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9日,广东省佛山市召开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疫情防控总体情况及防控措施。佛山市副市长文曦介绍,当前,全市疫情呈明显下降态势,每日新增报告病例数从7月19日最高峰的674例降至8月8日的148例,最近连续5天每日新增病例数降至200例以下,新
8月9日,广东省佛山市召开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疫情防控总体情况及防控措施。佛山市副市长文曦介绍,当前,全市疫情呈明显下降态势,每日新增报告病例数从7月19日最高峰的674例降至8月8日的148例,最近连续5天每日新增病例数降至200例以下,新增涉疫村居稳步减少,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初步成效。
文曦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在国家、省指导组的专业指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同心协力下,佛山坚决果断落实“防输入、防扩散、防外溢、控增量、清存量”要求,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硬仗。一是统筹资源做好病例救治,做到“应收尽收”“应住尽住”,全市目前没有出现重症、死亡病例,已有超九成病例痊愈。二是科学高效开展蚊媒消杀,一方面快速处置新发疫点,迅速将新发疫点蚊媒降到安全水平;另一方面持续攻坚重点村居,对病例持续高发的重点村居和镇街开展多轮次围合消杀。7月23日以来,全市整体蚊媒密度连续17天降到安全值以下。三是全覆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市广大群众和党员干部一起,以“人人动手、户户参与”的实际行动,共建共享美好家园,一些长期困扰的卫生黑点问题得到了解决,市容市貌为之一新。四是筑牢群防群控严密防线,全体市民全力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清积水、清垃圾,全民行动灭蚊虫。
文曦指出,当前全市疫情防控工作仍存在不少挑战,叠加汛期台风、降雨等天气影响,蚊媒活动频繁,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接下来,佛山市将继续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加强孳生地清理,持续强化防蚊灭蚊工作,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发布会上,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首席专家、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呼吁广大市民继续响应爱国卫生运动的号召,家家户户点蚊香、挂蚊帐、装纱窗、清积水、清垃圾,人人出门涂驱蚊水,一早一晚灭成蚊。积极参与“1130”防蚊灭蚊行动:“上下班1分钟清积水,每周1次大扫除,每天3分钟排查孳生地,携手共建无蚊场所。”
答记者问
记者:目前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形势如何?对后续工作开展有何建议?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首席专家、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佛山市疫情快速上涨势头在7月底已得到初步遏制,近期防控成效进一步巩固,疫情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每日新增病例连续下降。特别是顺德区作为本轮疫情的核心区域,新增确诊病例数已实现连续10天下降。通过传播动力学分析,佛山市疫情实时再生指数已连续5天低于1,也就是疫情在呈现下降趋势。
第二是蚊媒密度明显降低,传播风险得到遏制。通过前期多轮的全面孳生地清理和疫点强化灭蚊,大部分涉疫村居的蚊媒密度明显降低,当地的幼蚊指数,也就是布雷图指数,还有成蚊指数,符合防控要求达标率从早期不足10%,到50%、70%,近期已持续维持在90%以上,大幅降低了社区传播风险。
第三是疫情容易反复,形势仍然严峻。当前台风强降雨频发,疫点消杀和积水容器清理难度大。现在也是南方地区蚊媒活跃季节,研究表明蚊虫繁殖周期可短至7天,局部区域蚊媒密度仍可能反复波动,如不能持续控制蚊媒密度,疫情仍存在反弹风险。
接下来,要继续做好防蚊灭蚊工作,第一,持续推进“翻盆倒罐清积水”行动,建议推广“一村一策”经验,重点对老旧社区、建筑工地、地下车库、公园绿地等,全面清理孳生地。近期降雨频繁,降雨过后,我们就要抓紧时间清理,减少蚊媒孳生,希望广大市民积极响应,持续清理家庭、单位和我们身边存在的积水。第二,继续做好疫点和涉疫区域的成蚊消杀。要持续组织蚊虫消杀队伍,对涉疫村居开展高质量消杀灭蚊。第三,持续做好个人防护,建议家庭装纱窗,配备杀成蚊产品和驱蚊液,出门涂抹驱蚊液,到风险地区尽量着长袖长裤。
当前成果来之不易,在此呼吁广大市民继续响应爱国卫生运动的号召,家家户户点蚊香、挂蚊帐、装纱窗、清积水、清垃圾,人人出门涂驱蚊水,一早一晚灭成蚊。积极参与“1130”防蚊灭蚊行动:“上下班1分钟清积水,每周1次大扫除,每天3分钟排查孳生地,携手共建无蚊场所。”
记者:目前,顺德区疫情形势怎么样?接下来,在疫情防控方面还会采取哪些举措?
顺德区副区长何翔威:当前,顺德区疫情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疫情防控取得了初步阶段性成效。我们向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一线工作人员的日夜坚守,以及广大企业、商协会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全区单日新增病例数已从7月29日的408例下降至8月8日的102例,已连续10天下降,其中,乐从镇从7月29日的233例下降至8月8日的47例,近期新增病例还是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其他镇街为低水平散发。自8月2日以来,全区蚊媒密度已连续7天降到安全阈值以下。在病例救治方面,我们坚持“应收尽收、全力救治”,目前全区的痊愈率达92.43%,已有5923人康复出院,没有出现重症病例。
接下来,我们将坚决落实“防输入、防扩散、防外溢、控增量、清存量”要求,不断优化各项防控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来之不易的良好防控态势。一是倡导市民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二是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三是压实四方责任,建立长效机制。
市民朋友们,顺德是一座有温度、有韧性的城市。当前防控成果来之不易,让我们一起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全力以赴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记者:基孔肯雅热患者愈后情况如何?是否有后遗症?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严海明:疫情发生后,市卫生健康局组织全市专家制定了佛山市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专家指引,指导本市各定点医院规范诊治,后续按照国家、省诊疗方案不断优化诊疗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全市53家定点医院在留观区域主动配备了食品、饮用水、wifi、充电宝、临时床铺等,方便市民留观等待。各定点医院加密核酸检测频次,最大限度缩短患者的等候时间。如确诊患者,按照“应收尽收”原则,入院规范进行治疗。
目前,国家、省、市专家每天都开展巡诊,对各定点医院的防控、诊治进行指导。临床上看到,目前基孔肯雅热病例均为轻症,主要表现为关节痛、发热和皮疹,根据临床特征统计分析,其发生比例分别为90.1%、83.1%、70%,65岁以上老年人出现肌痛、乏力、恶心症状更常见。大多数患者的症状都可以在一周左右消退,没有发现严重后遗症。有少部分人会遗留时间相对较长的关节疼痛,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跟踪随访。全市已治愈出院患者年龄最大95岁,最小40天。
基孔肯雅热主要的病变部位在关节,因此治愈出院的患者应注意休息与活动平衡,发病3个月内,要注意保养关节,避免负重、爬山、长跑,在活动时最好佩戴保护性器具,以避免造成持续性损伤。对于症状持续较久的患者,可以到康复门诊做进一步康复治疗。
记者:本次疫情防控中,佛山在环境整治方面做了什么工作,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市城管局局长何春云:环境整治是减少蚊媒孳生的治本方法,环境卫生搞好了,没有了孳生地,也就没有蚊子的生存空间。因此,在疫情防控中,我们始终把环境整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
首先,抓住重点全面清理。科学分析伊蚊的生活习性,全面排查清理容易孳生伊蚊的环境黑点,地毯式清理积存垃圾和杂物。从细处着手,例如公园绿地中的瓶罐垃圾、花盆下的托盘、废旧轮胎等,都是我们开展环境整治的要点。
其次,畅顺反映问题渠道。我们大力宣传,发动群众通过12345热线,反映蚊媒孳生地,精准发现并整治这些卫生死角、黑点,针对重点问题进行跟踪回访,确保整治落实到位,形成闭环。
最后,凝聚社会力量共治。我们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各行各业,和市民群众,组织他们清理身边目之所及的积水、杂物、积存垃圾等各类蚊媒孳生地。社区工作人员与党员干部奋勇当先,街坊邻里和热心企业积极响应。可以说,社会各界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是佛山近段时间开展环境整治工作的生动写照。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尽最大努力清除卫生黑点,进一步推动蚊媒孳生地清理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在这里,也希望广大市民朋友们,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记者:目前我市每日新增病例数逐步减少,接下来居民群众日常还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市卫生健康局局长陈爱贞:呼吁广大市民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守护佛山美好家园。
一是清积水除杂物。家庭及工作场所要重点关注水生植物、花盆托盘、闲置瓶罐、储水缸、天台排水口以及房前屋后杂物暂存点等,采取翻盆倒罐、水培改为沙土种植、疏通水沟、投放灭蚊幼药剂、清理垃圾杂物和卫生死角等方式,清除蚊媒孳生地。
二是防叮咬灭蚊虫。建议在家庭和工作场所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挂蚊帐;户外活动尽量穿浅色长袖长裤,涂抹含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蚊液,避免在伊蚊活跃高峰时段,在树荫、草丛、竹林、水边等阴凉处逗留。合理使用蚊香、电蚊拍或灭蚊灯、杀虫气雾剂等灭蚊工具,也能提高家庭的防护能力。
三是早诊治莫拖延。若市民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疑似基孔肯雅热症状,请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主动告知蚊虫叮咬史和旅居史,以便获得准确诊疗。全市53家定点收治医院遍布各区、各镇街,根据患者需要不断优化医疗服务,留观区域提供了便民设施和物资,各基层医疗机构也与定点收治医院建立了方便快捷转诊关系,市民群众可以就近就医,行动不便的可致电12345,附近的医疗机构将尽快安排提供上门采样服务。
目前全市医疗资源充足,如有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配合检测;如果确诊,不需恐慌,医院会给予规范治疗。
文:健康报记者 高艳坤
编辑:秦明睿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