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连续9月增持黄金,战略布局暗藏深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9 23:32 2

摘要:8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最新数据:7月末黄金储备达7396万盎司(约2300.41吨),环比增加6万盎司。这已是央行连续第9个月增持黄金,累计增持约36吨。

黄金储备占比仅6.5%,中国央行在美元信用动摇的时代默默推进一场持续九个月的资产保卫战。

8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最新数据:7月末黄金储备达7396万盎司(约2300.41吨),环比增加6万盎司。这已是央行连续第9个月增持黄金,累计增持约36吨。

尽管增持量连续第五个月保持在低位区间,但这一持续行动传递出清晰信号: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背景下,中国正稳步推进外汇储备“去美元化”战略。

01 全球央行的黄金热潮

中国央行的行动并非孤立。世界黄金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全球央行净购金166吨,尽管购金步伐较前期有所放缓,但需求前景依然强劲。

该协会一项调查更揭示出央行界的共识:95%受访央行预计未来12个月全球黄金储备将继续增长。

这一趋势背后是深刻的地缘政治变革。美元信用面临挑战,贸易摩擦不断升级,黄金作为“非主权信用资产”的价值被重新发现。

OANDA分析师扎因·瓦达指出,“中国央行的持续购买行为表明黄金存在坚实的底层需求,这强化了这是一项长期战略性政策决策的判断。”

02 “高价慢买”的双重逻辑

面对历史高位的金价,中国央行选择了审慎而持续的“高价慢买”策略。今年以来,金价累计涨幅超过26%,4月22日一度突破3500美元/盎司的历史峰值。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解读央行策略:“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国际金价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易涨难跌状态。”

这一策略背后有双重核心逻辑:

一方面,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减少对美元资产的依赖。目前中国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比例仅为6.5%,远低于全球平均15%的水平,更不及美国70%以上的占比。

另一方面,强化避险保障。在中美博弈持续、国际金融环境动荡的背景下,黄金作为“最终支付手段”的地位无可替代。

03 战略意义深远

连续九个月的增持,已超越短期市场操作的范畴,成为国家金融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

提升人民币国际信用是核心目标之一。王青分析:“央行增持黄金能够增加主权货币的信用,为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黄金储备的积累为人民币资产提供了坚实的价值背书。

同时,这一行动也是应对潜在金融风险的前瞻布局。随着特朗普政府对多国加征关税、批评美联储主席等行为不断出现,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担忧加剧,黄金的“终极避险”属性更加凸显。

不过专家也提醒,黄金流动性较低,过度增持可能影响储备灵活性,这也是近期央行采取“小幅稳步增持”策略的原因。

04 市场共振与投资警示

央行的行动正引发市场连锁反应。素有“黄金空头”之称的花旗银行近期转向看涨黄金,将未来三个月目标价从3300美元/盎司上调至3500美元。

资金正疯狂涌入黄金ETF。截至8月初,A股14只黄金ETF产品年内合计净流入607亿元,总规模较年初飙增116%,达到1522.5亿元。全球黄金ETF需求上半年达397吨,创2020年以来最高纪录。

面对市场热度,贵金属产业研究专家蒋舒提醒投资者:“黄金的牛市依然在延续,但今年黄金价格已涨30%,逢高追多不是好策略。理想策略是耐心等待价格回调机会。”

中辉期货资管部经理王维芒则警示投资者需关注四大风险:政策反复、技术性超买、替代资产分流及地缘溢价消退。

华尔街巨头花旗银行转向看涨,将黄金目标价调高至3500美元;A股黄金ETF规模较年初飙增116%,超600亿资金疯狂涌入。

央行黄金储备占比6.5%的数字,静静诉说着中国与发达国家储备结构的巨大差距。当美国黄金储备占比超过70%,这场“去美元化”的资产保卫战才刚刚开始。

黄金不会生息,但在美元信用动摇的时代,它正成为主权资产最后的避风港。

来源:可靠安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