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跑出超明星团队:川大教授带队 突破硼药瓶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1 11:04 2

摘要:抗癌治疗正在经历一场 "从模糊打击到精准爆破" 的范式革命。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这项被称为 "肿瘤终极核武" 的技术,正凭借 "1-2 次疗程即可杀灭癌细胞" 的颠覆性优势,从实验室快步走向临床,成为资本与产业圈竞逐的新风口。

铅笔道特约作者 奕欢

抗癌治疗正在经历一场 "从模糊打击到精准爆破" 的范式革命。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这项被称为 "肿瘤终极核武" 的技术,正凭借 "1-2 次疗程即可杀灭癌细胞" 的颠覆性优势,从实验室快步走向临床,成为资本与产业圈竞逐的新风口。

在这个大背景下,最近一个承载着 “中国方案” 的新项目正崭露头角,那就是:自组装含硼纳米囊泡制剂(BNCT 含硼诊疗药物)研发项目。

该项目由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钱志勇团队主导,聚焦于新一代硼药的研发,旨在克服现有硼药(BPA)在载硼率、靶向性、滞留时间等方面的不足,提升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和适用范围,是 BNCT 技术商业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据了解,该项目正在进行天使轮融资。

从临床突破到资本入局:BNCT 商业化按下加速键

50 例临床试验完成、团体标准落地、医保政策铺路、设备+金融方案上线……2024年以来,BNCT 领域的好消息密集释放,勾勒出一幅技术商业化的加速图景。

作为 "分子靶向 + 中子照射" 的药械联用技术,BNCT 的核心逻辑是 "双靶向精准杀伤":先通过硼药锁定癌细胞,再用 "中子刀" 照射激活硼原子,实现对癌细胞的 "定向爆破"。

这种机制让它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碾压性优势—— 对比手术(创伤大、复发率高)、传统放疗(20-35 次疗程)、免疫治疗(易耐药、年治疗费超百万),BNCT 以 "1-2 次疗程"" 低副作用 ""可预测疗效" 的特点,成为复发性、难治性实体瘤的新希望。

图注:BNCT技术的比较优势

目前,全球仅日本在 2020 年将 BNCT 纳入医保,而中国已进入临床转化的 "冲刺阶段":15 个 BNCT 中心完成布局,3 个项目建成投用,6 个加速器 BNCT(AB-BNCT)项目在建,另有 6 个进入筹建阶段。

图注:国内BNCT项目发展现状

按规划,2030 年国内 BNCT 年服务能力将超 5 万人次,最终可覆盖每年 10-20% 对传统治疗不敏感、且难以承担高价疗法的新发肿瘤患者——这意味着一个百万级患者的蓝海市场正在打开。

装备铺路,硼药突围:谁在破解 "卡脖子" 难题?

BNCT 的商业化有两大关键:装备决定 "患者用得到",硼药决定 "治疗效果好"。

在装备端,随着加速器技术突破,更安全、低成本的AB-BNCT设备正取代传统反应堆型设备,成为主流。国内企业如中硼医疗已实现装备国产化,通过 "设备 + 金融" 合作模式加速医院落地 —— 截至目前,厦门弘爱医院、东莞人民医院等多家机构已启动临床试验,推动技术向肺癌、肝癌等更多适应症扩展。

而硼药领域,长期被一款名为 BPA 的药物垄断。这款药虽实现了 BNCT 从 0 到 1 的突破,却存在致命短板:适应症较为有限,硼含量低、需持续给药 2 小时以上,严重限制了技术应用范围。

打破僵局的是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钱志勇团队。其研发的 "自组装含硼纳米囊泡制剂" ,近日登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八大创新点实现对传统硼药的全面超越(例举4项):

靶向更广:以唾液酸为靶点,覆盖肝癌、乳腺癌等多数实体瘤,突破 BPA 的适应症局限;

2、效率更高:纳米聚合物载硼量大幅提升,瘤内滞留超 2 小时,单次给药即可完成治疗;

3、易产业化:五步合成工艺,单步产率超 90%,通过调节 pH 值即可制备,解决传统硼药生产复杂难题;

4、潜力更大:可搭载化疗药或放疗增敏剂,兼具诊断功能(标记效率 100%),实现 "诊疗一体"。

在胰腺癌模型中,这款新药抑瘤率超 85% 且无显著毒性,目前已进入大动物验证阶段,预计 2026 年进入人体临床研究,2028 年申报临床。按团队预测,上市后三年内有望抢占 10% 硼药市场,实现 10 亿级销售规模。

图4:配套诊断药用于小鼠活体 PET/CT 成像(时间点:静脉注射后 2h)

药械协同,资本加码:千亿赛道的 "中国方案"

BNCT 的爆发需要好马配好鞍。装备普及为硼药提供了应用场景,而优质硼药将反过来推动设备向更多医院渗透,形成 "药械协同" 的螺旋上升。

这种协同正在吸引资本涌入。最近,中硼医疗与海通恒信的战略合作、钱志勇团队启动的天使轮融资,都预示着产业从技术突破迈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

该新项目聚焦于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领域,围绕新一代硼药研发及相关应用展开,旨在推动 BNCT 技术更广泛、有效地应用于肿瘤治疗。

其核心产品是四川大学钱志勇团队攻关的全球首个自组装含硼纳米囊泡制剂(BNCT 含硼诊疗药物),属于 BNCT 技术中关键的硼药部分。

它主要面向的人群是:对传统放化疗不敏感(约占每年新发肿瘤患者的 10-20%)、无法承担其他技术高昂治疗费用,且适用于 BNCT 技术治疗的复发性、难治性实体瘤患者,尤其是因现有硼药(BPA)限制而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的躯干部位大瘤种患者等。

依托 BNCT 技术的商业化应用,随着国内 BNCT 中心的不断布局(预计 2030 年超 20 个投入运营,未来数量可破百),一个 BNCT 中心每年需配套约 1-2 亿元人民币的硼药,新项目研发的硼药作为关键配套产品,可通过向 BNCT 中心供应药物实现盈利。同时,随着技术推广和适应症扩展,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带来持续的收益增长。

项目预计于今年Q3完成诊断药物的大动物PET/CT验证,消除大部分技术风险;并迅速推进诊疗药物的临床前研究等,保守预计2026年Q2进入人体临床研究(IIT),2028年获批IND。

BNCT技术远景

四川大学教授/博导钱志勇教授表示:“BNCT 是‘分子靶向 + 中子照射’的精准医疗技术,是核医学成果转化的代表。我们的新型硼药项目可以推动突破现有BNCT技术的可见边界,随着装备普及与药械协同,BNCT 有望覆盖更多实体瘤,我们愿联合各方资源,推动技术更广泛应用,让这一疗法惠及千万患者。”

国际BNCT学会理事、执行常委,国际原子能机构BNCT行业标准起草组组长刘渊豪教授表示:“当前全球 BNCT 设备技术已打通临床落地“最后一公里”,但配套含硼药物仍局限于 BPA 等第二代产品,存在“靶点单一、特异性有限、代谢周期短”等技术限制,难以满足更大范围、更加精准的临床治疗需求。因此,新型硼药的创新被视为 BNCT 行业下一个十年的“必答题”,也是BNCT技术能否迈入千亿市场的关隘。我殷切希望团结和借助全球BNCT领域专家、团队以及资本的力量,加速新型硼药的开发、转化和临床应用,造福更多患者迫切的临床需求。”

从政策支持到资本入局,从装备突破到硼药创新,BNCT 技术的商业化拼图正快速完整。这场始于实验室的医疗革命,或许很快将走进医院,改写千万肿瘤患者的命运 —— 而站在产业风口上的玩家,正迎来属于它们的黄金时代。

来源:铅笔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