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我在基层当 “诸葛”》:给政策解读装上“幽默芯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9 15:00 1

摘要:基层治理,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关系国泰民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又对河南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提出明确要求。7月27日起,河南广电推出《我在基层当“诸葛”》系列微短剧,

基层治理,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关系国泰民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又对河南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提出明确要求。7月27日起,河南广电推出《我在基层当“诸葛”》系列微短剧,以轻喜剧形式解构“网格员”“四议两公开”“头雁工程”等基层治理政策,通过幽默叙事、视觉化表达和年轻化语态,实现政策宣传从“说教”向“共情”的转型。

01 立体勾勒,绘就基层高效能治理图谱

《我在基层当“诸葛”》系列微短剧深耕基层高效能治理领域,分别聚焦网格员、“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头雁工程”等主题,精准锚定其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定位 —— 以“人”为治理主体(网格员)、以“制”为制度支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以“能”为引领动能(“头雁工程”),通过“人、制、能”三位一体的叙事架构,立体勾勒出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全景图谱。

如,《我在基层当“诸葛”① | 啥都 @小王!凭啥他管那么宽?》聚焦基层网格员工作内容。记者和摄像跟随网格员小王体验其日常工作。小王不仅要调解居民纠纷,如处理楼上楼下噪音争吵,还要帮助残障人士开展技能培训、为失恋女孩提供心理安慰、帮民工追讨工资等等。同时,短剧还介绍了“郑好拍”平台,网格员借助该平台,能快速对接职能单位,高效解决如流动摊贩占道等问题。

《我在基层当“诸葛”②| 吵翻天?支书用这招强势控场》解读“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以刘村为例,讲述了一笔五十万元村集体资金的使用决策过程。围绕资金是按人头分红还是建厂,村党支部先提议,接着村两委商议、党员审议,最后村民决议,期间经历了村民误解、指标争议等情节,最终方案顺利通过并公开营收情况,展现了“四议两公开”让村级事务决策透明、公平公正的特点。

《我在基层当 “诸葛”③| 从“翻车”到“起飞”!蓝莓支书靠啥逆天改命?》展现“头雁工程”成效。蓝莓之乡的村支书因蓝莓种植失败欲辞职,此时“头雁工程”计划出台。村支书通过“现场教学+实地观摩+座谈交流”等方式接受培训,努力学习种植技术和直播带货技巧,最终蓝莓种植取得成功,村子还成为“头雁工程”学习观摩基地,体现了“头雁工程”对提升基层带头人能力的重要作用。

02 烟火叙事,彰显基层治理温度

该系列微短剧,通过将基层治理中的专业术语转化为调解纠纷、民主议事、产业振兴等家长里短的故事,让抽象的治理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推动基层治理知识“破圈”传播;在剧情中设置村民质疑、干部耐心沟通并化解误会的情节,生动展现基层治理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消解隔阂,有效拉近干群距离,实现理解信任;同时,以产业实践从失败到成为示范标杆的案例,将单点经验升华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治理创新的示范效应,助力基层治理经验的广泛传播与实践。

如,《我在基层当“诸葛”① | 啥都 @小王!凭啥他管那么宽?》中,剧里选取社区日常矛盾调解、扶弱帮困等真实场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基层治理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尽显治理温度。将“网格化管理”这一专业概念转化为小王在社区里“上管追债还钱,下管抑郁失恋”的忙碌身影,把抽象理念具象为“家长里短”,降低大众理解门槛。而且通过村民一开始对小王工作范围的质疑,到后来看到他解决诸多难题后转变态度,展现出 “误会—沟通—共识” 的过程,在这一烟火气十足的叙事里,生动呈现基层治理如何以公开透明消解隔阂,拉近干群距离,凸显治理深度,让观众切实领悟到基层治理的意义与价值。

03 寓理于趣,激活基层治理严肃题材

该系列微短剧以幽默叙事激活严肃题材生命力,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亮点。

在喜感解构方面,剧中设计了诸多无厘头情节,如主管假发被记者外套扯掉的滑稽场面、记者被迎面飞来的拖鞋击中脸部的戏剧化场景、网格员模仿唐僧唱“only you”向老板追讨工资的搞笑桥段,以及村支书学直播翻车时的笨拙模样等,用轻喜剧手法打破了宣传类内容易有的刻板说教感,让观众在笑声中亲近基层治理主题。

在节奏张力的营造上,短剧通过“冲突—解决”的叙事制造观剧爽感。从居民吵架扔鞋的激烈冲突,到资金分配争议的矛盾升级,再到蓝莓种植失败的困境,最后以问题解决、产业逆袭的圆满结局收尾,强情节推动下观众情绪随之起伏,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代入感。

在细节刻画上,短剧注重真实感呈现,如残障青年因不自信而颤抖的双手、村支书熬夜学习后浓重的黑眼圈、村民扒窗偷听时的好奇神态等,这些细腻的细节让角色成为观众眼中有血有肉的“身边人”,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让严肃的基层治理题材充满生活温度与艺术感染力。

04 融媒重塑,构建基层治理表达新范式

《我在基层当“诸葛”》系列在创新突破上重塑了基层治理的融媒表达范式。体裁上打破传统新闻线性叙事,融入短剧的戏剧冲突与镜头语言,让宣传内容兼具新闻性与故事性,实现“宣传即内容消费”的效果。技术层面运用蒙太奇转场、特效字幕、方言梗等年轻化元素,以微短剧这种轻量形式承载“基层治理”宏大主题,适配碎片化传播场景。一经推出,就受到各界好评。有网友评论道,“上头!用短剧的形式看新闻,快节奏、强内容!入脑又入心!”

如,《我在基层当“诸葛”②| 吵翻天?支书用这招强势控场》中,将“四议两公开”这一制度性内容转化为村民因50万元资金分配引发的冲突剧情,用“党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审议—村民决议”的戏剧化流程,让新闻性与故事性产生化学反应,使政策宣传成为可消费的剧情内容。同时,融入年轻化元素,用配乐烘托村民聚集的紧张氛围,用“鸡叫”“嗑瓜子”等乡土细节增强代入感,通过蒙太奇手法交替呈现村民争吵与村委议事场景,让宏大的基层治理主题适配短视频传播。李婶从质疑到竖大拇指的转变,预留社交讨论空间,以及结尾记者调侃奖金的彩蛋,推动观众从观看转向分享热议,实现了基层治理内容的融媒化破圈。

《我在基层当“诸葛”》系列微短剧是河南广电在主题宣传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用年轻化表达解构政策术语,用喜剧化场景激活治理叙事,用共情化人物重塑干群关系,以“幽默为壳、治理为核”,实现了政策宣传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共鸣的提升。该系列不仅成为基层治理的“影像说明书”,更探索出主流新闻媒体融合宣传的轻量化路径——当新闻遇上微短剧,“有意义”的故事同样可以“有意思”。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