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首位华裔女部长:我丈夫是参议员,都有白人敢在他面前辱骂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7-27 13:31 2

摘要:在提起美国政坛的华裔面孔,很难绕开赵小兰这个名字。她不仅是美国首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女性,还是历任总统中的“常客”。但光鲜的头衔背后,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她一路走来遭遇的种种隐形阻碍?我们今天,就试着从家庭背景、职场成长,到她直面种族偏见的经历,来重新审视这位华裔政治

在提起美国政坛的华裔面孔,很难绕开赵小兰这个名字。她不仅是美国首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女性,还是历任总统中的“常客”。但光鲜的头衔背后,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她一路走来遭遇的种种隐形阻碍?我们今天,就试着从家庭背景、职场成长,到她直面种族偏见的经历,来重新审视这位华裔政治家的美国故事。

赵小兰的成长轨迹,实际上折射了无数第一代亚裔移民在美奋斗的缩影。她出生于上海,父亲赵锡成毕业于上海交大,是典型的精英知识分子。1949年后,赵家随大潮去了台湾。论起那时候台湾的社会气氛,找工作堪比挤独木桥,偏偏赵锡成凭借学历,成功入职货轮船长,在当年算是“高薪金字塔”人口。不难想象,赵家得以在岛内立足,离不开这份职场优势。

对赵锡成来说,“随波逐流”去台湾,并不是生活的终点。他其实早已察觉到亚洲战后经济复苏和全球航运业发生着剧变,头脑极为灵活。早在上世纪50年代,赵锡成就决心前往美国寻找更广阔的舞台。当时,他妻子朱木兰坚定支持,选择留守台湾照顾几个尚且年幼的孩子,等待赵锡成在异国打拼站稳脚跟后把一家人接过去。

这种“两地分居”的日子整整坚持了三年。期间的一家经济拮据情况,后来被各种媒体放大,比如“小兰的父亲靠打三份工勉强糊口”——在采访中,赵小兰并不避讳承认早年家里曾为温饱和落脚不停奔波。美国《时间》杂志曾披露,移民初到时赵锡成做过码头工、夜班保安,甚至同时兼职小公司会计。不过,这种困境并未持续很久。1970年代正赶上海运产业腾飞,赵家短时间内经济状况显著改善,很快自购了独栋小楼,在纽约生活条件远胜于大多数新移民家庭。

**家庭环境的提升,为赵小兰日后成功铺平了不少路。但融入美国,却不是经济实力可以直接换得的。**

事实上,赵小兰刚到美国时几乎不会讲英语,学校里的尴尬和被孤立,让这个移民家庭的孩子倍感压力。在她自己的回忆中,除了一个同样来自东亚的日本女同学外,几乎没人主动和她说话。下课后,她只能和同母异父的姐妹们作伴,更遑论什么课余社交。

在一份由哈佛大学亚裔研究协会于2016年发布的报告中,超六成亚裔移民家长会选用“学业突破”来弥补社交圈受限的处境。赵家也相似。赵小兰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学业,成绩一路飙升。她先后考入曼荷莲学院——一所创办于19世纪的知名女子文理学院。该校2019年学费达3.2万美元/年,即便按照美元通胀比例回推,70年代的费用对普通家庭也是不小的负担。能支持赵小兰和她几位姐妹就读,这背后凸显赵家雄厚的经济基础。

有意思的是,赵家的教育成功并不止于赵小兰个人。她的五个妹妹,不是哈佛MBA,就是名校法学硕士。媒体干脆把赵锡成的几个女儿称作“赵氏六朵金花”,甚至专门有媒体追问她们的学习秘诀。根据《哈佛公报》专题报道,姐妹们的成长不只靠资源,更与父母“把英语看成饭碗”的理念密不可分。据赵小兰自己透露,早年间她每晚都会被父亲强制辅导英文,家庭学习氛围极为紧张而高效。

站上社会舞台后,赵小兰的职业轨迹其实相当“主流精英化”。她本科毕业后曾在父亲的航运企业短暂工作,继而考入哈佛商学院,取得MBA学位。更有趣的是,在她之后获得工商管理硕士的道路上,并非每个华裔女生都能复制成功,如著名“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曾未能通过面试。这说明,权力、资源和个人能力的完美结合并非简单复制品。

**赵小兰的政坛跃升,离不开两股强有力的推手:家庭财力和关键人脉。**

1980年代初期,她加入花旗银行积累金融经验,然后决心步入政界。她报考了美国务院著名的“白宫学者”项目。这是面向全美青年精英的强势跳板,竞争极其激烈:据2021年白宫官网数据显示,录取率不足千分之一。赵小兰申请的那一年,全国据说有五万人角逐,仅有一小撮人成功入选,必须是美国公民、且通过冗长背景审查和重量级的推荐信关卡。这些学者有机会深入白宫“实习”,结识一批政界和业界顶流资源,为日后仕途奠定方向盘。

赵小兰抓住了机会,先后在里根和布什政府中步步高升:先是联邦航运署副署长,再到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后出任交通部副部长。2001年乔治·W·布什上台,她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女性内阁部长——劳工部部长。

不过,政治升迁的背后也离不开“联姻效应”。1992年,赵小兰与年长11岁、有过婚姻的共和党元老麦康奈尔(现任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成婚。这一姻缘一度被外界热议为“权势结合”,美国八卦媒体甚至直接以“利益置换”的视角解读两人联姻。值得一提的是,麦康奈尔在传统上属于“华尔街—企业利益”派,他与亚裔群体联系密切,在特朗普政府推选赵小兰出任交通部长的议程里,影响不可忽视。

另有网络信息显示,赵小兰夫妻在亚太政策立场上被认为相对温和,一度被本国鹰派舆论质疑“政治立场不够铁”。据彭博社公布的2020年报道,赵氏家族在中国大陆投身多个教育慈善项目,只是这些努力并未能改善她在美国本土部分人群中的社会形象。

**那么,成为高官后,她就摆脱了种族成见吗?现实并非如此。**

赵小兰本人亲口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专访中讲述,她同丈夫麦康奈尔曾在美国南方某工人餐厅遭遇“赤裸裸的歧视”——现场就有顾客质问“为什么要娶一个亚裔女人”,还公然爆出种族主义污语。最终两人只能无奈离场。这事发生于1990年代,看上去有些遥远,但最近几年,公开场合的偏见质疑依然时有发生。

例如,2014年肯塔基州参议员选举期间,赵小兰以前任劳工部长身份为丈夫助选。然而,民主党相关女性组织负责人公开发布贬损言论,用“她不是这州的人,她是亚洲人”这种带着身份标签的措辞在社交媒体刷屏。反对派议员也时常用“麦康奈尔的中国老婆”进行人身攻击,这些刺耳言论甚至被主流媒体带节奏传播。

**美国政坛对于华裔的双重标准,在赵小兰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你很难想象会有政治对手敢用相似的口吻公然攻击前总统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非洲人”这种说法无疑会激发全美舆论大地震,然而面对赵小兰及她的华裔身份,类似“黄皮肤外来者”的标签化语气却屡屡见诸主流渠道。美国历史学家William Wei在其专著《美国历史上的亚裔歧视》中曾指出,亚裔群体常被贴以“永久外来者”的刻板印象,这一观点在今日依然得到官方和民间机构的数据验证。

当然,赵小兰并非一味寻求民族象征或“亲华标签”。据路透社历史档案,她曾在劳工部长任期内多次推动对移民工权益更加苛刻的审查。她对美国劳动力市场中的违法行为态度强硬,常常站在“美国利益优先”的立场上进行工作。即使如此,高位加权,她还是难以彻底摆脱那个“亚裔女人”的社会标签。

这一路走来,其实展现了美国社会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刻矛盾——经济、权力和声望叠加,并不能自动扫清偏见。在纽约、在华盛顿,哪怕赵小兰早已成为美国政坛不可忽视的力量,一张华人的面孔,还是会让她在某些时刻显得“格格不入”。

**复杂现实下的赵小兰,其经历正说明:“美国梦”对每个人的实现路径各有不同,有人步步高升,有人则要负重前行。华裔精英的奋斗,始终在光与影之间徘徊。**

作为普通读者,如果你觉得赵小兰的故事只是个别现象,不如多看看亚裔群体在近年疫情期间经历的种种社会事件——这些都说明,肤色与背景在美国现实中,不仅仅是表明身份的符号,更是难以回避的社会挑战。

所以,从她的故事出发,我们再次回到那个耐人寻味的灵魂追问——美国这个自诩多元的国度,到底离真正的包容还剩多少距离?也许,有关种族与身份的探讨,永远不会有一个明确终点。

来源:莫离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