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内还剑湖剧院的舞台上,中越艺术家共同演绎民歌《过桥风吹》。“多彩中华”艺术代表团独弦琴演奏家雷滢指尖拨动,悠扬的旋律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听众的心田。在她身边,越南独弦琴演奏家范金诚手持拨片,合奏出婉转的韵律。
八月的越南河内,繁花似锦,生机盎然。
河内还剑湖剧院的舞台上,中越艺术家共同演绎民歌《过桥风吹》。“多彩中华”艺术代表团独弦琴演奏家雷滢指尖拨动,悠扬的旋律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听众的心田。在她身边,越南独弦琴演奏家范金诚手持拨片,合奏出婉转的韵律。
“一根弦连接了中越。我们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我们可以用音乐对话。”雷滢说。
今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8月1日至5日,国家民委组派“多彩中华”艺术代表团赴越南演出交流,开展“多彩中华”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专场演出。这是近十年来“多彩中华”首次赴越南访问演出,作为“中越人文交流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歌会友,以舞传情,奏响了两国人民心灵共鸣的华美乐章。
▲ 中越独弦琴演员合奏《过桥风吹》。
“以心相交”
用艺术架起文化交流之桥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近,交流互动也十分频繁。
越南的文庙里供奉着孔子像,承载着中越两国千年来对知识、教育与儒家精神的共同信仰与传承;郑和下西洋海外停靠的第一站即为今越南归仁港;越南会安古镇的华人会馆与妈祖庙宇,至今留存着中越文化交流印记;胡志明主席在中国进行革命活动的时间长达12年,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
▲ 越南河内文庙。
而今,中越“同志加兄弟”的情谊在歌舞中流淌,引发观众共鸣。
“开场舞蹈《鱼跃龙门步步高》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在河内文庙的建筑上,同样有着‘鲤鱼跃龙门’的纹饰。”曾在中国留学的越南观众玛绒说,鲤鱼在中越文化中都是吉祥的象征,中国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越南有腊月二十三鲤鱼放生的传统。
舞台上,德天瀑布布景气势恢宏。德天瀑布一半属中国广西,一半属越南高平,飞流直下的瀑布滋养着两岸土地,见证着边民的世代情谊。演出中,瀑布奔腾而下,水雾氤氲间,演员身着传统服饰翩然起舞,跨国瀑布的壮美与两国文化的交融相得益彰。
“我们选择了很多中越共有的文化符号,比如将德天瀑布等融入大屏设计,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中越‘山水相连、命运与共’的紧密联系。”“多彩中华”艺术代表团演出背景视频设计师关旭说。
灯光亮起,背景屏上中国广袤田野上的金色稻浪与河内迷人的秋日景致交相辉映。越南艺术家用中文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艺术家用越南语演唱《河内的秋天》,表达对中越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祝愿。
▲上图为越南歌唱演员清花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下图为中国歌唱演员付芮演唱《河内的秋天》。
在华留学7年、深爱中华文化的越南歌唱演员清花参与了演唱。“中越音乐风格各异,演唱方式也有所不同,在与中方歌唱演员交流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中国歌唱演员标准的越南语发音,令我们和现场越南观众深感佩服。”清花说。
此次赴越南演出,国家民委国际交流司与中央民族歌舞团设计演出方案,突出中越友好主旨,推动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经过严谨遴选与细致打磨,最终敲定涵盖器乐、舞蹈、歌曲等多种形式的14个节目。行前组织两次全要素彩排,对节目编排和文字材料进行反复、审慎地推敲优化。周密详实、精益求精的行前筹备有效保证了演出的高水平呈现。
“这些节目既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又体现中越两国以心相交、休戚与共的悠久情谊。”专场演出导演董雪海说。
“共享文化”
中华文化绽放世界舞台
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旋转蹬踏间尽显灵动;蒙古族舞蹈刚劲豪迈,展现出草原上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竹笛、弹拨尔、独弦琴的器乐演奏,绽放中国人的浪漫与热情……这场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强大文化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演出,以独特的中国风韵征服了越南观众。
▲ “多彩中华”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专场演出现场。
“我们将新石器时期的乐器贾湖骨笛,与竹笛、鹰骨笛、艾捷克等中国传统乐器交织合奏,带领观众感受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多彩中华”艺术代表团器乐演奏家赵雄说。
▲器乐合奏《回眸·千年》。
在演出中,“多彩中华”艺术代表团演员扎西顿珠、付芮演唱享誉国际的中国歌曲《茉莉花》,通过描绘茉莉花的美丽和芬芳,表达了中越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多彩中华”艺术代表团演员扎西顿珠、付芮演唱《茉莉花》。
“《茉莉花》版本很多,这次我们选择了结合南北特色的融合改编版,凸显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扎西顿珠介绍,这首歌源自《鲜花调》,为各国观众所熟知,是世界人民共赏中华文化芬芳的经典旋律。
马头琴悠扬、竹笛婉转、都塔尔欢快、芦笙空灵……器乐节目《绽放》融合了8种中华民族传统乐器,创新旋律,融入酷炫的电光画面,展现了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繁盛景致。
▲器乐节目《绽放》。
“这是一场高水平的演出。我看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越南国家歌剧芭蕾舞剧院常任指挥童光荣点赞了节目《绽放》,“特别是不同乐器间的对话与融合,完美诠释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深厚底蕴。这样的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启示。”
绚丽的舞台、精湛的演出、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让这场演出成为两国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桥梁纽带。现场座无虚席,掌声如潮,成为“多彩中华”文化交流活动的生动注脚。
“民心相亲”
交流合作共谱文化新篇
“共饮一江水,朝相见晚相望……”当台上响起中越友谊歌曲《越南-中国》的熟悉旋律时,现场观众不约而同地跟着哼唱,将演出推向高潮。这首歌见证中越两国人民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中并肩战斗、彼此支援的革命友谊。
▲ 中越歌唱演员合唱《越南-中国》。
“希望你能享受这场演出。”演出现场,一名中国观众用翻译软件将中文转化成越南语,递给身旁的越南观众,越南观众随即微笑回应、连连点头。一首歌曲,成为两国观众连通彼此的文化纽带。
▲ 现场中越观众在用手机翻译软件进行交流。
演出结束后,“多彩中华”艺术代表团舞蹈演员李源欣鑫拿着马克笔,让越方工作人员在自己的衣服上签名。“我要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也会珍藏这件充满回忆、代表双方友谊的衣服。”他说。
演出现场,还有一支队伍格外引人注目。为保证此次活动顺利开展,越方在后台、音控室等区域配备了翻译人员,架起了中越双方交流的语言桥梁。
“演出过程中,我们和中方演职人员共同讨论、密切配合,并肩解决问题,尽可能呈现最完美的效果。”承担字幕技术对接任务的陈光明,曾在中国留学。在他身边,中越两国工作人员围坐在控制台前,热烈地讨论着字幕的修改方案。“通过这次宝贵的机会,大家在工作中联结在一起,让感情更加亲密。”他说。
▲ 越方翻译人员陈光明在控制室与中方工作人员交流。
“多彩中华”艺术团的交流演出秉持文明互鉴理念,是中越文化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站在中越建交75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文化交流始终是两国关系的“助推器”。
“我们也欢迎越南朋友到中国‘串门’,欢迎越南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来中国举办演出和展览,携手讲好两国人民友好故事,共谱中越人文交流新篇章。”“多彩中华”艺术代表团负责同志说。
来源:广西民宗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