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DM患者运动方案不简单!一文读懂如何科学运动

B站影视 2024-11-29 15:36 2

摘要: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超过1.4亿,居世界首位[1]。在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T2DM)的患者中,治疗率及治疗达标率均不足50%[2]。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运动锻炼占有重要地位,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形式之一。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超过1.4亿,居世界首位[1]。在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T2DM)的患者中,治疗率及治疗达标率均不足50%[2]。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运动锻炼占有重要地位,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形式之一。

然而,体力活动不足已成为21世纪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我国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体力活动不足率为22.3%[3],达到充足的体力活动,选择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成为T2DM患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运动指南》)进行了详细的推荐[4]。T2DM患者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运动?一起看看吧!

运动改善多种代谢指标

体力活动不足导致的心肺耐力下降是T2DM发生、发展及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与心血管疾病(CVD)、全因死亡率和多种癌症的死亡率升高呈高度相关[5]。因此,提高T2DM患者体力活动水平,通过安全、有效的运动助力身体机能改善和糖尿病治疗达标是已被证明的有效方式。

运动对于T2DM患者的获益,可谓多种多样[4]:

可增强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及体脂率等在内的多种代谢异常可以减少CVD风险因素。

在Look AHEAD试验中,T2DM患者通过饮食联合运动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降低了甘油三酯(TG)水平并增加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6]。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显示,在T2DM患者中,包括运动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微血管并发症、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并延长患者预期寿命[7]。

总之,运动治疗是贯穿T2DM始终的治疗方式之一,有助于实现更好的糖尿病和健康管理以及降低疾病风险。

T2DM运动处方制定原则

运动对于T2DM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为T2DM患者选择运动处方?

首先,需要对T2DM患者的运动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图1)。

图1 运动前需要接受医学评估的风险人群

T2DM患者的健康状态依年龄、病程、并发症、合并症、用药及体力活动习惯等而存在较大差异。运动前应根据既往运动习惯、CVD风险及目标运动强度等决定评估内容。

具体运动方案上,《运动指南》推荐T2DM患者的运动处方应包含有氧、抗阻、柔韧性和平衡练习几个类别的运动计划,考虑运动治疗的目的、时效性及每个患者的特殊注意事项[4]。

T2DM患者应保持不低于3~5d/周的运动频率,而在运动量相等的情况下,1~2d/周的运动频率同样可以获得健康收益。低频率同样可以获得健康收益。低频率-长运动时间的运动会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T2DM患者应以达到中等至较大强度的运动为目标。T2DM患者至少应达到150min/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时间。T2DM患者至少应达到1000kcal/周的体力活动能量消耗。

有氧、抗阻、柔韧性运动等方案均可帮助改善T2DM患者代谢。

有氧运动:

规律有氧运动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0.5%~0.7%,基线HbA1c较高者运动后下降更明显,有医务人员参与并监督、提高运动强度效果更好。推荐T2DM患者进行每周3~7d,每次间隔不超过2d的有氧运动。推荐T2DM患者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10min,每天累计30~60min,每周累计至少150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若运动强度提高,可适当缩短每次运动时间。推荐每周不少于3d、6000步/d的步行,步频根据自身情况不低于60~90步/min,最好能达到100步/min的步行运动处方。

抗阻运动:

规律的抗阻运动可使HbA1c下降约0.4%,可降低骨骼肌流失率,提高骨骼肌葡萄糖处理率。推荐T2DM患者进行每周2~3d规律抗阻运动。无经验的T2DM患者可以从20%1-RM负荷开始,进行每周1次全身大肌群的抗阻运动。

柔韧性运动:

单纯柔韧性运动对血糖水平无显著影响,但可增强关节活动度,改善灵活性,预防跌倒。推荐T2DM患者进行至少2~3d周的平衡及柔韧性练习。将柔韧性运动融入某项运动当中以便更好地提高身体功能,并改善血糖。

另外,常见的运动方案还有联合运动、中断久坐、高强度间歇性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等,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身体素质,进行个体化选择。

“个体化”是运动处方制定的重要考虑因素,包括年龄、病程、并发症等等。

对于不同年龄的T2DM患者,其运动强度具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图2),其运动方案也需要个体化调整。

图2 有氧运动强度分级

例如,步行是最常用的有氧运动方式,《运动指南》推荐每日步数不少于6000步,成年患者应达到累计8000~10000步/d,老年患者应达到累计6000~8000步/d,对于老年女性而言,7500步/d是个更合理的选择。

对于患有不同并发症的T2DM患者,运动方案也应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调整。例如,透析患者运动时需注意维持电解质平衡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严重视网膜病变患者需避免拳击、高海拔的登山、潜水、篮球、橄榄球等运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避免参与可增加足部损伤风险的运动,如长时间徒步、慢跑或在不平的路面上行走......

总之,糖尿病患者运动方案应以个体为中心,由临床专业人士对T2DM患者进行安全、有效、全方位、全周期的规范化运动指导。

运动与药物治疗

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成分及生活质量,对于许多T2DM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然而,当运动无法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时,药物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药物可以进一步控制血糖,防止血糖过高带来的危害,部分T2DM患者单纯依靠运动很难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因此,将运动与药物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管理T2DM,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显著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在认识到运动与药物联合治疗对于T2DM患者的重要性之后,进一步探索更为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一类新型降糖药物,因其独特的降糖机制及心血管保护作用,逐渐成为T2DM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SGLT-2i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尿糖排泄,从而有效降低血糖,并且不依赖于胰岛素的分泌或敏感性。结合运动方案,SGLT-2i不仅能进一步增强血糖控制效果,还能在体重管理、血压控制等方面展现协同效应,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优化的治疗选择。

在SGLT-2i的选择上,恒格列净在结构上引入氟原子,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代谢稳定性及药物生物利用度,成为临床中的用药选择之一(图3)。

图3 恒格列净

Ⅲ临床试验显示,对于经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受试者,与安慰剂相比,恒格列净10mg可将总人群HbA1c降低0.94%,可将高基线(HbA1c≥8.5%)患者HbA1c降低1.43%[8,9]。

除了排糖外,恒格列净还可以改善血压、减轻体重。Ⅲ期临床研究显示,治疗24周后,恒格列净10mg单药组与安慰剂组相比收缩压下降5.1mmHg,恒格列净10mg联合二甲双胍组与安慰剂组相比收缩压下降6.6mmHg[8,9]。

在安全性方面,恒格列净的Ⅲ期研究亦证实,其不增加尿路感染风险,生殖道真菌感染发生率仅为0.8%,未出现非高血糖性酮症酸中毒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8,9]。

使用SGLT-2i的患者在运动期间也有一定的注意事项,如摄入充足的水分、加强血糖、血压的监测等。对于老年或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应结合运动强度、时间调整药物治疗。建议应用SGLT-2i应增加抗阻运动[4]。

小结

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运动锻炼占据重要地位。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有助于改善多种代谢指标,减少CVD风险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运动指南》,T2DM患者的运动处方应包含有氧、抗阻、柔韧性和平衡练习等运动计划,并考虑患者的特殊注意事项。运动方案应以个体为中心,由临床专业人士进行规范化指导。当运动无法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时,药物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SGLT-2i因其独特的降糖机制及心血管保护作用,在T2DM管理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将SGLT-2i与运动方案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增强血糖控制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优化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EB/OL].[2024-03-2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PENG W, et al.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4, 43: 100809.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等.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30): 3709-3738.HE S, et al. Br J Cancer, 2022, 127(1): 102-108.PI-SUNYER X, et al. Diabetes Care, 2007, 30(6): 1374-1383.GONG Q,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 7(6): 452-461.Lu J,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1, 23(5):1111-1120.Weng J,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1, 23(8): 1754-1764.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