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浮市郁南县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从西坝村村头,到连溪、龙岩、逍遥诸村,禾楼舞、连滩山歌、飘色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于乡间。近日,广东工业大学一支名为“非遗筑旅”的突击队,在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周杨带领下,深入郁南连滩,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深度调研与实践探索。他们
云浮市郁南县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从西坝村村头,到连溪、龙岩、逍遥诸村,禾楼舞、连滩山歌、飘色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于乡间。近日,广东工业大学一支名为“非遗筑旅”的突击队,在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周杨带领下,深入郁南连滩,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深度调研与实践探索。他们此行的目标,是以数智技术活化非遗资源、赋能品牌升级、驱动文旅产业融合。在连滩,他们用脚步丈量连滩镇的土地,以镜头记录下连滩的生态本底与人文肌理,以数据为基、模型为尺,助力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资源转化。
“非遗筑旅”突击队深入当地展开调研
俯身田野 解码发展痛点
“乡村振兴的根基,在于读懂土地的密码与人的期盼。”队长罗敏才如是说。
突击队深知,真知灼见源于泥土。青年们摒弃浮光掠影,采用沉浸式田野调查法,与各村村民展开深度对话。乡亲们质朴的乡音里,透露着最真切的诉求与发展隐忧。突击队员发现,在连滩如画的生态背景下,“非遗传承后继乏力”“特色产业效能低下”“本土产品品牌力不够”等难题,如同无形的桎梏,制约着乡村的全面振兴。
“要给乡亲们一个清晰的行动坐标。”突击队员们利用专长收集、梳理海量的一手数据,提出以非遗文化为灵魂纽带,以数智技术为关键引擎,撬动沉睡的文化资本,构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突击队们要在为村民带来知识的同时,带动村民积极抓住农文旅融合下的转型契机。
“非遗筑旅”突击队走进兰寨村交流学习
“非遗筑旅”突击队采访村民的镜头
对话传承 体悟活化之道
突击队找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深度学术访谈。
禾楼舞铿锵的鼓点,回响着先民对五谷丰登的虔诚祈愿;连滩山歌悠扬的旋律,承载着挥之不去的故土情思;飘色技艺的奇巧构思,包裹着乡土故事的深厚温度。在与传承人的思想碰撞中,队员们深刻体悟到:非遗的赓续,远不止于技艺的沿袭,更是文化认同的维系与时代价值的重构。
“守护这份遗产,不仅需要炽热的情怀,更亟需制度性保障、资源精准滴灌与社会价值共识的广泛凝聚。”访谈小组队长吴虹燕带领队员们在调研中用笔记录着心得体会。唯有构建起系统性支撑体系,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基因,才能在科技浪潮中迸发更璀璨的光华。
禾楼舞代表性传承人傅志坤教“非遗筑旅”突击队跳禾楼舞
“非遗筑旅”突击队队员采访连滩山歌代表性传承人莫英池
飘色代表性传承人何锦龙向“非遗筑旅”突击队讲解飘色历史
数智赋能 擘画融合新图
专题座谈交流会在郁南连滩镇政府召开,驻郁南双百行动队、广东工业大学驻连滩镇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还有连滩镇镇政府及团委相关干部、村干部代表和突击队员全程深度参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聚焦“数字技术应用”与“区域品牌战略”两大核心,高校的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耦合,一个由学术洞察转化出来的切实方案逐渐成形。
团队提出运用AI、大数据进行非遗资源数字化建档,以数智技术精准赋能文旅营销,打破时空限制,扩大传播声量。返乡的青年学子用实践行动,让政策更好惠及当地村民,更切实赋能当地产业转化升级。“非遗筑旅”突击队与连滩政府共同探索“产业+文化+环境”共发展的道路。
“非遗筑旅”突击队与连滩政府展开座谈会
“非遗筑旅”突击队与西坝村村委展开座谈会
“非遗筑旅”突击队拍摄连滩文旅宣传视频
经过此番经历,“非遗筑旅”突击队队员们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的传承、生态的保护、社会的和谐。队员曾栩儿表示:“这是一次是用专业学识赋能产业回馈社会的机会,我们会永葆初心,继续践行使命。”
文丨记者 郑俊良 通讯员 曾栩儿 赖秋潼
图丨陈慧芸 罗敏才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