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宿城区耿车镇,有一座横跨两岸的同心桥。十年前,这里还是一条遍布垃圾、散发恶臭的污水河,而如今,它已成为村民眼中的“幸福桥”。这座桥的变迁,正是耿车镇从“垃圾之乡”蜕变为生态家园的生动缩影。
从“春天白茫茫
夏天水汪汪”的盐碱地困局
到“家家堆塑料
户户冒黑烟”的产业阵痛
再到如今“生态美产业旺
百姓富乡风好”的新生图景
曾因“耿车模式”闻名全国的耿车人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
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转型革命
这座小镇的蜕变
正是乡村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
在宿城区耿车镇,有一座横跨两岸的同心桥。十年前,这里还是一条遍布垃圾、散发恶臭的污水河,而如今,它已成为村民眼中的“幸福桥”。这座桥的变迁,正是耿车镇从“垃圾之乡”蜕变为生态家园的生动缩影。
漫步同心桥,两岸白墙黛瓦,脚下流水涔涔,仿佛置身江南水乡——这是耿车人修复生态奔向新生活的地标,它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变迁。翻开这段历史篇章的第一位见证者,便是大众村的原党支部书记,82岁的杨尔杰老人。
宿城区耿车镇大众村原党支部书记 杨尔杰
春天白茫茫,指的是盐碱地冒碱;夏天水汪汪,是因为到处积水。当时,我们耿车镇刘圩村在全县是有名的“三一四小队”,一年人均分口粮三十一斤四两,日子比较贫穷。
穷则思变。为了摆脱贫困,耿车人开始“收破烂”,从少数农户的零星收购,发展到家家户户参与的加工产业,逐渐形成“收购-加工-销售”的完整网络,形成了“四轮齐转、双轨并进”的耿车模式。到20世纪80年代末,耿车镇已有3400多个废旧物资加工户,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基地。
宿城区耿车镇大众村原党支部书记 杨尔杰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参与,农民生活逐步提高。耿车跑运输的司机只要说来耿车就特别高兴,因为来回都不会空车。
财富积累的背后,是沉重的环境代价。2015年的耿车镇,共8800多户,几乎家家都有人从事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产业。塑料垃圾堆随处可见,河流发臭发黑,烟雾四处飘荡,耿车镇成了“垃圾小镇”。
宿城区耿车镇大众村原党支部书记 杨尔杰
从沙集那边一过河,就能闻到气味,就知道到耿车了。我们大众村,家家户户都堆着像小山一样的废品,可以说在全省都算得上是破烂集散地。全国各地都有我们大众村和各村的人去收废品,拉回来的都是全国各地的废旧塑料。那时候,大家都觉得环境污染太严重了。
转型,成为耿车镇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张坤,就是转型路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宿城区耿车镇大众村党委书记 张坤
后来听医院说,干塑料加工的人得癌症的多,大家才注意到这个问题。那时候大家都有点紧张,所以我们也在谋划转型,但朝哪转、做什么,当时只有个朦胧的想法,一直没找到路子。
2013年,做公益的张坤结识了圆通快递的老板,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卖掉塑料加工设备,改开快递公司。2014年3月1日,张坤的“圆通公司宿迁分公司大众分部”正式开张,这是全市第一家设在村里的快递收发站。
宿城区耿车镇大众村党委书记 张坤
我还跟家属商量,要把三间平房拆了建厂房。家属也不理解,说人家挣钱盖房子,你却拆房子做生意,图什么?后来改成了敞篷式的厂房,车能开进去,人家来发货也能到院子里,下雨天、刮风天都不怕。后来生意逐渐做起来了,口碑也好了,大家也乐意来找我。
见张坤转型成功,大家伙纷纷找他“取经”。不到一年时间,在张坤的带动下,大众村就有了48家快递点,物流电商产业在当地逐步形成规模。
宿城区耿车镇大众村党委书记 张坤
后来,我们辖区内又建了一个电子商务物流园,京东、百世等几大物流企业都入驻了,物流业风生水起。前年,兰博物流园也落户在我们辖区。
不仅变“卖破烂”为搞运输,耿车人在转型路上还不断探索,开始“卖产品”“卖风景”。李平就经历了从塑料加工到种植多肉,再到种植蓝莓的转型。
江苏育美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平
我们2017年转型,刚开始种植多肉。2020年的时候,每天坐家不动,销售额也能有一万多块钱。2024年4月开始种蓝莓,去年种了60多亩,今年又扩种了将近40亩。
为了种好蓝莓,李平跑遍了山东、云南、福建,还去了韩国、日本取经。虽然蓝莓的技术和投入门槛都较高,但回报也高。
江苏育美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平
我们去年平均每亩销售额在16万元。下一步,我们计划整合宿迁周边的闲置大棚,把蓝莓产业在宿迁带动起来,目标是把蓝莓打造成宿迁的地标性农产品。
产业不断转型的同时,环境治理也在同步推进。2016年3月,耿车镇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污染宣战,全面整治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产业,用66天时间,彻底取缔了存续几十年的废旧塑料回收产业。但这只是第一步,修复被污染多年的土壤,成为更艰巨的任务。
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党委书记 丁义录
我们从外面找了运输队伍,专门请了挖掘机、运输车辆,把几十年堆积在池塘、沟渠里的垃圾一次性彻底清理掉。我们还申请了中央土壤修复专项资金,下大功夫对污染土壤进行彻底修复,把公共空间也彻底清理出来。
之后,耿车镇又启动了垃圾分类、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公共空间治理“四大工程”。2018年,村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刘圩村,已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苏省水美乡村”等多项称号。环境好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变了,不少出去的人回来了,城里的人也想来定居。
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村民 刘俊尧
我们现在早上起来,起码能听到鸟语闻到花香,也愿意出来散散步。
耿车镇的蜕变,正是我市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2024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8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元……这些数据的背后,承载着耿车转型后的新产业、人民群众的新生活。耿车镇还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淘宝镇”“国家卫生乡镇”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打造出多个“国家级美丽田园示范村”和“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宿城区耿车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赵海军
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坚决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耿车新路。一是聚焦产业蝶变,推动绿色家居、多肉花卉、直播电商、快递物流等四大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老百姓既富口袋也富生态;二是聚焦人居环境提升,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让群众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从杨尔杰口中的“盐碱地”,到张坤带动的“电商潮”,从李平转型的“农业园”,到丁义录打造的“旅游村”,耿车镇的每一步变迁,都印证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记者:周烨 韩跃
融媒体编辑:杨雅竹
审核:解秀晴 杨磊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