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发布会上李想手持小桌板的照片被做成各种梗图,到i8碰撞测试视频引发的争议和二创,直到近几天,针对理想车主停车不规范的质疑愈演愈烈。
,作者:判官,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做纯电车以来,理想的水逆,去年MEGA上市经历一波,今年i8上市又来一波。
从发布会上李想手持小桌板的照片被做成各种梗图,到i8碰撞测试视频引发的争议和二创,直到近几天,针对理想车主停车不规范的质疑愈演愈烈。
在这个过程中,i8的价格和配置也饱受争议。32.18万的入门版pro车型被诟病缺少冰箱彩电且不能选装,电池供应商是欣旺达而非宁德时代。消费者纷纷表示,30多万的纯电车,就这?
一周后,理想把i8上市时的中杯大杯特大杯三个配置,调整为33.98万的单一配置,标配原来特大杯除大彩电之外的所有配置,包含大彩电的后仓娱乐屏套装变成加一万的选装件。李想发微博称这是“听劝版”。
回顾i8上市前后理想的一系列操作,我感觉他们只是听劝还不够。之前因为L系列热卖,理想可能是飘了,四轮离地那种飘。如今进入纯电新战场,想延续之前的成功,理想还要做出更多改变。
去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评价MEGA的失败之处,理想MEGA的问题,不只在外观,简单说就是定价太高了,“高端纯电MPV”这个产品定位有很大问题。
结果一个月后,MEGA降价三万,然后今年改款增加了一些电吸门之类实用性配置,销量涨了一些,李想在i8发布会上说MEGA已经成为“50万以上MPV的销量冠军,以及50万元以上所有纯电车的销量冠军”。
我去年文章也分析过,“50万以上MPV(豪华MPV)”和“50万元以上纯电车(豪华纯电车)”这两个细分市场目前基本不存在,车型和销量本来就很少,何况是“50万以上纯电MPV”。
MEGA上市一年后改款加配置,短期内销量冲一下,长期还是要回归到市场规律,也就是“什么车卖什么价格”。想影响消费者的心智,不是短短一年能做到的。
回到i8的问题。理想纯电系列本来计划去年发布四款车,MEGA作为首发旗舰车型,延续当年L系列从9到6的产品线发布节奏。
结果MEGA出师不利,后续车系回炉重造,改名叫i系列,主要是最被诟病的车尾设计推翻重来。根据晚点的报道,这次改动引发的成本约20亿。
但是很迷的是,以i8这个外观,发布会上李想拼命强调这是个越野车+轿车+MPV,让我想起周星驰《国产007》里的经典桥段:它看起来是个大哥大,其实是一支剃须刀。
这次i8的发布会,不说李想演讲时的节奏、气口、情绪有失水准,也不说小桌板和碰撞视频引发的后续问题,仅仅技术部分的过大篇幅和艰深的专业内容,就冲淡了受众对车本身的关注。
理想毕竟不是OpenAI之类纯软件企业,如果在AI方面真的有所建树,不妨单独开个技术发布会展开说说,没必要和汽车发布会揉在一起。
一个产品发布会,最重要的是突出卖点,设置议题。
现在市面上纯电车这么多,i8的外观只能说是独特,谈不上是卖点。发布会最重要的是卖产品,要把卖点旗帜鲜明地立起来。
而设置议题,意味着你需要给大众一条传播主线,甚至主动造梗,避免不相干的讨论混进来。
卖点和议题,如果官方不提炼,围观群众提炼出来的,就未必是你想要的了。理想这次发布会,后续传播议题失控,把二次伤害给到了车主,这是非常要命的事。
这种舆情踩踏一旦形成,创作者发布相关内容会得到正反馈奖励(流量、广告分成之类),就会有无数职业流量套利者,自发跟进创作,添油加醋,对品牌和车主都是很大的伤害。
要知道,当年一句电影台词“你开马自达,难怪你塞车”,可是被玩了近30年。
说到这里,理想曾经的成功靠什么?配置拉满,越级体验,直击用户痛点。
有朋友认为理想过去是赶上了好时代,享受了增程器和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溢价,白菜卖出了肉价,这话只说对一半。
增程器和冰箱彩电大沙发本身不会带来溢价,但搭载了这些东西的理想one和L系列,产品锚定对象变成了豪华燃油车,比如宝马X5、奔驰GLE、路虎揽胜这类车。
消费者一看,一半不到的价格,就能买到更高配置和舒适性、更大空间的SUV,能加油能充电,简直香迷糊了。
所以,理想以前高速增长,是因为在油车市场搞豪华SUV的平替。过去五年,不接受续航焦虑的消费者,基本盘非常大。
甚至,像深蓝、零跑这类做理想L系列平替车型的品牌,都跟着吃到了时代红利。
近三年,增程和混动的车型百花齐放,油车的价格也全面崩盘了。油车的动力总成还有不同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来做差异化,电车只剩电机功率、电池容量、充电速率那几个透明的参数,大家又都是新贵,没啥品牌优势,最后可不就只能卷配置和价格了嘛。
i系列没了增程器,就只能跟电车比价了。如今,看看相近配置和空间的纯电车卖多少钱,就知道i系列定价高不高了。
说到这里,找对标这个事,李想还得跟雷军学。
小米这么多年,对标和锚定玩得贼溜。手机对标 iPhone,车的造型对标保时捷法拉利,性能对标特斯拉,嘴上说的是人车家,手上做的是人家车,价格对半开,就问你感动不感动?然后321上链接,雷总已经把订金收到90周以后了。
理想在这一点上,和小米是两个极端。理想可能觉得自己品牌强大到了可以定义品类了,去年搞了个外观特立独行、价格无人能及的MEGA,今年又搞个明明是小MEGA但非要对标SUV的i8,隔壁的真SUV,乐道L90,乐得走不动道了。
说到L90,不得不吐槽一句理想i8今年的销售动作。公布外观后,展车至今没铺利索,然后现在正式上市十天了,试驾车也没铺利索,不知道在想什么。
我昨天下午在北京的朝阳合生汇,想试驾一下i8,销售说两辆试驾车都去做上门试驾了,店里只有一辆展车,听得我一脸黑人问号。
外地的朋友可能不清楚,朝阳合生汇是北京客流量最大的超大型商场综合体,今年五一期间单日客流最高近16万人次。
这样重要位置的展厅没有试驾车,让人怀疑i8是不是又像去年的MEGA一样被暂时放弃了。
我扭头到边上乐道展台试驾了一下L90,试驾后我问销售小哥,这车开售一周,卖得咋样?
小哥叼着烟笑嘻嘻:哥,两万台现车基本订光了,您现在下单,提车周期大概一个月。
不管怎么说,i8没找到对标,反而成了L90的对标,这事还是挺抽象的。
写到最后,看两组乘联会的数据吧:
最近一年,中国大陆地区销售的乘用车中,新能源车(含纯电、增程、插电式混动)的销售占比,仅在2024年10月(50.1%)、2025年4月(51.7%)、5月(52.7%)略超过50%,其余时间纯油车仍然超过新能源车。
同时期内,增程和插电式混动车,在新能源车中的销售占比稳中有降,从39.2%跌到30.8%。
可以看出,油车的销量依然坚挺的情况下,增程和插混的销量占比不容乐观。出于用车成本、限购限行等因素,越来越多新能源车主选择纯电车。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底层是传统制造业,以三年的产品周期迭代;上层是科技业,以半年的产品周期迭代。底层的产品规划和定义一旦失误,纠错成本极高。有朋友形容,难度不亚于往三年后的靶子上射箭。
理想的纯电产品线已经连续打了两次哑炮,后边怎么造车怎么卖车,是挑战挺大的事。希望下个月i6的发布,能给大家一些惊喜吧。
,作者:判官(前产品经理,著有《产品觉醒》一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70170.html?f=jinritoutiao
来源:虎嗅APP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