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基孔肯雅热,很多人压根没听说过,更别说防了。但这病已经悄悄盯上咱们不少人了。尤其是两类人,成了它最偏爱的目标。看着身体没啥毛病,一查才知道病毒早潜伏进来了。问题是,咱不少人连“它是啥病”都搞不清,更别说识别信号了。
说到基孔肯雅热,很多人压根没听说过,更别说防了。但这病已经悄悄盯上咱们不少人了。尤其是两类人,成了它最偏爱的目标。看着身体没啥毛病,一查才知道病毒早潜伏进来了。问题是,咱不少人连“它是啥病”都搞不清,更别说识别信号了。
为啥偏偏是这两类人?身体里有了病毒,咋就会冒出七个信号?这病和咱平常说的感冒、发烧有啥不一样?说不清楚、弄不明白的事儿多着呢。咱慢慢捋清楚,别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基孔肯雅热这名字拗口,听着像啥稀罕病,其实它就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别以为只有热带雨林才有,某些湿热的社区、工地、甚至你家附近的小水坑,都可能藏着它的“传话筒”——伊蚊。这蚊子咬上一口,病毒就有了可乘之机。
这病最偏爱两类人:一是身体抵抗力差的,像是年纪大的、慢病缠身的;二是长期在户外活动、接触蚊虫多的,比如干体力活的、搞绿化的。说白了,免疫系统跟不上节奏、或者暴露环境太频繁,都容易让病毒“钻空子”。
你要是觉得这病只是发个烧、出点疹子,那就太小看它了。有些人发病初期症状轻飘飘的,连个“响儿”都没打,但其实身体里早就开始“打架”了。最怕的就是看着好好的,其实病毒早埋下了地雷。一不小心引发关节炎、神经系统问题,后果可不轻。
说到这儿,咱得把那7个明显的信号掰开揉碎讲清楚,别让它“潜伏”成功。
第一个信号是突如其来的高热,烧得人脑门发烫,身上打战,一下子升到39度以上,像锅里冒气那样突然。关键是,这种发烧不太像普通感冒,吃退烧药也压不下去,反复烧。
第二个信号是剧烈的关节痛,不是酸,是那种钻心的疼,像是骨头缝里塞了小刀子,尤其是手腕、膝盖、脚踝最明显。有的人连筷子都拿不稳,走路都打晃,严重时干脆躺床上动弹不得。
第三个信号是皮疹,往身上一片片地冒,红点点、小疙瘩,像是被蚂蚁咬了一样,但又不是过敏,摸上去热热的,不少人误以为是热痱子。可这皮疹跟着发烧一块儿来,就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第四个信号是眼睛怕光、红肿发涩,不是普通的熬夜充血,而是病毒影响了眼部黏膜。看灯刺眼,流眼泪,眼圈发烫,像是眼睛里撒了辣椒粉。这种情况要是拖着不理,容易留下后遗症。
第五个信号是全身乏力、肌肉酸痛,这种累不是干了一天活的那种累,是那种“躺着都觉得累”,肌肉一按就疼,像被车碾过,连翻个身都费劲。有些人甚至浑身没劲到说话都懒得说。
第六个信号是恶心、呕吐、拉肚子,和肠胃炎差不多,但区别在于同时伴随高烧、关节痛。一旦把这当普通肠胃感冒治,等于耽误了病情。尤其是年纪大的,肠胃本来就弱,更吃不住这一折腾。
第七个信号是情绪异常、意识模糊,这不是心理问题,而是病毒影响了神经系统。有些人突然脾气暴躁、记忆混乱,甚至说话含糊、反应迟钝,家里人一看就知道“不对劲”。
这七个信号,有的同时出现,有的一个接一个来,但都不是“吓唬人”的。病毒潜伏期短,发病快,发展也急,所以不能掉以轻心。这就像是“锅开了不掀盖儿,等着糊锅底”,等症状明显了,往往已经是“火烧眉毛”了。
为啥中老年人更容易“中招”?一是年龄大了,免疫防线松了口子,病毒一来就容易突破。二是不少人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这些“老搭档”,一旦感染,恢复慢、并发症多。再加上有些人不爱出门、怕麻烦,身体出点小毛病也不当回事,结果等到“积小成大”,就晚了。
还有一类人,户外干活的,天天跟蚊虫打交道。尤其是那些清晨、傍晚出门的,刚好碰上伊蚊最活跃的时候。你说穿得少,身上汗津津的,正好成了“蚊子自助餐”。一咬就传,病毒就进了门。可惜不少人不当回事,连防蚊水都懒得喷,这不就给病毒大开方便之门嘛。
防范这病,其实比治要重要得多。避开蚊虫高发时段,穿长袖长裤,家里少留死水,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伊蚊喜欢干净水,不是臭水沟。家里花盆底托、空桶、饮水机接水盘,都是“蚊子产房”。清理干净,别留空隙,才是关键。
有些人觉得“我身体硬朗、从不生病”,就掉以轻心。可基孔肯雅热不是看你平时壮不壮,它是看你那一时的漏洞。一旦中了招,哪怕你是铁人,也得躺床上熬几天。而且这病有的拖个把月,关节痛得就跟风湿一样,天天咕咕唧唧,难受得很。
尤其是年纪大的人,别指望“熬一熬就过去了”,要是放任不管,病毒可能“赖着不走”,关节炎留下阴影,吃喝拉撒都受影响。家里人看着你难受,也跟着揪心,何苦呢?
这种病毒没有特效药,主要靠身体自身免疫力对抗。你说靠吃药压下去,那是“按住了葫芦浮起瓢”,真正解决得靠身体自身恢复。这就更说明了,提高免疫力、早发现早处理,比啥都强!
关键不是怕它有多严重,而是怕你不当回事。病毒不挑人,挑的是“破绽”。你一疏忽,它就来了。这病虽说致死率低,但拖得久、恢复慢、后遗症多,实打实地“磨人”。
咱不能光靠经验判断身体状况,很多时候症状“披着羊皮”,你看着像感冒,实则是病毒作祟。尤其是连续几天发烧不退、身上疼得厉害,这都不是小毛病。拖一天,病毒就多跑一圈。
总结一句话:别让这病“偷家”。家里老人、干活多的人,是重点防护对象。看见身体有点“出格”的表现,别忍,别等,别撑。及时关注、科学应对,才能把病毒拒之门外。
看到这儿,朋友们要是觉得有用,点个赞、留个言、转发给身边人,一块儿拉起防护网,别让病毒钻了空子!
参考文献:
[1]范汝艳,苟祎,王趁,等.西双版纳哈尼族驱蚊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J].广西植物.2019,(3).DOI:10.11931/guihaia.gxzw201711017 .
[2]田德桥,陈薇.基孔肯雅病毒与基孔肯雅热[J].微生物与感染.2016,(4).
[3]赵锦,刘如春,陈水连,等.中国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关键控制措施效果模拟[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11).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5.11.014 .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来源:白衣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