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双碳” 目标指引下,我国西北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优势,正加速构建全球规模领先的绿色能源基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西北五省区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 5 亿千瓦,占区域电力总装机比重超 65%,其中风电、光伏装机量分别较五年前增长 120%
在 “双碳” 目标指引下,我国西北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优势,正加速构建全球规模领先的绿色能源基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西北五省区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 5 亿千瓦,占区域电力总装机比重超 65%,其中风电、光伏装机量分别较五年前增长 120% 和 300%,成为推动全国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力量。
风光资源规模化开发成效显著
新疆哈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内,数千台白色风机沿戈壁滩绵延数十公里,年均发电量超 200 亿千瓦时;甘肃酒泉光伏产业园里,成片的光伏板在荒漠上铺展,通过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 的农光互补模式,年发电达 80 亿千瓦时的同时,还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牧草种植。这种 “风光水火储一体化” 的开发模式,让西北的荒漠戈壁变身 “绿色电站”。据国家能源局统计,今年上半年,西北区域风电、光伏发电量合计达 210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8%,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1.8 亿吨。
技术创新破解消纳难题
为解决新能源发电 “靠天吃饭” 的波动性问题,西北地区在储能技术应用和智能电网建设上持续突破。青海海南州建成全球最大的全清洁能源调峰电站,通过 200 万千瓦抽水蓄能、100 万千瓦电化学储能组成的 “超级充电宝”,可实现新能源电力的稳定输出。宁夏新能源基地则部署了智能调度系统,利用 AI 算法预测风光出力,将弃风弃光率控制在 5% 以内,较 2018 年下降超 15 个百分点。特高压输电通道的建设更让西北绿电跨越千里,今年上半年,通过 “青豫直流”“宁东 — 山东” 等特高压线路,西北地区外送清洁能源超 800 亿千瓦时,点亮了中东部地区的万家灯火。
绿色能源赋能区域经济转型
绿色能源的大规模开发正在重塑西北经济格局。陕西榆林将煤炭产业与新能源耦合发展,建设 “煤 — 电 — 氢” 一体化项目,每年可转化绿电制氢 10 万吨,为煤化工产业减排二氧化碳 300 万吨;内蒙古鄂尔多斯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吸引 50 余家风电光伏设备企业落户,形成从零部件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突破 300 亿元。在乡村振兴领域,分布式光伏成为农牧民增收新渠道,甘肃定西农户屋顶安装的光伏板年均可带来 3000 元收入,新疆巴州的风电项目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超 2 万个。
政策加码推动高质量发展
国家近期出台的《关于推动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西北新能源基地。甘肃、新疆等地相继推出配套政策,简化新能源项目审批流程,建立风光资源竞争性配置机制。青海还率先试点 “新能源 + 生态修复” 模式,在光伏园区种植耐旱植物,治理沙化土地超 10 万亩。
随着西北至中东部特高压通道的持续完善,以及氢能、储能等技术的成熟,西北地区有望在 2030 年前建成全球首个超 10 亿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支撑。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华电新能在甘肃成立绿色能源公司,注册资本2亿。股权全景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华电能源及旗下甘肃华电浙能腾格里能源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从戈壁风电到高原光伏,西北地区正以绿色能源为笔,在广袤大地上书写着低碳转型的新篇章,不仅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更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的中国样本。
来源:如意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