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高考状元,高考成绩749分差1分满分,因长相被嘲讽,如今怎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3 14:28 2

摘要:戴眼镜、黑眼圈、神情略显木讷的他,被贴上了“书呆子、死读书”的标签,甚至有人断言“高分低能,未来难有出息”。

[赞]2004年的夏天,中国高考史上诞生了一个近乎神话的分数,749分。

这个距离满分仅差1分的成绩,像一颗惊雷般炸开了舆论场,创造奇迹的是山东烟台二中的理科生王端鹏

当人们惊叹于他理综满分、数学149分的恐怖实力时,一张略显青涩的照片却让风向突变。

戴眼镜、黑眼圈、神情略显木讷的他,被贴上了“书呆子、死读书”的标签,甚至有人断言“高分低能,未来难有出息”。

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位曾被大家吐槽“长得丑”的高考状元,如今过得怎么样了?

1986年,王端鹏出生在烟台一个教师家庭,父母的耳濡目染,让他从小就对知识充满敬畏

上小学时,别的孩子在操场上追逐打闹,他却能捧着科普读物静坐一下午,初中课堂上,老师刚讲完三角函数,他就能举一反三推导出相关公式。

但真正让王端鹏崭露头角的,是他对逻辑思维的极致热爱,尤其是数学和物理,那些让同龄人头疼的复杂公式,在王端鹏眼中如同解谜游戏,越难越有乐趣。

高中进入烟台二中实验班后,王端鹏的“学霸属性”彻底爆发

他不是死记硬背的类型,却擅长拆解问题本质:一道数学题,别人写满三页草稿纸,他却能在题干中找到隐藏的逻辑链条,用最简洁的步骤破解。

理综大题,王端鹏也总能精准捕捉到“考点陷阱”,连阅卷老师都惊叹“思维严丝合缝”。

更难得的是,他并非只懂刷题的“机器”,课余时间,王端鹏会抱着《时间简史》坐在操场边阅读,会参加学校的马拉松比赛,甚至在辩论赛上凭借严密的逻辑征服对手。

2004年高考,王端鹏的成绩单堪称“变态级”,语文138分(作文仅扣2分)、英语142分(完形填空几乎全对)、数学149分(因省略一个步骤被扣1分)、理综300分满分,加上奥数竞赛一等奖的20分加分,总分749分。

这个分数,至今仍是山东高考理科的天花板,甚至放在全国范围内,也是近二十年最接近满分的存在。

因外貌被吐槽

高考成绩公布后,媒体蜂拥而至,王端鹏的生活照被全网疯传。

意外的是,赞美声中夹杂着刺耳的杂音:“长得这么普通,肯定是死读书的呆子、高分低能,踏入社会就废了,这种形象,以后怎么找工作?”

更有人翻出他参加校运会的照片,嘲笑“跑步姿势僵硬,毫无活力”。

面对铺天盖地的外貌攻击,17岁的王端鹏选择了沉默,他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反驳,也没有接受过多采访,而是带着录取通知书走进了清华大学化学系。

在那个“颜值即正义”还未盛行的年代,这种沉默被误解为“自卑”,王端鹏在日记本里写下了一句话:“时间会证明,一个人的价值从不取决于长相。”

在大学生活里,王端鹏延续了高中的自律,清晨六点半准时出现在图书馆,晚上闭馆后还要在走廊复习半小时。

王端鹏还加入了清华辩论队,在“国际大专辩论赛”预选赛中,他用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临场反应惊艳全场。

王端鹏从不刻意表现,但每次小组讨论,他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点破核心问题,那种思维深度,让人望尘莫及。

从清华到斯坦福

2008年,王端鹏以全系前三的成绩从清华毕业,选择赴美深造。

在杜克大学攻读硕士期间,他主攻高分子化学领域,每天泡在实验室超过12小时。

王端鹏更是在两年内发表了三篇SCI论文,其中一篇关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研究,被业内视为“突破性进展”。

2012年,王端鹏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研究方向转向更前沿的有机半导体材料。

此时的他,早已不是当年被嘲讽的“书呆子”,在组会汇报时,他能用生动的比喻让复杂理论通俗易懂。

在校园活动中,他会用流利的英语与各国同学辩论,甚至能聊起摇滚乐队和NBA球星。

但不变的是王端鹏对科研的纯粹热爱,为了验证一个假设,他曾在实验室通宵三天,饿了就啃三明治,累了就躺在折叠床上眯一会儿。

博士毕业时,美国多家顶尖企业向他抛出橄榄枝,某跨国化工公司开出百万美元年薪,承诺独立实验室和科研团队,某高校邀请他担任助理教授,提供绿卡和优厚待遇。

但王端鹏心里清楚,自己的根在中国,那些在高考后被质疑的“未来”,需要用行动来改写。

于是2016年,王端鹏放弃海外优渥条件,回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为一名研究员。

回国后的生活,远没有想象中光鲜,实验室的设备比不上美国顶尖高校,科研项目常常需要从零开始,加班到凌晨是常态,但王端鹏却乐在其中。

王端鹏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高分子材料的制备难题,相关成果被应用于新能源电池和环保领域,他参与的“新型导电聚合物”研究,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如今的王端鹏,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的社交媒体停留在2018年,内容是实验室的一张照片,配文:“今天的实验数据,比预期好1%”。

这种低调,恰如他的人生哲学,不靠外表博眼球,只用成果说话。

结语

当人们沉迷于外貌评判、质疑“高分无用”时,王端鹏却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从“被审视者”到“主导者”的转变。

王端鹏更是用实际行动证明,高考的意义,不在于分数本身,而在于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

一个人的价值,从不取决于他人的眼光,而在于是否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前进的姿态。

那些曾经嘲笑他“书呆子”的人,或许早已忘记了当年的轻率言论,但王端鹏用行动写下的答案,却永远留在了时光里,真正的强大,是把外界的偏见,变成脚下的铺路石。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走出考场后,那份永不褪色的求知欲与专注力。

这才是王端鹏留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来源:漫悠芸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