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都知道,雍正在即位之后为了避免康熙年间皇室夺储、争储的乱局再次上演,保证大清政治系统的稳定,于是创造性地推出了秘密立储的制度。但实际上,雍正虽然将储君的存在状态秘密化,可大家都知道,储君必然是弘历,因为弘历早在康熙朝就完成了政治层面的原始积累,而且,其综合
文 / 子玉
大家都知道,雍正在即位之后为了避免康熙年间皇室夺储、争储的乱局再次上演,保证大清政治系统的稳定,于是创造性地推出了秘密立储的制度。但实际上,雍正虽然将储君的存在状态秘密化,可大家都知道,储君必然是弘历,因为弘历早在康熙朝就完成了政治层面的原始积累,而且,其综合素质也是碾压诸位兄弟的存在。所以,雍正朝的秘密立储实际上就是一张明牌。
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雍正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于乾清宫西暖阁,宣布了自己决定实施秘密立储的决定,表示:“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
皇上将自己的意思说出之后,作为心腹的隆科多也及时响应,在为皇上的创造性做法点赞的同时也积极表态,“谨遵圣旨”。
既然隆科多都已经表态了,众臣自然也当及时表态,赞同雍正的做法。于是,雍正让众人退出只留下总理事务王大臣,将密封锦匣藏于“正大光明”匾后才出来。
自此,秘密立储的做法在清朝正式实施,这是清朝的创举,也是历史的首创。当然,据有关学者考证,早在唐朝的时候波斯人就在使用这套方法了。
由于雍正常年在圆明园办公,所以为了保证权力的顺利交接,他又重新写了一份传位诏书放在圆明园内,这个事情他也只对张廷玉和鄂尔泰透露过。
那么问题来了,雍正虽然实施了秘密立储的办法,但如何维护其秘密的属性对他却是个考验,人们很容易会从他对诸皇子的态度中观察、判断出储君是谁,因为,就算普通家庭的父母有时候也会偏心,何况皇家。
对此,雍正采取的是对诸子同等对待的方式。比如,弘历和弘昼都是于雍正十一年(1733)被封王,弘历被封为宝亲王、弘昼被封为和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朝廷设立办理苗疆事务处,雍正也是命弘历和弘昼共同参与这一事务。
但即使如此,弘历将继承雍正的皇位在当时也是一张明牌,要说清楚这一点,首先就要强调弘历在康熙晚年所积累的政治资本。
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弘历出生于雍王府,六岁的时候开始上学,十三岁之前,弘历就已经熟读《诗经》《尚书》《易经》《春秋》《史记》《汉书》等经典经史,在学问层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弘历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他十二岁那年。康熙六十一年(1722)春,康熙来到圆明园“镂月开云”牡丹台观赏牡丹花,在这里,他见到了十二岁的孙子弘历,当时就被弘历外在所散发出的气场所吸引,并当即作出了将弘历带回宫中抚养的决定。
可以肯定,弘历的出现以及被康熙所重视也是雍正在储位争夺战中最终能够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可能,康熙早就认为胤禛是他心目中的“坚固可托之人”,但尚在考察之中,当他看到弘历之后就坚定了自己之前的想法,决定将帝国交给雍亲王,这从他去世之前对大学士马齐所说的话中就能看出来,原话是:“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康熙长期饱受诸子夺储、争储的折磨,当然想一次性解决三代两次的权力传承问题。
总之,弘历的出现使胤禛坚定地被康熙内定为储君。所以,当时的人应该能看出来康熙会选谁。
弘历的优秀也是胤禛能够胜出的因素之一 图源/剧照
既然已经定下了之后的两代皇帝,那么康熙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弘历的培养,据乾隆后来回忆说,皇祖不管是办公、吃饭、读书,甚至接见大臣,自己都是全程旁观,已经了解了做皇帝的基本流程,最重要的是,他接收了皇祖这位不世出之雄主的一手经验。
同时,康熙还让皇室中武艺出众的人教弘历骑射技能,弘历呢,也争气,骑射功夫耍得是相当丝滑。
也就是说,弘历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接受了非常系统的帝王教育,尤其是,他的老师还是康熙大帝。
随后,康熙还传见了弘历的生母钮祜禄氏,并点赞钮祜禄氏是有福之人。为此,康熙还写了“五福堂”三个字赐给雍亲王,胤禛也将其悬挂在雍亲王府。
按照乾隆的说法,此时的他已经被皇祖内定为父亲的继承人,在回忆他的母亲被皇祖传见一事时乾隆如此说:“即今仰窥皇祖恩意,似已知予异日可以付托,因欲豫观圣母佛相也。”
在当年的木兰秋狝射猎过程中,康熙在亲眼看到弘历面对扑向他的一头熊时临危不惧的表现之后是激动地说:“此儿是命贵重,福将过予。”
总结起来就是,弘历在康熙处不仅完成了政治资本的原始积累,又跟随康熙学习了大量为君经验,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皇祖的认可。
如此,雍正在即位之后很自然地就将弘历作为继承人,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他对皇考意志的落实。
所以,虽然雍正在此后是极力掩饰藏在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的传位诏书上的人是弘历,但外人通过某些细节还是能够略窥一二,比如,雍正元年(1723)正月,雍正首行大祀之典,礼成之后,他将弘历单独召到养心殿并赐给了他一块肉,由于这是祭祀所用的胙肉,所以人们就很容易认为这是“承福受胙”的意思。还有,弘历被封为宝亲王,人们也绝对会往继承大宝这方面去想。
而事实也是,当时的大臣们也都认为弘历就是下一任皇帝,比如,张廷玉就称弘历为“天授之才”,鄂尔泰也认为弘历是“上接列圣之心传者”,某种程度上,众人对于下一任皇帝是弘历已经达成了共识。
就连弘历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弘昼都承认弘历的“储君”地位,表示:“弟之视兄,虽所处则同,而会心有浅深,气力有厚薄,属辞有工拙,未敢同年而语也。”
弘昼认为,他和哥哥弘历虽然都是父皇的儿子,但他的段位比起哥哥来差远了。既然弘昼都认为自己能力不如弘历,那事实上也就是认可了弘历的储君地位。
所以,弘昼就以强调弘历在康熙末年所积累的政治资本进行表态,表示:“及皇祖见爱,养育宫中,恪慎温恭。”
为什么说弘昼是弘历最有力的竞争者又是因为,雍正虽然有十个儿子,但长到成年的却只有弘时、弘历、弘昼和弘瞻四人。不过呢,弘时虽然是事实上的老大但却品性太差,康熙当年就不待见他。康熙五十九年(1720),康熙封胤祉儿子弘晟、胤祺儿子弘昇为世子,当时弘时已经十七岁了,但却并没有被康熙定为雍亲王的世子。
雍正五年(1727),弘时被雍正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为由对其进行严厉惩治,削除了他的宗籍,不久弘时就去世了。
弘时去世,弘瞻又太小,弘历的竞争者就只能是弘昼。而既然弘昼都认为弘历是父皇的继承者,那么弘历为储君在当时就是一张明牌。
弘昼明确表态放弃竞争 图源/剧照
也就是说,弘历在雍正年间只要不犯错,向外界展示出自己具备继承大宝的素质就行,完全可以顺利接班。
当时,就连弘历都认为自己接班是十拿九稳的事,这从他在《乐善堂》一文中的一句话中就能看出来,原话是:“颜之曰乐善堂者,盖取大舜乐于人以为善之意也。”
自比大舜,就是弘历认为自己是储君的最真实写照。在《乐善堂文钞》中,弘历也刻意强调了他从皇祖那里所继承的政治资本,说皇祖曾赐他“长幅一,复赐横幅一、扇一”,表示自己“得皇祖之泽最深”“恩宠迥异他人”。
当然,他之所以“出版”《乐善堂文钞》也是在为自己将来为君做宣传、打基础。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二日夜,雍正病情突然加重,二十三日子时就驾崩了,终年五十八岁。雍正驾崩,张廷玉就给大家说出了圆明园内藏有传位诏书的事实,于是大家就将诏书找了出来,张廷玉在灯下宣读,众臣拜请宝亲王受命。
虽然《清高宗实录》中的记载说,当时宣读的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的传位诏书,但从雍正驾崩于圆明园的事实来看,使用圆明园的诏书当更为合理。
九月三日,弘历先着素服向雍正帝梓宫行九拜礼,然后更换礼服,奉皇太后到永寿宫,亦行九拜礼。接着,弘历又前往中和殿受内大臣和执事官行拜,再到太和殿即皇帝位,受亲王以及文武百官、朝鲜等国使臣朝拜,颁诏天下,以明年为乾隆元年。
清王朝顺利完成了从雍正政治到乾隆政治的过渡,雍正秘密立储的立储方案得以顺利实施。
虽然雍正朝在实行秘密立储的大背景下储君是一张名牌,但秘密立储毕竟能规避许多弊端,比如,皇子围绕储君的争夺战、皇帝和储君之间的博弈,以及储君可能的失控。
总体来说,雍正所施行的秘密立储方案符合清王朝的现实,解决了立储的一大难题。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来源:子玉史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