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词改命千年:豪放词为何从此浪到飞起?苏东坡三咏赤壁第一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0 17:16 3

摘要:在词的发展历史长河中,苏轼无疑是 “豪放词” 的开山鼻祖,其于黄州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这一风格的扛鼎之作。谈及 “豪放”,它常与 “婉约” 相对,宋词分 “豪放” 与 “婉约” 两派,似乎已成为大众熟知的基本常识。通常,人们从字面含义出发,将二者大致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豪放词”

在词的发展历史长河中,苏轼无疑是 “豪放词” 的开山鼻祖,其于黄州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这一风格的扛鼎之作。谈及 “豪放”,它常与 “婉约” 相对,宋词分 “豪放” 与 “婉约” 两派,似乎已成为大众熟知的基本常识。通常,人们从字面含义出发,将二者大致视为表达风格上阳刚与阴柔的差异。

然而,在词的演进历程里,这绝非单纯的风格问题,甚至可以说,风格并非其关键所在。这种二分法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张綖的《诗余图谱・凡例》:

“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蕴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其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故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后山评东坡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事实上,无论是作为供人吟唱的歌词,还是作为新兴的诗体,词原本不应存在固定的风格模式。如同诗歌,每位作者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从未有 “豪放诗派” 与 “婉约诗派” 相对并举的说法。现存最早的唐代词集《云谣集杂曲子》,其中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只是这部词集源自敦煌遗书,宋代文人无缘得见,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大多是文人创作的词作。

文人 “填词” 之风兴起于唐代中期,至晚唐、五代愈发盛行。彼时文人热衷于在歌筵酒席间,为歌姬创作新词以供演唱,内容多为文人与歌姬之间无需负责的 “爱情” 故事,且多数以歌姬即女性的口吻撰写,风格多为 “婉约” 甚至绮靡,五代时期西蜀编纂的《花间集》,便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看不到敦煌写卷,宋代文人将《花间集》奉为词的源头,由此便形成了词天生 “婉约” 的观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豪放” 词的出现,其意义不仅在于风格创新,更关键的是改变了人们对词这种文学体裁的认知。

这种认知的改变历经一个过程。首先,词人要摆脱以歌唱者口吻写词,即 “代言” 的创作模式,转变为作者的自我表达。随后,以苏轼为代表,形成了 “以诗为词” 的写作态度,即将词当作一种全新的诗体进行创作,并使其与原有的诗歌传播相互融合。

从系年较为可靠的作品推断,苏轼大约在担任杭州通判时开始涉足词的创作。当时,著名老词人张先居住在杭州,与张先的交往极有可能成为他开启词创作的契机。

苏轼在杭州、密州、徐州时期创作的词,很大一部分与兄弟、同僚、朋友相关,或是寄赠,或是唱和,皆在交游过程中产生,苏轼却时常有意识地以词代诗,甚至有时对方赠他一首诗,他回赠的却是词。

可以说,苏轼让词取代了诗的部分功能,为词体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至于“豪放词”,一般认为,写于熙宁八年(1075)冬天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具备“豪放”风格的开山之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东跑乐府笺》卷一)

在一次兴致盎然的打猎活动结束后,苏轼欣然填词,填完之后,他对自己的作品颇为得意,遂写信告知朋友:“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并自信地称:“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此处的柳七郎,即婉约词大家柳永。

柳永向来擅长以柔婉细腻的风格,展现男女情爱的题材,其词作多由妙龄少女吟唱,士大夫自我表达的元素常与词的传统题材、风格相互交融。相较之下,苏轼则更进一步,大胆改变自《花间集》流传下来的传统题材与风格,实现了纯粹的士大夫自我表达,从而改变了词这一文学体裁的性质:使词从专为歌姬演唱的唱词,转变为士大夫直抒胸臆的抒情诗。

正因如此,苏轼有意强调自己与 “柳七郎风味” 的差异,并且深知自己的作品已不适宜歌姬演唱,故而改变了演唱方式,让 “东州壮士” 伴着简单的舞蹈动作来高歌。从他特意点明 “吹笛击鼓以为节” 便能看出,他在乐器的选择上也与众不同。

而后,苏轼被贬至黄州,以一位贬谪之士大夫的独特感悟与思考,创作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桥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东坡乐府笺》卷二)

依据词中所描述苏轼首次来到赤壁的情形,进而将此词创作时间系于元丰三年(1080),即苏轼抵达黄州的第一年,倒也存在一个旁证。当年五月,苏辙送兄长的家眷至黄州,陪伴一段时间后,离开前往江州。据苏辙《栾城集》卷四记载,他在黄州的作品中有《赤壁怀古》诗,表明他曾前往赤壁游玩。由此推测,苏轼应陪同前往,且苏辙的诗题与苏轼此词的词题完全相同,若非偶然,便是同时所作。

在苏辙留居黄州期间,兄弟二人的作品多相互关联,将《赤壁怀古》设想为一诗一词同时同题之作,符合苏轼以词和对方诗唱和的习惯。

苏辙诗云: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如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这是一首典型的怀古诗,从赤壁之战的历史中汲取教训:不可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去攻打本身并无荒乱失德之举的国家。结合苏辙的政见,此诗蕴含着对宋神宗进攻西夏政策的批评。直至晚年,他仍将进攻西夏视为 “陵虐邻国”,予以否定(苏辙《历代论・尧舜》,《栾城后集》卷七)。

赤壁大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彼时周瑜三十四岁,参与此役的还有三十七岁的鲁肃、二十七岁的孙权、二十八岁的诸葛亮,而被他们共同击败的是五十四岁的曹操。

这的确是一代年轻才俊战胜年长者、改变天下局势的典型战例。相较于赤壁之战中那些年少有为的英雄,年近半百的苏轼不禁感慨万千。历经 “乌台诗案” 后,自己除了早早生出的华发,究竟取得了何种成就?只觉人生如梦般虚幻。面对眼前壮丽无比的江山,缅怀那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往事,苏轼思绪如乱麻般纷飞,仿佛神游于故地,不禁嘲笑自己如此多情。尽管这其中满是无奈,但在这无奈的多情里,他那未曾泯灭的志气依然熠熠生辉。毕竟,唯有本身志气非凡之人,才会对已然逝去的不凡历史这般深情眷恋。

提及这首词,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出自宋代俞文豹的《吹剑续录》:

“东坡居士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苏轼与柳永词风格的显著差异,也恰好能够阐释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区别。早在苏轼所处的时代,人们便已将这首 “大江东去” 视为豪放词的经典代表作,也成为后世书法大家爱写的题材,但相对来说,《董其昌赤壁怀古温博藏》奔放中更多一些温雅,《黄庭坚赤壁怀古武氏祠古拓》则更符合苏轼在这首词中更想表现的个人人设,而显然不同于《苏轼寒食帖黄庭坚跋全卷》里的狂傲与戏谑!

我们将《董其昌赤壁怀古温博藏》、《黄庭坚赤壁怀古武氏祠古拓》、《苏轼寒食帖黄庭坚跋全卷》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来源:大成国学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