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不开分的《东极岛》,各方都有难言之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1 21:49 1

摘要:上周五上映的新片《东极岛》,首周末3天票房1.98亿,很遗憾没有突破2亿。

01

上周五上映的新片《东极岛》,首周末3天票房1.98亿,很遗憾没有突破2亿。

口碑更是成谜。

不是因为没人评论,而是因为豆瓣评分迟迟不开。

这个场景似曾相识。

曾经上映达到评分人数就开分的豆瓣,如今开分如开盲盒,变得小心翼翼。

作为国内仅存的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评分体系,豆瓣小小的身躯经常被迫站在暴风中央。

每一次“延迟”开分,都牵动了太多人的神经。

上周豆瓣刚发了《关于处理水军养号的公告》。

其中提到,经过几天的巡查,站内存在明显的养号和利用AI生成垃圾内容的行为。

这次总共查处2272个违规账号,清除了34.8万条虚假短评和5701篇剧评。

但我们都知道,在AI能大规模生成垃圾内容的今天,虚假评论远不止这些。

而推迟开分,正是豆瓣对抗评论乱象的阳谋。

02

我梳理了近年的案例,发现在豆瓣延迟开分的电影,大致分为四类。

一、 非热门电影

最单纯的情况是新片上映无人问津,评分人数不足。

按照规则,在豆瓣上评分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开分。

防止因为基数不足产生的偏差,进而影响后进来打分的观众。

小众文艺片和没有宣传经费的电影经常陷入这种境地,观众只能耐心等待。

二、规则漏洞

还有一种情况是,评分人数早就够了,但电影还未“正式上映”,无法开分。

申奥导演上一部《孤注一掷》就是这种情况。

影片特别早开启了全国点映。

随着范围不断扩大,票房很快超过4亿,已与大规模上映无异。

可豆瓣评分却迟迟不见开分。

有人质疑,很多国外电影在电影节放映过就能开分,国产片为何不行?

而且超大规模点映到底算不算正式上映,是否可以利用这个漏洞避免过早开分?

片方最终迫于压力提档上映,但开分时票房大爆已成定局。

其实《孤注一掷》质量尚可,目前豆瓣6.8分。

但前期豆瓣不开分,让讨论焦点从电影质量转移到电诈集团内部揭秘等话题,对电影迅速发酵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这里核心的矛盾点在于,豆瓣被迫身兼数职。

它本是大众评分平台,类似IMDb,却同时承载了专业媒体评价职责,类似烂番茄。

国外的媒体评价通常先于影片上映释出,给观众提供重要的映前观影参考。

国内却没有这样的机制。

三、 与现实关系密切的题材

有些电影不开分,是踩中了社会敏感的神经。

《我本是高山》涉及对女性命运的讨论。

再加上电影对于几个问题的处理备受质疑,讨论范围迅速超出电影本身。

《穿越寒冬拥抱你》同样因为涉及特殊时期的叙事,再加上质量堪忧,引发了两极评价。

这类电影的讨论往往模糊了电影与现实的界限,沦为观点交锋的战场。

理性评价被情绪淹没,偏离了电影评论的初衷。

2021年12月上映的《穿越寒冬拥抱你》豆瓣评分停留在5.5分。

而2023年11月上映的《我本是高山》至今未开分。

四、流量电影修罗场

若伦不开分的重灾区,当属大流量电影。

从《刺猬》(7.3)到《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5.2),从《维和防暴队》(5.3)到《无名》(6.6),流量明星出演的电影通常延迟开分。

粉圈大战太疯狂,即便豆瓣号称评分刷不动,但系统屏蔽和人工筛查还是耗时耗力。

而在争议的风口浪尖上,豆瓣无论开出什么评分,都会被两方口诛笔伐。

等热度过后悄悄开分,不失为平台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03

还有第五种情况,只是个猜测。

虽然一直被广泛讨论,但很难证实。

那就是商业是否影响了豆瓣?

我只举几个开分较晚的电影,而他们又不能归于上边四类原因的任何一种。

到底存不存在商业干预,存不存在锁分?

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封神第二部》(5.8分)、《逆鳞》(4.4)、《蛟龙行动》(6.2分)、《平原上的火焰》(5.2分)对比同档期电影,都有比较明显的延迟开分情况。

更明显的是近年的春节档,开分越来越晚。

有时候春节快过完了,还有一两部口碑争议较大的电影忍着不开分。

春节档期受口碑影响尤其严重,护航前三日的黄金票房期已经是越来越常规的操作了。

还有很多人觉得豆瓣有所谓的“7.0玄学”,就是一些电影长期卡在7.0分纹丝不动,等影片下映后又快速下滑到7分以下。

这种猜测不无道理。

7.0分经常是商业电影的口碑生死线,也是片方最为敏感的数值。

通常来说,一部电影低于7分,排片可能受到影响。

而如果高于7.5分,则市场预期提升,排片可能会水涨船高。

只是这样的猜测,依旧没有证据。

当然我上边提到的,仅是从我的视角给出的非常粗浅的分类。

有时候,电影的延迟开分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

也有很多题材特殊,流量明星参演的电影会早早开分。

那是电影好看,创作视角也没什么瑕疵,情感表达踩在了大众的共识之上。

所以电影本身的质量过硬,往往能够盖过争议。

还有电视剧,更是开分延迟的重灾区,毕竟那里才是流量明星的聚集之处。

很多电视剧等到首轮播完才会开分。

当然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我对电视剧的观察有限,不敢妄言。

05

分析了很多,我还是想说,我们仍然需要豆瓣。

豆瓣只是一家小公司,远谈不上资本。

电影市场每年的规模都有五六百亿,而豆瓣公司当前的估值可能仅在2-4亿美元。

它的评分体系也不稀缺,只要用户数足够多,哪家都能做得出来。

但因为如今客观中立的评价体系的缺位,它才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压力。

如果你觉得豆瓣评分不客观,不妨试着提出一个更加公正透明的平台。

猫眼、淘票票、时光网都背靠电影资方,或者干脆自己就投资发行电影,有可能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再加上猫淘动辄9.5分以上的好评,根本体现不出口碑差异。

而微博、知乎等其他平台的评分又缺乏共识,很少被引用参考。

尽管豆瓣还不完美,5分制比起10分制也稍欠颗粒度。

它有时候会被水军短暂攻陷,需要时间沉淀真实的声音。

还有时迟迟不开分,让口碑短时间缺位。

但豆瓣依旧是中国电影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客观中立的声音。

它单枪匹马抵御着舆论的洪流,为喧嚣混沌的争论给出最大公约数的唯一数值。

小小的豆瓣不容易。

而且说到底,评分差异反映的本就是不同群体间的偏好。

豆瓣的用户基数、用户年龄、受教育程度肯定没法代表所有观众。

豆瓣评分仅代表豆瓣用户的口味而已。

《藏海传》就是最近的一个例子。

剧集在豆瓣上仅有7.1分,IMDb上却曾经一度高达9.5分,现在还维持在8.6。

我们无法评价两个平台孰优孰劣,只能说,比起豆瓣用户,IMDb的用户更喜欢《藏海传》。

仅此而已。

豆瓣从来都不是“绝对真理”。

《东极岛》的评分最终会揭晓。

在快节奏的时代,等待本身也是一种态度。

豆瓣的谨慎,是现阶段平衡后的最优解。

而作为观众,不妨放下对数字的执念。

喧哗散去,电影还是电影,需要欣赏和感受。

要知道,电影从来不需要与一个特定数字做长久的绑定。

来源:莫选好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