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后山东,河南,陕西三省麦种选择推荐,建议收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8 12:14 3

摘要:最近山东、河南、陕西农业部门发布麦种推荐指南,核心就一条——别迷信高产噱头,得对着自家地块“看菜吃饭”。

秋收刚过,种麦子的农民又开始犯愁:到底该选哪个品种?

山东老张去年跟风种了外省推荐的高产麦种,结果碰上倒春寒直接冻死一半。

河南李大姐家麦子得了赤霉病,一亩地少收300斤。

种子选不对,一年白受累。

最近山东、河南、陕西农业部门发布麦种推荐指南,核心就一条——别迷信高产噱头,得对着自家地块“看菜吃饭”。

有些种子商吹得天花乱坠,说什么“亩产两千斤”“全国都能种”,实际到了地里根本不是那回事。

像河南南阳去年推广的抗赤霉病品种,有人发现同样的种子种在水田和旱地产量能差三成。

农业专家现场看过才知道,稻茬田湿度大容易烂根,必须搭配开沟排渍才能发挥品种优势。

陕西关中前年高价引进的抗旱麦种,在陕北种了反而绝收,后来测土发现是磷肥不足导致分蘖不够。

现在有些地方开始搞数字化选种。

山东德州用上土壤检测仪,农民拿把土放进机器,10分钟就知道该选耐盐碱还是抗倒伏的品种。

河南农业厅搞了个气候预测APP,能提前三个月预警赤霉病风险区域。

不过这些新技术下乡还得过两道坎:村里会操作智能手机的多是年轻人,可种地的主力都是50岁往上的。

农技站发的选种手册倒是实在,但密密麻麻十几页表格,老农民看着就眼晕。

去年在河南新乡见过个狠人,把自家十亩地分成五块,同时试种五个品种。

秋收时扛着摄像机直播测产,哪个品种抗倒伏、哪个穗粒多看得明明白白。

这种土办法虽然费时费力,但比光听经销商忽悠靠谱。

现在农业公司也开始玩新花样,山东济麦44的包装袋上直接印着二维码,扫出来能看到周边三十公里内种植户的实拍视频。

种子选对只是开头,后续管理才是重头戏。

陕西农科院做过对比试验,同样的西农511品种,按时镇压保墒的比粗放管理的每亩多收120斤。

今年气候异常,山东气象台预测可能有冬春连旱,这时候光看品种抗旱性还不够,得配套镇压划锄这些保水措施。

河南农技员最近在微信群天天发提醒:种了强筋麦的千万别早浇水,不然蛋白质含量不达标,面粉厂直接压价两毛。

有经销商开始搞“种子+服务”打包卖,买二十亩地的麦种送三次无人机飞防。

河北邯郸出现过坑人套路,送的农药其实是快过期的库存货。

农民现在学精了,签合同必须写明防治效果,打药后出现病害得包赔损失。

这事闹到电视台,专家出来说关键得看种子包衣技术,像防治地下害虫的噻虫嗪成分,正规种衣剂能管45天,自己拌种容易剂量不准。

说到底,选种这事没有万能公式。

农业部门推荐的品种虽然经过试验,但具体到每家每户还得灵活调整。

今年很多地方推的“一村一品”挺实在,村长带着大家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既能保证品种纯度,卖粮还能谈高价。

隔壁村试水订单农业,种子公司直接签回收合同,但要求必须用指定农药化肥,这账到底划不划算还得细算。

见过最牛的选种方案是把老种子和新品种混着种。

豫北有个老把式,地头种两行三十年前的洛旱6号当对照,中间种新品种。

他说这样既防着新品种出幺蛾子,又能比着看哪个真高产。

农业专家看了直摇头,说会影响机械化收割,可人家连续三年亩产都比单种新品种高。

这事说不清科学道理,但老农民的经验有时候比教科书管用。

来源:雨的第七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