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居然从了特朗普, 但真正害怕的是第三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0 19:39 1

摘要:8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于8月15日在阿拉斯加州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双方将重点讨论“实现乌克兰长期和平的方案”。此次会谈将是4年来美俄领导人首次线下会晤。分析人士称,美国正在寻求通过外交手段降低在欧洲的军事承诺,推动欧洲承担更多安全责任,以便将战略

[编者按] 据媒体报道,8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于8月15日在阿拉斯加州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双方将重点讨论“实现乌克兰长期和平的方案”。此次会谈将是4年来美俄领导人首次线下会晤。分析人士称,美国正在寻求通过外交手段降低在欧洲的军事承诺,推动欧洲承担更多安全责任,以便将战略重心转向其他地区。

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始终是跨大西洋安全架构的核心支柱。然而,随着中美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多极化趋势不断加深,美国所处的战略格局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其对全球军事霸权的独享地位已难以为继。

基于此,卡内基基金会“美国治国方略”项目主任克里斯托弗·S·奇维斯于2025年7月在《外交事务》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美军欧洲撤军构想。他建议特朗普政府应该抓住俄罗斯深陷俄乌战场、欧洲防务意识空前高涨的“历史窗口期”,启动分阶段撤军进程:在2026年底前撤回因俄乌冲突而增派的美军力量,并在2029年前将驻欧美军总规模削减约一半,同时保留对美方至关重要的核威慑与情报收集等核心能力。

奇维斯认为,这一方案应被视作调整美军欧洲部署的起点而非终点,2030年代完全有可能推进更深层次的撤军。文章指出,适度撤军非但不会削弱欧洲安全,反而可能激发其防务潜力,加速战略自主的实现;对美国而言,也有助于释放资源以应对更紧迫的全球战略挑战,进而重塑一个更具平衡性的跨大西洋安全体系。为便于国内各界知己知彼、把握形势之变,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翻译此文,供读者阅读参考。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美军应当如何撤出欧洲:

特朗普缘何应当立即启动这一进程

图源:路透社

在过去数十载,欧洲自主防备仅是纸上谈兵。而今,化理想为现实的契机终于来临。俄乌冲突爆发前,欧洲各国在加强防务方面多年来采取渐进策略,但随着2022年冲突爆发后,各国开始采取实质性行动。特朗普上任半年来,欧洲的防务努力更是全面提速。在今年6月的北约峰会上,欧洲领导人作出重大承诺,将大幅增加国防及相关支出。各成员国将把国防预算目标从GDP的2%跃升至5%。为兑现承诺,欧洲正在构建全新的融资机制,同时破除国防工业合作的重重壁垒。

美国若继续推迟欧洲驻军削减计划,恰恰会让欧洲失去继续前行的动力。实际上,推动欧洲防务自立,对美欧双方都是互利共赢之举。对美国而言,可以腾出驻欧部队执行其他战略任务,或干脆裁军节流,减轻财政负担。对欧洲而言,防务能力的提升将使其成为华盛顿真正需要的战略伙伴,同时获得制定全球战略的自主权。

为督促欧洲切实兑现承诺,美国政府亟需制定一份务实精准、循序渐进的撤军路线图。具体而言,应在未来四年内将驻欧美军削减约一半,但必须保留两类关键力量:一是对美国核心安全利益不可或缺的军事存在,二是欧洲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替代的专业军事力量。

倘若撤军计划执行有方,大可不必担心这会动摇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根基,更不会削弱任何一方的安全保障。

1 天赐良机

欧洲自立门户、承担更多防务重任的历史机遇正当其时——绝非五年十年之后。届时,政治决心或已消磨殆尽,抑或其他地区突发危机迫使美国匆忙撤军。

推动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不会消失:中美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其他全球性力量相继崛起,美国所处的战略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华盛顿再也无力维系冷战落幕后曾经独享的全球军事霸权。为避免战略过度扩张,美国必须精打细算,合理配置军事资源——这必然要求从世界部分地区收缩兵力或削减军事存在。若不如此,国家资源将被过度消耗,国内财政危机雪上加霜,美国保持现有全球军事优势的最后希望也将彻底破灭。

自奥巴马执政以来,历届美国政府都深谙这一战略要义——至少在理念层面心知肚明,只是在具体操作中往往知易行难——可以预见,未来政府也不太可能改变这一认知。

客观现实是,美国在欧洲的军事部署已超出维护其核心利益的实际需求,因此必然成为军事收缩的优先目标。这绝非因为欧洲地位不重要,而是在当前威胁态势下,美军在欧洲的诸多部署已显冗余,且随着欧洲自主防务能力的提升,这种冗余将更加明显。

随着华盛顿战略收缩,美国理应重新配置资源。将核防护、网络安全和灰色地带防御作为重点,将陆地防务重任交由欧洲盟友承担,这样的责任分工更加可持续。俄乌冲突常被视为维持美军欧洲部署的有力理由。支持者认为,美军的存在能够起到不可替代的威慑作用。但眼下的现实是,俄乌冲突焦灼,俄罗斯至少在未来几年内根本无力对北约成员国发动常规攻击。这恰恰为美欧双方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美国若能趁此良机将更多欧洲安全责任移交欧洲,待俄罗斯从战场脱身重整旗鼓时,欧洲的防务缺口早已弥合。

欧洲迎来了主导大陆防务的黄金时机。俄乌冲突如当头棒喝,明显缓解了欧洲民众对增加军费开支的抵触情绪。与此同时,欧洲领导人们亲眼目睹了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注意力日益聚焦于东亚和中东事务。拜登将是最后一位真正属于冷战一代跨大西洋主义者的美国总统,未来的美国领导人不会对欧洲事务倾注同等心血。 欧洲领导人日益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可能不再是欧洲大陆安全的可靠守护者。加强自身防务、保护本国民众,这既是欧洲的道德义务,也是政治责任。更重要的是,这是欧洲自立自强的历史机遇 —— 建设更加独立自主、自信从容、实力强劲的欧洲,同时锻造更加强大、更稳固的北约。 2 错综复杂的考量

美国大幅撤军的战略逻辑虽然站得住脚,但具体执行时却困难重重,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首先,驻欧美军承担着不可替代的战略防务职能。部分美军部队肩负保卫美国东海岸的重任,专门防范俄罗斯经由北大西洋发动海基攻击,尤其要严防其通过格陵兰岛、冰岛与英国之间的关键海上通道。同时,部署在欧洲大陆的美军常规武器装备发挥着情报收集的核心作用。“联合铆钉”(Rivet Joint)电子侦察机、全球鹰无人机(Global Hawk)以及P-8反潜巡逻机(P-8 reconnaissance aircraft)等先进装备负责搜集关键情报。贸然撤除这些战略资产,无异于自废武功。

其次,美军装备的多重用途特性使得大规模撤军举步维艰。诚然,印太地区对美国军舰需求日益迫切,而欧洲盟友本身也具备相当的海军实力。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美舰仍需驻留原地。驻欧美国海军配备的武器系统功能繁多、承担不同作战任务,其中诸多关键任务在可预见的未来仍需在欧洲地区持续执行。

以美国海军的主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Arleigh Burke–class destroyer)为例,该型舰艇搭载的战斧巡航导弹,其对陆攻击功能确实可由欧洲盟友承担。但问题在于,战斧导弹(Tomahawk missiles)与宙斯盾雷达系统(Aegis radars)密不可分,而后者恰恰是欧洲导弹防御网络的核心支柱,两者无法割裂。此外,俄亥俄级核动力潜艇作为美国核威慑“三位一体”的关键环节,必须依托欧洲特定海军基地进行部署和维护。保持在欧军事存在,特别是确保西班牙罗塔基地的使用权,对美军全球战略布局意义重大。这不仅关乎海军后勤补给网络的畅通运转,对美军向全球其他地区部署兵力而言同样重要。

显而易见,美国不应从欧洲全面撤军,更不应操之过急,在短期内大规模撤除军事装备,移走那些欧洲军队在未来几年内无法有效替代的关键能力。在制定撤军计划时,华盛顿必须对欧洲的财政资源、行政体系和国防工业基础的能力抱有既雄心勃勃又脚踏实地的合理预期。华盛顿还须正视一个现实:削减军事存在势必产生安全空白并伴随一定风险——若不承担这些风险,撤军计划可能永远停滞不前。但绝不可贸然行事,将欧洲暴露在威胁之下。

话虽如此,外界很容易夸大美国撤军的风险,同时低估欧洲填补空白的能力。在确保关键军事能力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撤军,这绝非弃欧洲于不顾。然而,大西洋两岸的既得利益者可能会将美国撤军歪曲为弃盟背信。面临国防预算和军工生产压力的欧洲领导人可能会借机发出不满之声,而美国陆军的既得利益者也可能辩称,既然陆军在亚洲派不上用场,何不继续驻扎欧洲?当欧洲军队完全有能力承担相关职责时,这种论调在战略上站不住脚。

为了有效反驳夸大言论,抵制不必要冗余的压力,美国决策者必须字斟句酌,慎重表态。美国在阐述和实施撤军政策时,必须悉心维护那些为美欧关系注入强大动力的互信根基、合作准则和协调机制。美国决策层,尤其是总统本人,必须旗帜鲜明地表达对北约的坚定支持。要向外界明确传达这样的信号:华盛顿致力于改革创新联盟机制,而非彻底终结盟友关系。 3 付诸实践

撤军进程必须有条不紊、目标明确,分阶段实施:优先削减陆基力量,空中力量次之。第一阶段,美国应撤回因应对2022年俄乌冲突而增派至欧洲的军队。冲突初期,美军兵力一度超过10万人,较2022年前驻欧的约6万人大幅激增。目前已减至约8万人(具体数字因部队轮换而持续变动)。

当初大举增兵欧洲不无道理,彼时俄方战略意图尚不明朗。然而三年过去,俄罗斯对欧洲其他地区发动直接军事行动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特朗普政府理应宣布立即启动增派部队撤离计划,确保2026年底前全部完成。

除地面部队外,原定今秋投入使用的美军F-35战斗机中队也应纳入首轮撤军范围——欧洲本身已拥有充足的战斗机力量,未来几年还将有大批新机交付。

迅速启动这一阶段的适度撤军意义深远。一方面,此举将为欧洲加强常规防务建设注入持续动力;另一方面,撤军规模控制得当,不会留下欧洲难以切实填补的巨大防务空白。然而,若华盛顿仅满足于此,仍难以实现防务负担真正向欧洲转移的战略目标。

有鉴于此,在推进首轮削减的同时,特朗普政府应制定美军常规部队更大规模撤军的整体计划,设定20291月为最终期限。这一时间安排既为欧洲调整部署提供了充分的缓冲期,又确保期限设定不会过于遥远,避免改革动力的逐渐消散。

第二阶段应当完成美军在欧洲的重组(至少是现阶段的重组),将驻欧美军削减至约目前规模的一半,并重新调整力量结构——以海军为主,空军力量适度保留,地面部队大幅精简。

具体而言,美国应撤回自2017年起在东欧轮换的装甲旅战斗队、2018年以来部署的欧洲战斗航空旅及炮兵部队,以及绝大部分短程防空力量。这些部队的核心使命本是安抚盟友、威慑对手国家,如今已出色完成任务——甚至可以说过于出色。欧洲军队只要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完全有能力独当一面,承担起威慑重任。

伴随美军规模收缩,散布欧洲各地的美军指挥机构人员编制也应相应精简。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海军派驻欧洲的六艘阿利伯克级主力驱逐舰中,应有两艘调遣至战略需求更为紧迫的印太战区。目前在欧执行威慑任务的大部分美军战机,无论F-35还是F-16,均可撤离。

特朗普政府还应与法、德、波、英等欧洲军事强国深入磋商,探讨由欧洲官员出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的可能性。这一北约最高指挥职务历来由美军欧洲司令担纲,地位举足轻重。若由欧洲将领承担这一重任,将有力推进欧洲防务向欧洲主导的转变。美国高级军官可担任副职辅佐。短期内,也可通过美军将领定期轮换担任最高职位来平稳过渡。

撤军完成后,仍将在欧洲保留相当规模的美军力量:两个陆军旅、支援航空兵力以及主要海军部署。美军独有的指挥控制体系、特种作战力量、太空部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等关键军事能力将继续常驻。为维护盟友关系和谐,美国还应继续为北约“强化前沿存在”(Enhanced Forward Presence)行动提供小规模、低成本的兵力部署,该部署有助于威慑对手国家对北约东翼的潜在攻击。留守部队将持续捍卫美国三大核心利益:本土东海岸安全屏障、全球核威慑态势,以及世界顶尖的情报搜集网络。

撤军将释放大批美国空军和陆军精锐部队,这些力量既可转投其他更需要的战略方向,亦可在回归本土后适度裁减,为国家财政减负。更重要的是,这一两阶段方案绝非美军欧洲部署调整的终极目标。华盛顿完全可在2030年代推进更大幅度的撤军行动—— 当然,倘若安全形势风云突变确有必要,重新增兵欧洲也未尝不可。 4 以小博大,事半功倍

诚如任何重大战略转型,这一方案必然伴随风险考量。此次撤军的核心风险在于:欧洲军队可能无法完全弥补美军撤离后的防务真空,致使欧洲较当前更易遭受安全威胁。客观而言,欧洲在防务投资和协调建设方面确有长足进步,但这一进程尚未大功告成,仍存在停滞可能——正因如此,维持当前改革势头显得尤为关键。

然而,上述风险实则微乎其微。欧洲现有军事短板往往被人为夸大,俄罗斯对北约的常规威胁亦然。诚然,部分欧洲军队战备水平有待提升,但欧洲大陆兵力储备充足——仅欧盟成员国现役部队就达130万人,与美军规模基本相当,且略超俄军的110万人。

欧洲航空作战力量技术精良、装备先进,足以重创任何企图入侵波罗的海三国或芬兰的军队。欧洲北约盟友已在波罗的海地区部署大规模部队,包括永久驻扎立陶宛的德军——这在十年前简直不可想象。一旦遭受攻击,欧洲军队将以逸待劳进行防御作战,无需像进攻方那样投入庞大兵力即可保持优势。

诚然,尽管欧洲总体上具备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但美军撤出后,某些特定的地面作战系统将难以替代。比如远程火炮和防空系统,这些装备不仅造价昂贵、需求旺盛,而且生产难度很大。不过,欧洲军购预算正以每年数百亿欧元的幅度增长,这为未来几年采购和部署这些系统提供了可能。欧洲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而非简单的一对一替换来增强军事实力,比如提升无人机作战能力。

美国应当竭力确保这一过渡平稳进行。仅仅是公布撤军计划就能简化欧洲的防务规划,因为这将使未来形势更加可预测,从而帮助欧洲制定切实可行的军购计划。从长计议,欧洲新式武器终将依托本土军工体系,但近几年内仍需大量采购美制装备。国务院在批准美军撤出装备的对外销售时应优先考虑欧洲,国防部和白宫则应与美国防务企业合作,打破技术转让壁垒,助力欧洲工业快速补齐能力短板。

说到底,一个严阵以待、兵精器良的自主欧洲,远比一个实力相对薄弱、长期仰仗美国的欧洲更能起到威慑作用。道理很简单:欧洲大陆保家卫国的决心,必然胜过华盛顿远渡重洋的意愿。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随意投射军事力量的时代早已落下帷幕,华盛顿不能再拖延战略调整,否则必将深陷军费膨胀与国力相对衰落的泥潭。削减美军在欧驻军正是战略再平衡的关键一环。

通过制定明确、有针对性的撤军方案,美国既能消除欧洲对美国 “ 弃盟 ” 的担忧,又能保持对盟友的影响力。美国现在必须采取果断行动,推动欧洲自主防务建设再上新台阶 —— 此举既合美国之利,亦有利于欧洲的长远发展 。

*文章转自《外交事务》于2025年7月23日发表的文章,原题为“How U.S. Forces Should Leave Europe: And Why Trump Should Start the Process Now”,文章有删节,小标题为译者自拟。

Christopher S. Chivvis作者:克里斯托弗·S·奇维斯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美国治国方略项目主任、高级研究员。

遭美背刺的印度, 正在密谋对华新方案?

夹缝中的神秘中东小国, 竟能撬动全球局势?

“美国已经有了打赢对华能源战的秘密武器”?

来源: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