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 这样就能当“演员”,你愿意吗?

B站影视 2024-11-29 14:59 3

摘要:不只是吃饭被直播,如今,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加速融合,以顾客为“背景板”开展营销,成为商家引流的重要法宝,吃饭、健身、理发……顾客入场就“被直播”的现象愈发普遍。

你可曾想过,从踏入餐厅的那一刻起,你的一举一动已经被直播到网上?甚至被屏幕前的观众“品头论足”?

近日,广东深圳一家火锅店正在某短视频平台直播。离机位较近的几位顾客,各种微表情和动作都清晰展示在镜头里,显然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被直播”。

不只是吃饭被直播,如今,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加速融合,以顾客为“背景板”开展营销,成为商家引流的重要法宝,吃饭、健身、理发……顾客入场就“被直播”的现象愈发普遍。

有类似遭遇的网友说,“被直播”会让人产生心理负担,感觉受到了冒犯。但也有人认为,网络世界这么大,谁也不认识谁,搞这种直播无伤大雅。现实中,“被直播”的双方各执一词,常会闹得不愉快,甚至引起纠纷。

一不小心就成了直播间的“演员”,你能接受吗?

01吃个饭被怼脸拍,人人都是“免费”演员?

11月25日晚上9点多,广东深圳一家火锅店正在某短视频平台直播。离机位较近的几位顾客,各种微表情和动作都清晰展示在镜头里,显然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被直播”。

在各商家直播间,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北京某连锁理发店的直播画面里,头发涂满白色药水、裹着塑料膜的顾客正在等待烫染,顾客的面容和举止清晰可见;还有游客在海南三亚身穿泳装冲浪时被商家拍进直播间……原本只是想安安静静地吃个饭、聊个天、健个身、泡个温泉的顾客,并不希望自己的私人行踪和聊天话题被“广而告之”,但却成了“奢望”,难免不憋屈。

这些场所,虽不完全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私密空间,但顾客在这些场所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在某社交平台,很多博主也分享了自己消费时被直播的经历。

那么,为何有人肆无忌惮地拿别人来当直播对象?怎样才能减少一些争议?在生物识别技术广泛应用的当下,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和利用,可能会给顾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风险,如被用于身份盗窃、诈骗等。

02我的直播我做主?

直播并非简单的技术行为,它关乎镜头前后所有人的权利与义务,必须慎之又慎。

为了宣传业务、拓宽客源,商家若能征得顾客同意,大大方方直播没什么不好。但现实中,一些商家直播行为的“槽点”在于,他们只是暗戳戳地打开摄像头,让顾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充当免费“气氛组”,自己则坐收流量收益。

当顾客质疑商家借助摄像机的直播行为时,“吃个饭能有什么隐私”的回应,显得有些敷衍随意;当人们拷问直播平台的监管和把关责任时,“开启直播由商家决定”的说法,有推脱责任之嫌。

深层上看,这是商家法律观念缺乏、违法成本低、被侵权人主张权利困难且麻烦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交织。

11月27日,话题“吃火锅意外入镜直播间获赔500元”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引发网友关注。苏州公布一起因侵犯肖像权引发的案件。一位顾客走过火锅店通道时,发现自己入镜了直播间。这位顾客一怒之下把老板起诉至法院。法院判决火锅店老板向该顾客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500元。

综观诸多司法典型案例,商家在直播引流中因“镜头侵犯”消费者人格权益支付的赔偿金额,大多只有区区数百元,违法明显具有性价比。对此,相关部门应通过制定处罚细则、出台司法解释等方式,合理确定最低赔偿标准,并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倒逼商家面对有“肉痛”的惩罚性赔偿,自觉在直播引流中恪守底线。

03发现自己“被直播”,能维权吗?

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2023年度全省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其中有一案例就明确,“商家未经同意公开消费者视频,侵犯肖像权需要承担责任”。江苏消保委表示,希望借此对类似侵权行为进行警示。

无意中发现自己“被直播”,该如何正确维权?

首先,顾客一旦发现自己被商家或他人直播后,第一时间要收集相关证据,保存直播视频、截图等,并要求商家或他人停止直播,并删除相关视频、照片等影像资料,明确告知对方其行为已侵犯自身权益,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其次,如果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直播,可以直接向直播平台投诉,要求平台协助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冻结账号、删除相关直播内容等。

同时,可向当地的消费者协会或相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反映情况,请求他们介入调查和调解,如涉及侵犯肖像权、隐私权等权益问题,也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网信部门等相关行政部门投诉,要求其对商家或直播者的侵权行为进行查处。

最后,如果商家或直播者的行为严重影响到个人的正常生活,涉及严重侵权行为,应及时拨打110报警,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

这样的维权流程,确实让很多顾客望而却步。商家之所以在直播引流中未经同意就擅自让其入镜,也与消费者维权成本高、不愿与商家较真有关。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如何优化投诉和诉讼维权制度,切实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或许是进一步激活消费者主动对商家用脚投票的维权内生动力。

04隐私谁来保护?

直播确实正在改变当代人的生活。当透过各种直播镜头,让生命经验得到了扩容。但无处不在的直播镜头又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正来势汹汹地“入侵”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直播行为带来的边界冲突现象,不是第一次发生,也不只存在于公共场合。有人被“品头论足”,有人被“戳戳点点”,有人甚至被拍下“不雅视频”。被置于亿万双眼睛之下,镜头前的“裸奔”总让人很难有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公众的隐私去哪儿了?直播的边界在哪里?直播平台如何有作为、有所不为?法律何时不缺位、更到位?

必须正视直播镜头给个人隐私保护和公共场所秩序带来的新挑战,有必要为直播行为划出清晰的边界,引导其在合适的场合、时间进行直播。网络平台当然有责任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这对平台而言,考验的是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

只有综合施治,才能让商家在法律、自律和社会责任的共同引领下,确保以顾客为“背景板”的直播营销行为循法而行。

商家直播不能毫无边界,
“演员”的意愿也应得到基本尊重。
完善处罚规则,
降低维权成本,
手机架起来就大拍特拍,
根本不顾他人合法权益的做法,
该得到约束了。

来源:天津广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