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 2025 年 8 月,全球最大容量的固态硬盘(SSD)已达到 256TB,这一纪录由多家存储巨头共同突破,其主要面向企业级与 AI 数据中心场景。以下是当前超大容量 SSD 的核心信息与技术亮点。
截至 2025 年 8 月,全球最大容量的固态硬盘(SSD)已达到 256TB,这一纪录由多家存储巨头共同突破,其主要面向企业级与 AI 数据中心场景。以下是当前超大容量 SSD 的核心信息与技术亮点。
在超大容量 SSD 最新纪录方面,不同厂商的产品各有特点。SanDisk 的 UltraQLC™ NVMe SSD 最大容量为 256TB,基于 UltraQLC™ + BiCS8 QLC NAND 技术平台,于 2025 年 8 月 15 日发布,形态规格为 U.2(首发)。三星的 UltraQLC™ SSD 同样拥有 256TB 的最大容量,采用超 500 层 3D 堆叠 NAND + 专有信号处理技术平台,发布于 2025 年 8 月 3 日,形态规格为 E3.S 2T。铠侠的 LC9 系列最大容量为 245.76TB,技术平台是 BiCS8 2Tb QLC + 32 层堆叠封装,于 2025 年 7 月 7 日发布,形态规格为 U.2 / E3.L。需要注意的是,铠侠 LC9 系列另有 122.88TB 版本(U.2/E3.S 形态),但 245.76TB 型号是目前其容量巅峰。
关键技术突破体现在多个方面。存储密度革新上,SanDisk 和三星采用 BiCS8 2Tb QLC 晶粒,通过原子级层堆(超 500 层)与双晶圆键合(CBA)技术,实现单位面积存储密度翻倍;铠侠则在单颗封装中集成 32 颗闪存芯片(8TB / 颗),在 BGA154 封装尺寸下达成 245.76TB 的容量。性能优化设计方面,SanDisk 取消 SLC 缓存,首次写入即支持断电保护,降低了延迟;UltraQLC™平台通过频率缩放,在同等功耗下性能提升 10%;多核控制器确保 256TB 容量下仍保持高吞吐,如三星顺序读取 > 14GB/s。可靠性增强方面,错误校正技术延长了 QLC 写入寿命,三星称其达到企业级标准;铠侠支持每日 0.3 次全盘写入(DWPD),数据保留机制减少 33% 回收操作。
在应用场景与行业影响上,AI 与超算领域受益显著,单盘可存储 250 万张 MRI 图像或 4.2 万小时 8K 原始视频,满足 AI 训练集群的海量数据需求,NASA 已评估将其用于深空探测任务,以应对辐射环境下的高密度存储挑战。能效与成本方面,对比 HDD 阵列,超大容量 SSD 每 PB 功耗降低 60%,总拥有成本(TCO)显著优化,预计单价低于 $0.01/GB(256TB 型号),比现有企业 SSD 便宜 70%。数据中心也因此发生变革,单盘可替代多机架 HDD,减少物理空间占用,如 AI 数据中心可压缩 80% 机柜。
上市计划与限制方面,SanDisk 和三星的 256TB 产品将于 2025 年第四季度限量供应超大规模云服务商,2026 年全面企业级投放,且需配套新一代服务器(支持 E3.S 2T 规格及高功耗散热)。铠侠的 245.76TB 产品仅提供企业定制采购,聚焦 AI 服务器与混合云部署。
总结来说,256TB 固态硬盘不仅是容量上的飞跃,更标志着 QLC 技术正式扛起企业级存储大旗 —— 更高密度、更低能耗、更强性能的存储时代正在开启。若你身处 AI、医疗影像或超算领域,这类产品将在 2026 年彻底改变你的数据存储方式;即使是普通用户,消费级 SSD 的 “TB 普及潮” 也将加速到来。
来源:外太空的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