,自行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问题。

这一举措奠定了生存之根基,使得禅宗能在日后的各类灭佛运动或打击中得以存续。此后,无论禅宗经历怎样的变革,禅僧都必须参与劳动,确保自食其力,这一原则始终作为禅门修行的至要基本原则留存于世。人们将僧人务农称为“出坡”,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自耕自足、自食其力,此乃中国禅宗在历史长河中未被湮没,且在数次极为严酷的灭佛运动中得以独存的关键原因之一,也是中国佛教与古印度佛教的根本区别之一。

佛教自创立之初,包括释迦牟尼在内,皆以乞食维生,僧人们从不劳作,已成定规。道信开创性的农禅合一之举,影响深远。当今,我国的宗教政策仍然是“自养自足”。

只不过如今的禅院“自养”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不仅仅限于农禅结合了。但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本质却是一样的,不再外出化缘乞食了。

道信在破头山居留长达三十余年,因其不仅禅法高深,且在佛教改革方面颇具魄力,致使道场昌盛,法音远扬,“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徒在最盛之时多达五百余人,其中以弘忍最为知名。

未完待续......

来源:青云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