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7日立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在各大外卖平台补贴狂潮推动下,竟酿成了一场多方困顿的闹剧。商家订单堆积如山,骑手取单排起长龙,消费者则被长时间延误消磨着耐心。最近一段时间,酷暑难耐叠加平台让利,不断推高外卖市场的火爆程度。表面喧闹背后,却是“单量激增,利润反
8月7日立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在各大外卖平台补贴狂潮推动下,竟酿成了一场多方困顿的闹剧。商家订单堆积如山,骑手取单排起长龙,消费者则被长时间延误消磨着耐心。最近一段时间,酷暑难耐叠加平台让利,不断推高外卖市场的火爆程度。表面喧闹背后,却是“单量激增,利润反降”的尴尬现实,连同配餐失误、骑手重负、点而不取的浪费,共同勾勒出补贴狂欢下的资源错配与价值扭曲。
补贴盛宴反而成了所有参与者体验的“滑铁卢”,让那杯承载着仪式感的奶茶,在现实中只剩苦涩。消费者在折扣诱惑中冲动下单,却常因漫长等待或口味偏差而弃置饮品;商家为应付爆单疲于奔命,配餐准确率与服务细节难免滑落;骑手在系统催促下风雨兼程,安全与服务质量沦为最易被挤压的代价。更有甚者,为追逐“秋天的第一杯”的符号意义而过度消费、点而不取,使大量饮品沦为弃物,这难道不是对资源与劳动者心血的巨大浪费和不尊重?这场表面“共赢”的立秋奶茶狂欢,实则是以透支效率、牺牲体验、浪费资源为代价的虚假繁荣。
平台补贴营造的“繁荣”,本质上是一场以数据为燃料的流量狂欢。高额补贴宛如一场幻梦,似是将消费者、商家、骑手一并卷入“共赢”的漩涡里。然而“共赢”的诱惑之下,平台补贴的压力转移至商家与骑手肩上。商家在订单洪流中挣扎,被平台抽成与活动让利双重夹击;骑手在烈日下奔波,收入未必与激增的派单量形成正比。平台补贴吹起的泡沫,看似膨胀了所有人的钱包,不过是将羊毛反复剪下再分发,让各方在虚幻的“盛宴”中耗尽心力。
面对行业乱象,监管重拳也已落地。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紧急约谈美团、饿了么、京东,要求停止恶性竞争、保障骑手权益、禁止强制商家承担超70%补贴成本。8月1日,三大外卖平台同步发布声明,承诺抵制无序竞争。监管逻辑清晰:低价≠竞争力,可持续生态需四方平衡。正如中国烹饪协会警示,长期低价将导致餐品多样性锐减,最终损害选择权。专家与从业者共识:短期让利不可持续,系统改革势在必行。监管利剑出鞘、平台集体刹车,行业正站在从“资本内卷”转向“价值共创”的拐点。
在政策与市场转折点,青岛的探索揭示转型可能。西海岸新区红石崖街道推出“12元骑手套餐”和“暖心驿站”,解决用餐贵、休息难问题;青岛市总工会通过App发放“清凉券”,骑手可兑换冰镇水。市北区排骨米饭店主王师傅已下线两家压榨严重的平台,专注单平台运营,“订单少一半,但每单利润翻番”。这背后,是平台此前惯用的、让商家承担高额补贴成本的潜规则,如今已被监管明令禁止。此外,美团全新打造的“浣熊食堂”,未来也必将会在青岛上线,通过明厨亮灶直播和智能调度系统,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与配送超时率。从资本补贴转向技术驱动,从价格战升级为服务战,这些来自基层的探索,正在为行业转型蹚路。
回归价值创造才是出路,破局之道,在于各方协同。平台需超越唯流量论的迷思,以技术优化运力调度、严控品质,尊重各方的合理利润空间;商家应拒绝“裹挟参与”,坚守服务承诺,如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呼吁“把定价权还给商家”,避免陷入“有订单无利润”陷阱;消费者亦需理性衡量自身需求、看待优惠,避免盲目跟风,以尊重之心对待每一份劳动成果。真正的实惠,是骑手不必闯红灯也能赚到匹配的酬劳,是商家不用倒贴也能获得客流,是消费者不为凑满减点下多余的那杯奶茶。
当平台不再痴迷于用补贴吹胀数字气球,当商家与骑手不必在激增却低质的订单中疲于奔命,当消费者跳出符号化消费的陷阱——我们手中的奶茶,方能回归其朴素本真:是秋日里一份恰到好处的慰藉,而非一场透支各方、浪费资源的流量祭品。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