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的光,永不熄灭——张军桥生命最后的奋力托举,书写医者大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1 16:17 2

摘要:在救死扶伤的临床一线,他精研医术,是患者信赖的守护者;在疫情肆虐的危急关头,他逆行出征,是抗击病毒的勇士;在社区广场的公益地摊前,他躬身科普,是传递生命希望的使者;在万里之遥的非洲大陆,他播撒仁术,是中非友谊的桥梁。

2024年12月,张军桥在坦桑尼亚奔巴岛参加义诊活动时与当地儿童合影。 新华社发

在救死扶伤的临床一线,他精研医术,是患者信赖的守护者;在疫情肆虐的危急关头,他逆行出征,是抗击病毒的勇士;在社区广场的公益地摊前,他躬身科普,是传递生命希望的使者;在万里之遥的非洲大陆,他播撒仁术,是中非友谊的桥梁。

他,就是由山东省承派的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张军桥。

2025年6月15日,在遥远的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海域,为营救当地落水民众,他奋不顾身,英勇牺牲,将生命永远定格在异国他乡的碧海蓝天之间。

英勇施救:生命的本能托举

当地时间6月15日,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海边,突发惊险一幕:一名当地民众在水中挣扎,目击者提供的照片显示,张军桥在海中奋力托举着落水者,不顾自身安危,对其展开施救,女子最终获救。然而,耗尽体力的他,却被海浪吞噬。虽经全力抢救,仍不幸离世。

这位目击者拍下的照片,成为他生命最后壮举的永恒见证。“以我对他的了解,不跳下去救人就不是他了,救人是他的本能!”张军桥在坦桑尼亚的队友林峰扼腕叹息。

得知噩耗,弟弟张海桥即刻赶赴坦桑尼亚。对于哥哥的离世,他一直不愿相信,也想不明白哥哥为什么这么做。在哥哥常驻的穆欣比利国立医院,他换上哥哥的衣服奔跑,跑到汗流浃背时,他忽然释然:“生命是哥哥最为看重的,在他看来这就是他应该做的事。救死扶伤已烙入他的神经末梢,救人就像膝跳反射,无需多想。”

2024年,张军桥主动请缨援坦桑尼亚。他怀揣坚定的信念:“必须带人,必须留下东西”。在穆欣比利国立医院,他倾囊相授,填补了当地10余项技术空白。厚厚的笔记本里,工整记录着麻醉机操作、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等技术的英文翻译,只为“教给当地医生,让技术留在这里”。他的双肩包里,永远备着一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随时准备应对生命的呼唤。

当地时间6月20日,穆欣比利国立医院为张军桥举行了肃穆的遗体告别仪式,300余名医院职工、当地民众以及在坦华人含泪送别。人群中,有人自发穿着印有他照片的T恤,胸前写着中文“英雄”;一对拄拐前来的当地老夫妇,用沉默表达着也许曾被救治或帮助的深情。此情此景,让张海桥再也无法克制,失声痛哭。

生命底色:骨子里的善良

张军桥是家中长子,在他们同辈几个兄弟中排行老三。张家兄弟几人都很有出息,成了老一辈人的骄傲。

“军桥是个忠厚老实的孩子,打小就特别热心。”在老家潍坊市昌乐县丁家庄村,伯父张西洲哽咽道,“救人是好事,要是他也能好好的就好了。”

“他从小就见不得人可怜,总拉着我的手说‘娘,咱帮帮他吧’。”在张军桥潍坊家中,母亲赵立花回忆起往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总说他管太多闲事,可他偏说‘娘,他们难’,我哪舍得违他的意。”

这个总把“闲事”当正事的孩子,长大后依旧乐此不疲,善良成为他一生行医济世的底色。

张军桥的家也是“心跳行动”的培训教室。墙面是他和妻子、女儿一起翻新刷漆的,客厅里的介绍栏是他自己设计的,收纳橱里放满了他自费购买的模拟人和活动手环,餐厅还被他改造成了接待学员的咖啡厅,他给培训教室起了一个有意思的名字——“医席之地”。

张军桥的表姐赵志红告诉记者,以前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把大家聚集到这里,科普急救知识。在这间工作室里,几乎每个周末夜晚都亮着暖黄的灯,照亮过无数双渴望救人的眼睛。

张军桥的父亲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采访中一直静静陪坐在妻子身边,不时默默地拭去眼角的泪水。阳台上,父亲精心照料着张军桥最爱的蓝花丹。“军桥喜欢,我就好好养,这花好养活,只要按时浇水就行,春夏开得最旺盛。”

医路求索:做一辈子医生

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是张军桥的理想。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王德伟是他的入门师父。2004年一个冬夜,有个攥着笔记本、鼻尖冻得通红的高瘦学生,敲开了他的门:“王老师,我想问问,麻醉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麻醉科医生?”从那晚起,王德伟的办公室里就常常出现这个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他便是张军桥。

上大课,他总坐在第一排,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实验课上,他观察细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这份对医学的执着探寻,贯穿了他的职业生涯。

2009年穿上白大褂入职麻醉科,张军桥目光如炬:“我要做一辈子医生,能救一个是一个。”王德伟记得,他当时说这话时,眼里的光和五年前那个冬夜一模一样。

这份光,引领了弟弟张海桥的从医之路,他听从哥哥的建议,同样选择了报考并从事麻醉学专业;这份光,点燃了“心跳行动”,在潍坊社区、课堂,传递着温暖的希望;这份光,如今仍在坦桑尼亚的手术室里,通过他培训过的当地医生的双手,照亮着生命。

张军桥走了,但医者的光,永不熄灭。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