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从1万多降到1千多,57%人员收入大降,大三甲医护表示糊口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0 19:33 7

摘要:江西某三甲骨科副主任医师则发文表示:“这是江西某县级三级医院3月份的科室绩效奖金,人均1000不到,科室二次分配的,是以前的三分之一左右,以前大概有2000左右!目前各个医院处于一个过渡期,也会慢慢走向平稳的。薪酬改革是必然的,也会面临各种挑战!”

"五险一金照常扣,到手工资只剩三位数。"

成都某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李明(化名)向记者展示手机银行流水时,屏幕上赫然显示着8月绩效发放记录——1840.6元。

我的绩效大跳水!从10000元左右降到1000多。我在成都某三甲医院工作,绩效管理系统计算出5月绩效为1800多元。

科室总的绩效才13000多元,由几个医生分配,最后拿到手的钱很少!

江西某三甲骨科副主任医师则发文表示:“这是江西某县级三级医院3月份的科室绩效奖金,人均1000不到,科室二次分配的,是以前的三分之一左右,以前大概有2000左右!目前各个医院处于一个过渡期,也会慢慢走向平稳的。薪酬改革是必然的,也会面临各种挑战!”

这些数字背后,折射出当前中国医疗体系正在经历的深层震荡。


这场始于2024年的医护人员薪酬危机,正在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在成都、南昌、武汉等多地医院的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均不同程度陷入困境。

医护人员收入下降的现象逐渐从个别案例演变为全国性趋势,有三甲医生透露自己的收入降幅达30%,甚至个别月份直接腰斩,部分科室医生月收入不足 5000 元。

还有医生透露,某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 2024 年9月起停发基础绩效,全院医护月收入普遍降至3000元左右,住院医师仅靠浮动绩效维持生活,内科医生主诊30名患者的月奖金仅2000元。

在西南某三甲医院的财务公示栏前,心内科张医生指着泛黄的工资条喃喃自语:

"上个月绩效比去年同期少了整整6000块"。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医院,如今走廊里张贴的绩效公示表旁,总能看到年轻医生驻足测算的身影。

而在长三角某县级三甲医院的会议室里,院长正在向职工代表解释财务困境:

"全市12家同级医院,上半年门诊量平均下降18%,但DRG支付标准却上调了9%。"

墙上的电子屏不断跳动着红色警示数据,昭示着这个拥有800张床位的县域医疗中心正面临严峻考验。

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苏北某乡镇卫生院。在这个服务周边12个行政村的基层医疗机构里,护士长王芳已经记不清多少次面对患者家属的质疑:"你们是正规医院吗?怎么连血压计都舍不得换新的?"

而她身后的公示栏里,最新一次绩效发放日期还停留在三个月前。

6月12日,知名医学网站“华医网”发布了《医疗人才2024年薪资及就业调研报告》,该报告统计了29469名医务人员的薪资变化、工作满意度、就业倾向等情况。

仔细查阅各项数据,我们发现,参与调研的近3万名医务人员2024年薪酬下降的占比高达57.9%,相较去年已发布调研报告中“37%的医务人员薪酬下降”增加了20个百分点,薪酬下降呈扩大趋势。


在绩效断崖式下跌的背后,是多重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

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运行规则,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显露出致命缺陷。

在华中某三甲医院的DRG管理办公室,医保办主任指着电脑屏幕上的结算单痛心疾首:"一台心脏搭桥手术,DRG支付标准是8.2万元,可实际成本已经突破11万。为了填补这个窟窿,我们只能压缩病房空调使用时间,甚至减少必要的心电监护频次。"

财政补偿机制的滞后性同样令人担忧。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中位数已达72%。在东北某老工业基地的三甲医院,院长办公室至今还悬挂着2019年颁发的"精神文明先进单位"锦旗,而窗外的住院部大楼却因拖欠工程款被迫停工半年。

绩效分配体系的扭曲更是触目惊心。南京某三甲医院推行的"全成本核算"制度,让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绩效奖金暴跌65%。

科主任出示的核算表显示:患者抢救产生的药品耗材费用,竟被计入科室成本项。这种违背医疗规律的计算方式,正在制造荒诞的现实图景。


当绩效奖金从"激励工具"异化为"生存威胁",整个医疗系统的运行轨迹开始偏离预设轨道。那些肉眼可见的变化,正在悄然改变着医疗行业的生态面貌。

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招聘现场,往日熙熙攘攘的展位前门可罗雀。人事处处长翻动着日渐增厚的简历堆叹气:

"今年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不足往年的40%,连定向培养的医学生都开始毁约。"

更令人不安的是医疗质量的悄然滑坡。上海某三甲医院ICU护士长的排班表上,"双岗值班"的字样越来越频繁出现。她回忆起上周连续三个夜班,值班医护集体打瞌睡事件:"当时心电监护仪的红灯就在眼前闪烁,可就是睁不开眼睛。"

医患关系的恶化更是雪上加霜。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追踪研究显示,当医生月收入低于8000元时,处方行为的变异系数上升37%。

在深圳某三甲医院的投诉接待室,患者家属的质问声与医护人员的解释声此起彼伏:"你们不是白衣天使吗?怎么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


在至暗时刻,总有一些探索者试图点亮前路的灯火。

北京天坛医院的"双轨制"改革颇具启示意义。

通过将基础工资占比提升至62%,同时建立绩效奖金封顶保底机制,这家以神经外科闻名的医院实现了奇妙的平衡。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拥军欣慰地表示:"改革后低年资医师收入增长43%,高级专家待遇保持稳定,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

福建三明的"腾笼换鸟"策略则展现了另一种智慧。通过挤压药品耗材水分,将药占比从45%降至22%,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提升至58%。当地某二甲医院的数据显示,职工人均年收入增长28%,患者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列全省榜首。

深圳的创新实践更具突破性。在港大深圳医院试点的"医疗薪酬包干制",允许公立医院在总额控制下自主分配。改革后,医护满意度提升39%,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1.2天。这种将决策权回归医疗主体的尝试,或许预示着未来的方向。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这场绩效危机何尝不是医疗本质的回归之战?当白衣天使的劳动价值需要通过DRG代码来体现,当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需要与经济效益反复权衡,整个医疗生态链都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的话振聋发聩:"我们要警惕,不要让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在冰冷的数字游戏中消磨殆尽。"这或许是对当下困境最好的注解——医疗改革的终极目标,不应是精妙的利益分配,而是守护生命尊严的制度保障。

暮色中的医院门诊大厅依然人来人往,导诊台前的志愿者耐心解答着患者疑问。远处住院部大楼的玻璃幕墙映出夕阳余晖,像极了这个行业仍在坚守的生命温度。或许正如那位深夜值守的年轻护士所说:"只要病人还需要我们,这份守护就不会褪色。"

来源:胃肠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