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话题#辅导不了孩子的语文了#在一些平台引起热议。一些视频称,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出现了所谓的“颠覆性修改”。比如:掩耳盗什么?答案是“盗钟”。“后羿射日”变成了“大羿射日”、“凿壁偷光”变成了“凿壁借光”、“司马光砸缸”变成了“司马光砸瓮”等等。于是引发不
与其争一个对错是非,倒不如重新学会看待文化的思维,学会保持开放的心态
最近,话题#辅导不了孩子的语文了#在一些平台引起热议。一些视频称,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出现了所谓的“颠覆性修改”。比如:掩耳盗什么?答案是“盗钟”。“后羿射日”变成了“大羿射日”、“凿壁偷光”变成了“凿壁借光”、“司马光砸缸”变成了“司马光砸瓮”等等。于是引发不少人惊呼,学了这么多年的知识难道要改了吗?
其实,说有“颠覆性修改”未免夸张,教材只不过在保留大众约定俗成用语的基础上,对一些表述进行了更为严谨、规范的微调。比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教材里就引用了原文,确实也写着“持石击瓮破之”,但也谈不上彻底要纠正成“司马光砸瓮”。
其实这些所谓修改,在学术界都谈不上问题,甚至连争议都不存在。司马光砸的是瓮,本来古籍也是这么写的,只不过后来才流传成了缸。掩耳盗铃,古籍原本写的也是钟,也是在流传过程中变成了铃。谈不上什么发现和修改,稍微看一眼古籍,可谓白纸黑字、毫无疑问。
不过,相比于这些知识点本身,更值得琢磨的倒是这种短视频的叙事结构,以及网民的反应——用一种夸张、耸人听闻的语调,仿佛发现了什么“大不了的事”,惊呼“动大家的文化DNA”。原本是某种层面的文史常识,却像是什么重大刺激,引发了心理结构上的适应困难。
这说明今天很多人的人文知识,还是来自教科书或是影视剧等大众文化,对原典不够了解和熟悉,甚至对“原始记载和口耳相传有误差”这种逻辑也不甚熟悉,所以才有了一种“三观颠覆”的感觉。
这也呈现出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习惯给悠久的历史细节,一个确凿无疑的答案,追求一种纯粹。一旦产生某种多元的古代解释,就仿佛确信被抽空的感觉,心理上接受不了。
与其争一个对错是非,倒不如重新学会看待文化的思维,学会保持开放的心态。相比于洁癖式地追求一种准确,倒不如对历史文化抱有更深沉的理解:历史文化的传递,并不是沿着一条笔直的线、单向流传而来,而是多方互动的过程。这当中有演绎有加工,有大众传播的约定俗成,有将错就错的机缘巧合,历史文化在结构和解构的反复中,才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具体来说,就像人们知道司马光砸的是瓮,那个傻傻的人偷的是钟,也并不影响人们保持说“司马光砸缸”“掩耳盗铃”的习惯。放下执拗,尊重历史的真实,也顺应大众语言的流变,这才是一种更加温和的态度。而不是痛苦地辗转反侧,一会儿“炸锅”,一会儿“震惊”,要去改教材、变习惯,去刻舟求剑地找到那个所谓最精准的“标准答案”。
希望类似的讨论,让今天的人懂得平衡“准确”与“传承”。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历史文化的脉络之中,但同时也在参与历史文化的塑造。那么,寻求“和解”,既求真也包容,既阅读典籍也认可习惯,或许是在这个多向互动的文化空间里,一种更现实的自处之道。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编辑 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