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擦边球、夸大宣传、虚假宣传、吃“霸王餐”…..变味的博主探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1 10:19 1

摘要:“谁懂这一口的含金量”“不容错过!我不允许你们还不知道有这么好吃的宝藏店”……打开一些社交平台,相信很多嘉兴市民会在不经意间会被形形色色的博主探店“精准投喂”。

“谁懂这一口的含金量”“不容错过!我不允许你们还不知道有这么好吃的宝藏店”……打开一些社交平台,相信很多嘉兴市民会在不经意间会被形形色色的博主探店“精准投喂”。

2024年12月,抖音生活服务发布《2024年探店数据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达人探店为线下商家总计带来超过1333亿元经济收益,直接帮助近144万个中小商家生意增长;探店相关视频超24亿条,获赞10万+探店视频数量增加26%。

如今,探店正成为一种流行的营销手段,在带火了一批“网红店”的同时,不少探店行为也被指“打擦边球”,夸大宣传、虚假宣传、吃“霸王餐”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近日,一位在桐乡开火锅店的李老板向读嘉和嘉兴日报《一线》栏目反映“一位号称小红书有上万粉丝的博主来吃霸王餐,以差评要挟不付钱”。探店的背后有哪些问题?该如何规范探店行为?带着这样的疑问与担忧,记者走进商家、探店博主与消费者,一探究竟。

强吃“霸王餐”,可能涉嫌敲诈勒索

“你来交朋友,我随时欢迎,要是来威胁我们,敬谢不敏!”在市区南湖天地某家餐饮商家,我们见到了负责人李洁。她告诉记者,平时来光顾的顾客中,大部分“探店博主”并不会表露身份,无论是打卡拍照,还是分享真实评价,店里不做干涉。

当记者问起,是否有一些自称“探店博主”的顾客前来消费,李洁表示:“蛮常见的。”对此情况,她认为,如果该顾客提前表明身份,提出一些要求,这些要求如果是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她应该都是会接受的。

至于是什么要求,李洁说道:一般“探店博主”会提出,比如免费品尝店里某一款特色产品或者这一单不付费,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是没问题的。“然而有的探店博主却强行要求商家合作,不免单就给差评,有的则发布粗糙的推文,甚至为了制造热度获得流量恶意诋毁餐厅,这些都令我们有苦难言。”

在秀洲区某家甜品店,该甜品店主理人告诉记者:不久前,一位“探店博主”来店消费后,随即在客服微信上表示愿意发布“一些好话”,希望能得到“免单”。与此同时,该博主在大众点评网上以“食材不新鲜”进行投诉,并向店家表示:“如果免单,可以撤销投诉。”

“投诉与给差评并不是同一件事,它要严重得多,一旦确认后,我们将受到罚款的处置。该甜品店主理人哭笑不得地表示:“有时候,一百个好评积累也没用,一个投诉就功亏一篑了。”

无独有偶,在嘉善经营一家小酒馆的小韩向记者反映,经常遇到一些在点评打分类平台等级较高的用户,吃完饭后展示其平台等级希望免单,有的甚至还要求店家附赠一瓶酒当伴手礼。“曾经我们也拒绝过,但事后立刻收到一个差评,因为高等级用户评论权重较高,一下子将我们酒馆的评分从4.7拉到4.5,实在是又委屈又无奈。”

小韩表示,在小酒馆刚开业的时候,还有某些博主以“探店”宣传为名,在探店过程中同时录制好评视频与差评视频,看店家是否来主动协商和给予费用,再决定发布哪个视频。“当时,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摆平这件事。”

探店行业滋生出一些乱象,其背后也衍生出诸多法律问题。“探店博主收钱对餐饮店铺进行广告宣传需要按照规定进行标注,如果故意混淆兴趣分享与商业属性的探店行为就可能涉嫌违法。”浙江端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冯涛律师表示,“如果是凭借探店博主身份给商家施压,以给差评等为理由蹭霸王餐、索要钱财或以其他方式要挟商家情节严重的,则可能构成敲诈勒索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行政甚至刑事责任。”

“草”种得多了,“杂草”也就有了

“以前出门吃饭总要考虑半天,自从关注探店视频后,有了很多想去体验的餐厅。”家住秀洲区的程女士闲暇时爱刷短视频,经常跟着博主“打卡”。先“种草”再消费,已经成为不少消费者的习惯。像程女士一样习惯先在社交平台搜索,之后被推荐再去消费的人越来越多。

不少消费者反映,有些探店视频并不靠谱,夸大其词甚至虚假宣传的不在少数。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曾在某平台上看到多名博主推荐一家餐馆的烧鹅,并推出团购链接,看起来美味又丰盛。品尝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又干又难吃,令人失望”。

市民文彦也向记者介绍,今年5月底,她在网络社交平台搜索某滨海城市旅行攻略,通过探店达人视频被“种草”而到当地某些景点,仅打车就消费了几百元,游玩体验感很差。而且当地人也告诉文彦,当地实际并非如网络达人宣传的那样,“我们本地人都不去的”。

探店宣传和实物对比宛如“卖家秀”和“买家秀”。记者从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以及投诉平台发现,探店类消费纠纷、虚假探店“吐槽”大量存在。在投诉平台上,记者搜索“探店团购”,相关投诉超千条。在投诉案例中,团购产品无法使用、无法退款等问题较为常见,甚至还有门店倒闭团购券照卖的情况发生。

“根据探店达人的推荐前去‘拔草’,结果却是‘踩坑’,体验感较差,和视频描述不符,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文彦称。

活跃在某社交平台的网友“苏”是一名美食爱好者,有一段时间,他经常刷到同城的美食探店视频,里面的菜色极其诱人,博主的推荐语也是很有“煽动性”。于是,他便跟随探店博主的脚步去尝试新的餐厅。

“吃了几次下来,我发现除了原本就生意很好的老店之外,其他基本都会‘踩雷’。”这位网友表示,时间长了,他总结出这些探店视频都有着相似的套路:每个视频的滤镜都很重、色差巨大,博主的表情很夸张,文案也存在夸大描述的现象。

为此,记者采访了嘉兴有名的博主顾捷。他介绍,探店博主和商家的商业合作模式一般分为几类:一是商家邀请博主,为其提供免费的餐饮服务,博主体验后在平台发布探店内容,并附上门店的位置标签吸引消费者;二是商家向博主支付一定费用,按照商家要求拍摄、发布探店内容;三是在博主推出的探店视频中附上商家的消费券、优惠套餐等链接,根据平台用户下单情况,给予博主相应提成。“在商业化导向驱使下,一些探店博主不顾商品本身的品质,收了钱就做推广,确实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顾捷说。

要“探”得规范,还需加强监管

中国是美食大国,一餐一饭承载着百姓最质朴的欲求和幸福。一道菜好不好吃、一家店值不值得信赖,最终都要靠消费者的选择,凭实力活下来。探店流量可能会加速口碑传播、带来销售机遇,但如果总是玩弄虚假流量的话,就会带来信任崩塌、“达人”和店家的双输。

针对探店背后的乱象,冯涛表示,这大多与“流量”二字有关,在缺乏规则的制约下,“流量”就有可能被滥用,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光靠博主自觉,显然不够。”冯涛说,作为一种新兴的宣传方式,虚假探店等乱象有很强的隐蔽性,很难发现并认定。就平台而言,在盈利的同时还需要负起责任来。如果是拿钱推广,就应明确标注为广告,既提醒网友不要轻信,也对博主起到监督作用,一旦出现虚假宣传,可以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追责。

“应进一步加强行业规范和法律监管,确保探店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推动探店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冯涛称:“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博主探店行为的法律属性进行明确细化。监管部门也应当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同时,还应加大对探店乱象的查处力度,利用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形成有效震慑。”

针对一些探店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业里存在的一些浑水摸鱼、蹭吃蹭喝等情况,有专家则进一步建议,平台应该设立管理规则,建立针对达人的信用评价机制,让消费者对达人探店效果、宣传的真实性等进行评价,从而规范探店达人的行为。例如,探索建立探店博主实名认证制度,确保每一位博主都对其发布的内容负责;设立探店内容的预审机制,由专业团队对探店视频或文章进行审核,防止虚假信息和不当言论的传播。

2023年7月,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新职业信息中,“生活服务体验员”这一新工种被归到“互联网营销师”名下。

“‘探店达人’能得到认可成为一门新职业,无疑有利于从业者的自我认同感提升。但这个职业能否持续存在,显然真实性是关键。我们不应只专注于拍摄和宣传,更应对食物倍加尊重和珍惜,并基于真实感受去分享体验。同时,也要守住兴趣分享与商业广告的边界,合法合规地开展业务。用心程度决定未来能走多远。”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顾捷一直把“真诚”二字放在首位:“推荐的东西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把真实体验、感受说出来。有些博主一开始挺靠谱,但‘火’起来之后,就逐渐变成了纯粹的商业推广,给钱就做推广,往小了说个人品牌不值钱了,往大了说,一旦失去了大众的信任,离整个职业的衰落就不远了。”

“探店达人”评价要回归真实,店家也要将重点放到餐饮本身,用心做美食才是长久发展的王道。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