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以吉林大学为第一单位的研究团队在集成光子学(Integrated Photonics)与拓扑光子学(Topological Photonics)的交叉领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成果以:Reconfigurable non-Abelian integrate
近日以吉林大学为第一单位的研究团队在集成光子学(Integrated Photonics)与拓扑光子学(Topological Photonics)的交叉领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成果以:Reconfigurable non-Abelian integrated photonics为题发表于光子学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该研究是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典范:理论层面:深化了非阿贝尔物理在光子系统的实现机制;应用层面:为光量子计算、抗干扰光通信及光子处理器提供了新型器件原型。第一作者为:Shijie Sun, Xibin Wang.
非阿贝尔物理通过不可交换的对称操作(如非阿贝尔和乐过程)在基础物理与前沿领域(如拓扑量子计算)中具有核心地位。光子学凭借其自由度优势成为实现非阿贝尔现象(如规范场、几何相位矩阵)的理想平台,可为集成光子芯片提供宽带鲁棒的新设计方案。然而,现有基于动态相位的谐振器件存在带宽窄、抗扰性差的局限,且非阿贝尔器件的可重构性尚未突破,制约其实际应用。
本研究提出通用可重构方案,在双层聚合物光子芯片上实验实现多光子模式非阿贝尔编织。通过热光效应调控波导折射率,操纵由可调谐双模单元构成的非阿贝尔几何相位矩阵,在单一四模芯片中编程生成24种编织群B₄酉矩阵(形成S₄置换群)。该方案为开发面向多样应用(如光学/量子计算)的可编程非阿贝尔集成光子器件奠定基础。
解决的问题
1、传统器件的局限性
当前集成光子器件(如定向耦合器、微环谐振器)依赖动态相位和谐振效应,导致工作带宽窄、性能易受扰动影响。
2、非阿贝尔器件的瓶颈
非阿贝尔几何相位矩阵虽能实现宽带鲁棒光子芯片,但其可重构性尚未突破,阻碍实际应用。
提出的方法
1、核心机制
利用热光效应调控波导折射率→改变系统哈密顿量→操纵和乐诱导的非阿贝尔几何相位矩阵。
2、器件设计
采用双层聚合物集成平台(波导尺寸:4.5×4 μm²,层间距5.4 μm)。
以可调谐双模编织单元为基本模块,每个单元集成电极加热器。
通过加热器开关切换TB工作状态。
实现的效果
1、功能演示
三模器件:生成6种酉矩阵(构成置换群S₃)。
四模器件:集成6个TB单元,通过调制生成24种酉矩阵(覆盖编织群B₄的子群S₄)。
双模单元:实现光模式交换(电极关)与直通(电极开),工作带宽1500–1630 nm,消光比>14 dB。
2、性能指标
响应时间:~1 ms。
传输损耗:波导传播损耗1.9 dB/cm,光纤耦合损耗1.4 dB。
创新点
1、首证片上可重构性
首次在集成光子芯片实现非阿贝尔器件的动态编程,突破可重构技术瓶颈。
2、通用解决方案
热光调控机制可扩展至任意模式数及SO(N)群酉矩阵。
3、应用潜力
为拓扑量子计算提供可编程光子平台。
赋能宽带抗扰的光学矩阵计算。
4、材料与架构创新
双层聚合物波导设计结合热光调制,为低损耗量子应用(如换用低损耗聚合物)奠定基础。
总结
本文通过热光效应调控哈密顿量,在双层聚合物芯片上首次实现可重构非阿贝尔集成光子器件,成功演示四模编织(24种酉矩阵)。该方案解决了非阿贝尔器件的动态编程难题,兼具宽带、鲁棒、可扩展特性,为光量子计算与新型光子处理器开辟新路径。
图1:可重构非阿贝尔光子芯片示意图
图2:可调谐二维编织基本单元物理原理图
图3:可调谐二维编织基本单元的实验验证
图4:可重构三模非阿贝尔编织器件的实验验证
图5:可重构四模非阿贝尔编织器件的实验验证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仪器的进步。凯视迈(KathMatic)自2014年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高精尖光学测量技术”,已成为集“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国产高端光学精密测量仪器新力量。推出了KC系列多功能精密测量显微镜、KS系列超景深3D数码显微镜以及KV系列激光多普勒测振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成绩。详情欢迎留言咨询!
来源:凯视迈精密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