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16 个月大的幼儿因支气管肺炎住院,被查出艾滋病筛查有反应,HIV-1 核酸阳性,随后父母也确诊感染。看似平静的家庭,为何会成为艾滋病病毒(HIV)的 “传播链”?一项由北京市疾控中心和北京佑安医院联合开展的一项溯源调查,揭开了这场令人痛心的感染背后的真相
HIV事前预防、暴露后阻断、治疗咨询
HIV感染高危风险自测(小程序:优艾自我检测)正文:
一名16 个月大的幼儿因支气管肺炎住院,被查出艾滋病筛查有反应,HIV-1 核酸阳性,随后父母也确诊感染。看似平静的家庭,为何会成为艾滋病病毒(HIV)的 “传播链”?一项由北京市疾控中心和北京佑安医院联合开展的一项溯源调查,揭开了这场令人痛心的感染背后的真相。
病毒传播链:父亲→母亲→幼儿
2023年10月,福建某医院收治了一名因肺炎住院的幼儿,意外检测出HIV阳性。进一步调查发现,其父母均为HIV感染者。回溯母亲孕期记录显示,其分娩时HIV检测为阴性,但产后曾进行母乳喂养。基因分析表明,推断父亲于2023年3月通过男男性行为感染了HIV-1病毒(CRF01_AE_C4毒株),同年8月通过异性性行为传染给母亲。母亲在感染后约2-3周内,通过哺乳将病毒传给了幼儿。
幼儿确诊时处于感染急性期,病毒载量高达 24 万拷贝 / 毫升,而母亲在感染后因无症状未及时检测,导致病毒通过母乳传播。
这起案例暴露出一个关键问题:隐蔽的高危行为可能成为家庭感染的 “定时炸弹”。
数据背后的警示:艾滋病离普通家庭有多近?
传播链清晰却残酷:父亲的病毒株位于进化树根部,是家庭感染的源头;母亲与幼儿的病毒株紧密聚集,印证了母乳喂养传播。
高危人群的 “双重生活”:我国约 22% 的男男性行为者已婚,而 HIV 阳性已婚者对配偶的感染告知率仅 40%。这意味着,隐蔽的性行为可能将病毒带入普通家庭。
母婴阻断的 “窗口期”:若母亲在孕期或哺乳期及时检测并接受治疗,可将母婴传播风险降至2% 以下,但本例中母亲因未察觉感染而错失干预机会。
我们该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这不是个例,而是敲响了艾滋病防控的警钟。
1.主动检测,打破 “沉默”
婚前、孕前及孕期应进行艾滋病筛查,即便无症状也不可忽视。男男性行为者、多性伴人群需定期检测,避免 “隐秘感染”。
早发现早治疗:HIV 感染者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可大幅降低传染性,甚至实现 “测不到病毒载量即无传染性”(U=U)。
2. 重视母乳喂养安全
感染 HIV 的母亲应避免母乳喂养,改用配方奶粉。若已感染且未及时发现,需在医生指导下评估风险。
3. 消除歧视,关爱高危群体
男男性行为者面临更高感染风险,但社会偏见可能导致其回避检测。公众需以科学态度看待性健康,鼓励高危人群主动寻求帮助。
结语:每一个 “隐秘” 都可能威胁家庭
这场家庭悲剧的核心,是高危行为的隐蔽性与检测意识的缺失。艾滋病防控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议题 —— 它需要个人对健康负责,也需要社会以包容态度推动检测和干预。正如研究指出:当我们忽视高危人群的存在,病毒就可能通过任何渠道侵入普通生活。
每一例家庭内传播的背后,都可能是一个未被发现的感染链。
唯有加强检测、消除歧视、普及防治知识,才能守护自己和家人的未来。
参考文献:肖明凤, 李建维, 等. 一起家庭内HIV-1 传播感染事件的溯源调查 [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5, 31(4): 384-389. DOI:10.13419/j.cnki.aids.2025.04.07.
关于HIV的咨询与解答:
3. 2024年全国各省份艾滋病人数汇总
点击图片,进行HIV感染高危风险自测:
来源:乐东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