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15届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暨GACT/CTONG 2025年度会议于8月1日-2日在广州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肿瘤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围绕精准治疗、创新疗法及前沿技术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湖南省肿瘤医院张永昌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肿瘤放射配体治
第15届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暨GACT/CTONG 2025年度会议于8月1日-2日在广州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肿瘤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围绕精准治疗、创新疗法及前沿技术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湖南省肿瘤医院张永昌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肿瘤放射配体治疗(RLT)的最新进展》的专题报告,《肿瘤瞭望》现将报告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张永昌 教授
湖南省肿瘤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早期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肺癌新药研发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肺癌靶向及免疫耐药的临床与转化研究
放射配体疗法(RLT)由靶向配体(抗体/小分子)、连接臂、螯合物和放射性同位素构成。RLT疗法通过静脉注射特异性放射性配体药物,药物特异性结合肿瘤靶细胞膜上的受体,释放细胞毒性辐射诱导DNA链断裂,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或死亡。国内通常将RLT药物称为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
RLT的核心优势包括:⑴“可视即可治”诊疗一体化:更换同位素即可实现诊断(如显像)与治疗双重功能;⑵精准靶向肿瘤细胞: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安全性高;⑶无创治疗:RLT通过注射和影像学检查即能获得肿瘤病灶位置及其敏感性信息,尤其适用于肿瘤位置无法活检取样和转移性肿瘤患者。
看今朝:放射配体疗法的发展现状
RLT领域发展迅速,目前已有13种药物获批,另外有67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Pluvicto(177Lu-PSMA-617,镥[177Lu]特昔维匹肽)和Lutathera(177Lu-dotatate)的获批上市,已改写前列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现状,现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
关键药物及适应症
望未来:放射配体疗法的未来趋势
RLT的发展趋势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和靶向部分创新,拓展至更广泛的靶点和肿瘤类型以及开展联合治疗研究。
1. RLT技术更新
新型放射性同位素:当前获批的RLT(Pluvicto和Lutathera)都使用释放β粒子镥-177作为有效载荷。下一代RLT正在研究新型放射性同位素,包括释放α粒子的锕-225和铅-212以及释放俄歇电子和转换电子的铽-161,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创新靶向部分:目前获批的RLT分别使用肽和非肽小分子,下一代RLT正在利用工程化的蛋白和抗体衍生物,例如微抗体、抗体片段和纳米抗体,以增强递送效果并降低毒性风险。2. 适应症与靶点拓展
靶点多样化:虽然目前近一半的临床阶段项目专注于两个已验证的RLT靶点(PSMA和SSTR2),但RLT领域正朝着多靶点发展,包括已在其他疗法中验证的靶点(如HER2、FRα)和尚未被获批疗法的探索性靶点(FAP、GRPR、MC1R)。覆盖更多肿瘤类型:除了前列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RLT疗法研究也在更多瘤种(例如肺癌、乳腺癌、胶质瘤、肝胆肿瘤、胰腺癌、皮肤和头颈肿瘤等)中开展。RLT在肺癌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非小细胞肺癌。自2009年至2024年5月,我国RLT研发进展逐渐加快,进入了坚持与突破的关键时期。37种治疗类RLT处于研发中,以临床前和Ⅰ期临床为主。靶向部分以抗体和多肽为主,使用最多的放射性核素是177Lu、131I;靶点包括αvβ3、PDL1、TROP2、HER2、PSMA、SSTR等;适应证集中于肺癌、前列腺癌、胃癌、胰腺癌等实体肿瘤。
3. 应用趋势:与其它治疗方式的联合
基于PSMA的RNT与潜在协同药物联合使用,或可改善疗效。协同作用机制包括:通过雄激素受体靶向药物上调PSMA表达;通过DNA修复抑制剂或可造成额外DNA损伤的药物提高肿瘤放射敏感性;靶向不同的PSMA结合位点;以及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
总结
放射配体疗法能实现“可视即可治”诊疗一体化,可精准靶向肿瘤细胞,安全性高;具有无创、手段友好,适用于转移性肿瘤等优势;目前全球已有13种RLT药物获批。177Lu-PSMA-617和177Lu-dotatate的获批上市,极大改写前列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现状,目前也在积极拓展其适应症;RLT的发展趋势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和靶向部分创新,拓展至更广泛的靶点和肿瘤类型,包括肺癌等;近年我国RLT发展迅速,37种治疗类RLT药物处于研发中(多处在临床前和Ⅰ期),适应证主要集中于肺癌、前列腺癌、胃癌、胰腺癌等实体肿瘤;RLT与其它治疗方式的联合,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是未来的一个应用趋势。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