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出海如何长效增长?从搭建一张内容网络开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1 17:08 1

摘要:在广告流量红利消退的当下,AI出海品牌增长难题凸显。传统广告投放因隐私政策变化和用户决策路径复杂化而失效,品牌需构建外围信任层,依靠第三方推荐赢得信任。本文以Canva、Notta等品牌为例,深入剖析如何通过搭建内容网络实现长效增长,为出海品牌提供新思路。

在广告流量红利消退的当下,AI出海品牌增长难题凸显。传统广告投放因隐私政策变化和用户决策路径复杂化而失效,品牌需构建外围信任层,依靠第三方推荐赢得信任。本文以Canva、Notta等品牌为例,深入剖析如何通过搭建内容网络实现长效增长,为出海品牌提供新思路。

广告流量红利退潮后,出海品牌面临的增长问题变得比以往更难解。过去靠投放撬动市场的打法正在失效:一方面,隐私政策变化让原本依赖像素追踪的广告系统出现盲区;另一方面,用户决策链条越来越长,转化路径充满不确定。

更棘手的是,用户不再轻信品牌“自说自话”的内容,而是更看重来自熟人、垂类专家或社群的推荐。这种“非线性、去中心化”的购买逻辑,让品牌投放一笔广告是否有效、哪个触点起了作用、钱花得值不值,都变得很难说清。

从网红内容、垂类测评,到博客、播客和垂直社群,这些高度分散但具备影响力的内容节点,正在组成一张“品牌外围信任层”。品牌是否被看见,是否被信任,正在由这些节点决定。

在这样的用户决策语境下,品牌不再依靠“说服用户”,而是需要“被可信的人推荐”。越来越多出海项目开始意识到,广告不再是最优解,通过第三方推荐构建品牌信任度、撬动增长潜力,才是更适配的新路径。

传统广告投放的困境

过去十年,不少 AI 工具、效率类 SaaS 和数字产品出海,靠的几乎都是一套标准打法:砸广告、跑量、换增长。

Facebook Ads、Google SEM、YouTube Pre-roll、TikTok Feed……这些全球平台几乎撑起了所有出海增长曲线,集中投放、精准触达、跑 ROI,一度被视为最稳妥的增长方式。但这套逻辑,如今正在失效。

一方面,广告平台的基础规则正在动摇。从 GDPR、CCPA 到苹果的 ATT 框架,全球隐私政策持续收紧,像素追踪和跨平台归因功能被陆续切断,让团队陷入“看不清数据、定不准人、调不动素材”的局面。

另一方面,用户的转化路径也不再简单直接。过去可能是“刷到广告→点击→购买”,现在却变成“先在社交平台刷到、再去论坛翻评论、最后到处找优惠码”。信息越多,决策越谨慎,广告的干扰感也越重。

特别是对 AI 工具这类产品来说,问题更明显。功能复杂、使用门槛高、教育成本大,加上常见的 freemium 模式延后收入确认,使得靠广告投放获取用户不仅贵,还很难算得清是否值得。

冷启动不难,难的是找到“合适的起量方式”。很多团队最开始都能靠 App Store 优化、媒体测评和基础投放获取第一批流量,但之后却陷入“增长撞墙”。尤其是在北美、东南亚、拉美等区域市场,语言、文化、使用习惯和平台结构都与本地不同,广告素材一旦无法适配,就会造成转化效率骤降。

即使是 Canva 这样已具备全球知名度的产品,也在这些区域遭遇瓶颈。他们原本尝试通过 SEO 和渠道广告打开局面,但实际发现:广告投出去了,转化却跟不上。语境不通、文化不对、素材跑不动,传统投放模式失了准头。

Canva 的转型,从说服用户到赢得推荐

Canva 的转型发生在一个很小的细节上。他们不再执着于“自己讲清楚”,而是决定:找到那些用户本来就愿意听的人,让这些人来帮忙讲。

这群人,就是他们的合作伙伴 —— 拍教程视频的达人、写测评的独立博客、分发折扣码的联盟网站,还有在教育场景中推荐 Canva 的内容创作者。

半年内,他们把合作伙伴从 600 多扩展到 9000 多,新增用户超 100 万,其中订阅用户超过 15 万。来自不同语言、不同市场的用户,不是被广告“打动”,而是被推荐“带动”。

这正是合作伙伴营销的核心逻辑:不是品牌自己发声,而是依靠可信第三方的推荐,来构建信任、撬动增长。对于 AI 工具和效率类 SaaS 这类“需要被理解”的产品,这种增长方式更为适配。品牌说自己好,用户未必信;但如果是一个常看教程的博主、一个熟悉场景的用户、一个领域内的专家说你好,那才值得点开、试一下。

但真正做起来,难度也随之而来。合作伙伴数量从个位数变成成百上千,每个人的合作方式都不一样,有的做视频、有的写长文、有的挂链接、有的要专属码;有的按注册结算、有的按成交提成;有的一次性合作、有的长期联动。如果靠人工操作,很快就会陷入“招募混乱、内容失控、数据失真、结算对不上账”的局面,因此这是一个系统级问题。

Canva 当时引入了一个合作伙伴营销管理的 SaaS 平台 —— impact.com,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端到端的合作伙伴管理系统,覆盖从招募筛选、签约审批、内容分发、链接归因、业绩结算到数据分析的完整流程。

impact.com 平台支持的合作伙伴类型非常广泛,包括:

内容创作者、KOL、博主、YouTuber、播客等影响力节点;

SEO 站点、测评媒体、资讯平台等长尾流量来源;

企业联盟渠道、电商返利网站、工具插件开发者等转化触点;

这不仅解决了执行上的复杂性,更让“靠信任驱动的增长网络”变成了一张可控、可视、可复用的系统化基础设施。

最终效果是显著的。Canva 在全球多地上线本地化合作计划,建立起一整套多语言、多市场、多类型的推荐网络。无论是日语测评文章、葡萄牙语视频教程,还是教育领域的场景指南,这些推荐都在帮 Canva 以更低的成本,更真实的方式赢得用户信任。

这不再是“打广告赢流量”,而是“借关系赢信任”,是一套品牌自我表达方式的根本转型。合作伙伴营销不是替代广告的短期打法,而是重新构建品牌信任路径的长线策略。对越来越多 AI 工具以及 SaaS 出海团队来说,这也是他们正在尝试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搭建网络更难,但也更值

合作伙伴营销的真正挑战,不是招几位达人发几条内容,而是如何在冷启动之后构建一张系统性的合作网络,用结构化方式稳定承接流量、教育市场并持续产出高转化内容。

对多数出海 SaaS 与 AI 工具来说,这种方式不仅更适配长期增长逻辑,更重要的是,它能把“被推荐”这件事变成一个可控、可重复的动作,真正形成增长机制。

Notta 是一个典型例子。作为一款面向 C 端和轻量商用场景的 AI 语音转写工具,Notta 在完成 630 万美元融资后进入北美市场,团队规模不大,预算有限,更没有成熟的当地团队或强势品牌背书。他们最初也尝试投放广告获取用户,但面对高客单价与高信任门槛,广告带来的流量转化差、留存低,教育成本居高不下。

这时候,他们转向合作伙伴营销,同样通过 impact.com 搭建起一张由媒体、达人和社群构成的内容矩阵:

(1)与大型内容媒体合作发布对比测评,覆盖搜索关键词,获取长尾流量;

(2)与 YouTube 垂类频道合作讲解真实使用场景,让产品被“看懂”;

(3)联动播客、教育社群和工具推荐类圈层,推动试用和订阅。

这些合作方不只是发内容,而是提供了品牌在新市场中的“转述者”和“信任人”。每个合作伙伴从签约、链接生成、推广、归因到佣金结算,全部在 impact.com 系统内完成,既保证了效率,也提升了运营稳定性。

半年时间,Notta 的联盟营收增长超过 10 倍,合作管理所需人力减少一半。对于一家仍处于爬坡期的早期出海团队来说,这种增长路径既省预算,也可复制。

Podium 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它是一家成立超过 10 年、服务北美中小商户的本地 SaaS 公司,主打多功能客户沟通系统,年营收已过千万美元。对他们而言,合作伙伴营销的目的不在于“破局冷启动”,而是为了构建可规模化、系统化的外部增长引擎。

早期,Podium 团队靠表格记录佣金、邮件同步素材、人工做归因和对账。合作伙伴最多时也只有十几位,流程复杂、协作低效,根本没法铺开。

引入 impact.com 后,他们用平台完成了运营自动化:

(1)合作伙伴从 15 位扩展到 180 位,涵盖测评媒体、垂类 YouTuber、电商站长等;

(2)8 个月内新增营收超 100 万美元,ARR 实现翻倍;

(3)获客成本下降 37%,人效提升 2 倍以上。

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用数据驱动合作策略。impact.com 支持的跨平台归因、内容转化分析和反作弊系统,让团队能识别出“哪些人在哪些平台用哪种内容带来了真转化”,据此进行预算分配与资源优化。

这也体现了合作伙伴营销在不同公司阶段的使用差异。Canva,当年已是全球知名设计平台,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多语言、多市场中找到真正有效的渠道来完成品牌本地化和用户教育”;Notta 是在起步期通过可信节点实现市场渗透,Podium 则是在成熟期系统化复制可持续增长路径。

无论早期还是成熟期,这三家公司背后的共同选择都是:信任感的建立,不能靠自己说,而是要让别人说;但“让别人说”的动作,也需要一整套系统来支撑。

这正是 impact.com 被广泛采用的原因——它不是一个分发工具,而是一个能把合作伙伴当成“网络”来搭建、运营、分析和扩展的完整平台。在“内容即渠道、信任即转化”的逻辑下,这类平台已成为 AI 工具和 SaaS 产品出海增长的关键底座。

近期,ICONIQ 发布了一项关于渠道合作与收入占比的研究,揭示出一个显著趋势:大型公司的收入结构中,近 30% 来自合作伙伴渠道,这一占比是早期公司的近两倍。

具体来看,在 ICONIQ 所覆盖企业中,不同 ARR 阶段公司中渠道收入(占总收入超过 10%)的占比如下:

ARR

ARR 1000 万~2500 万美元:62%

ARR 2500 万~1 亿美元:79%

ARR 1 亿~2.5 亿美元:81%

ARR > 2.5 亿美元:84%

正如 Coupa 前 CEO Rob Bernshteyn 所言:“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实现可扩展增长的极其有效的战略杠杆。如果能在 ARR 尚未突破 2500 万美元前就打下基础,未来渠道收入更可能成为公司增长的有力支撑。”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