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诗栋面对主场4分险胜,却只得到29%的现场加油支持,71%观众将欢呼送给了对手林昀儒,这么明显的冷淡,任谁遇上心里都得打一阵小鼓。
林诗栋面对主场4分险胜,却只得到29%的现场加油支持,71%观众将欢呼送给了对手林昀儒,这么明显的冷淡,任谁遇上心里都得打一阵小鼓。
在这个应当旗帜鲜明地支持本国选手的赛事里,主场的呐喊却成全了对手,很多球迷沮丧失望,那种五味杂陈,不是赛果能抹去的。
这场比赛其实是2025年8月7日WTT横滨冠军赛男单首轮,对阵双方再熟悉不过——林诗栋世界排名第一,自然被认为是大热,而林昀儒来自中国台北,排名世界第11,之前交手记录林诗栋全胜。
这次很多人以为又是场稳稳的晋级秀,却没想到,比赛从一开始就弥漫着一股让人难以忽视的异样氛围。
林诗栋奋力拿下前两局,优势不小,但现场加油声压根儿没给他,一浪高过一浪的“林昀儒加油”让人恍惚以为主客场倒了个个。
真正让人心头一紧的,是第三局。
球台上的林诗栋明显有些压力,几个关键分都没咬住,被林昀儒以11比8扳回一城。
那一刻的赛馆,爆发出几乎能掀掉屋顶的欢呼,哪怕你不是林诗栋的粉,也不得不为他捏把汗。
一旁的观众里,挥舞手幅的小女生、尖叫鼓掌、甚至有女孩赛后红着眼圈喊为林昀儒抱不平,一切都很荒谬,但又真实地上演着。
第四局局势持续拉锯,林诗栋曾一度领先三分,但林昀儒咬得死,一颗幸运球后把比分追到只差一分。
全场紧张到极点,空气中满是观众压抑不住的情绪。
最后林诗栋凭借顽强的意志顶住压力,以14比12拿下这一局,惊险晋级16强。
可镜头给到林诗栋时,他脸上的表情不是胜利后的轻松,而是明显的压抑和不满,哪怕走到场边也没有半点主场夺胜的畅快。
很多网友和球迷,尤其是老球迷,看着直播当场炸了锅。
“三观不正!”
“主场都帮外协?”
弹幕、留言、话题区一片骂声。
有人甚至说这种氛围对林诗栋很不公平,也是在冤枉其他辛苦拼搏的中国选手。
其实啊,事情确实耐人寻味,我们也不能光靠气愤跳脚自我安慰,得仔细想想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有人扒出了原因。
按照部分人的说法,主要是林诗栋和王楚钦世界排名竞争激烈,这场若林昀儒赢了,王楚钦就有很大机会在后续赛事反超登顶。
于是,部分王楚钦的球迷,转而“化身林昀儒支持团”,场上为他加油,场下帮他造势。
这事听着挺魔幻的,一个中国球员的粉丝因为私心,把希望寄托在外协身上。
但只靠这个理由说不通。
细心的人发现,现场女性观众格外踊跃,而林昀儒呢,确实长相清秀,笑起来有股邻家男孩的温柔,日常采访也谦逊内敛。
于是,有网友调侃:“女孩子都喜欢林昀儒这个类型”,再一看社交媒体,支持林昀儒的超话、小组里,年轻女粉们聊他聊得热火朝天。
这种“饭圈化”的应援方式,早已从娱乐圈蔓延到体育圈,尤其是乒乓球赛场上,前些年还没这氛围呢,现在哪个热门球员身边没有一群追星女孩?
我还记得有场女团决赛,王曼昱和孙颖莎对垒,现场孙颖莎那边的粉丝闹腾得比赛中断十分钟,比赛恢复后只要王曼昱输球观众就拍手叫好,这种状况早就不是新闻了。
甚至跳水赛场上,也有女饭一嗓子把场内外都弄得尴尬,连全红婵本人都劝粉丝别再闹了。
人性的情感外溢,本来能是增色的风景,但一旦极端,就让人不适。
而据国际乒联的最新数据,中国新生代球迷中,18到25岁的女生就占了67%,平均一天2万多条应援内容。
这群女孩带动了乒乓球的热度,相关产业每年因此多赚30亿。
说花钱就是“金主”,说应援就是“文化建设者”,可一旦拧巴,就摇身成了“竞技精神破坏者”。
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干脆把人分成三类:纯球迷、兼粉丝桥梁层、道德破坏者。
可见官方早就留意到这股潮流的力量,不可能不管。
而且现在乒协甚至打算出台《文明观赛公约》,比如建立“情绪防火墙”、推动沟通机制、倡导理性观赛,这些接地气的招儿,某种程度给了主办方和选手一颗“定心丸”。
王皓教练已经把如何屏蔽外部干扰,当成年轻球员成长重要课题,心理训练明显成了主项,不然还怎么在纷扰的场边专注比赛?
这些变化其实有点让人唏嘘。
理解粉丝的热情,大家谁没年轻过?
也都追过什么体育偶像、歌手演员。
但体育赛场终归是竞技,而不是造星工厂。
你能给喜欢的球员加油,甚至买票看球、转发打榜,但把情绪带到失控,会不会最终伤害了整个赛场的氛围?
现场的运动员需要情感支持,也承受不了“主场变主敌”。
林诗栋那一脸无奈,大概不仅是对自己表现的不满意,更有对现实不公的失落吧。
当然,也无需妖魔化所有年轻粉丝。
她们的活力和热情某种意义为国球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乒乓球商业价值创新高。
这几年孙颖莎、樊振东的代言费都过亿,正是粉丝圈推动的一个缩影。
但前提是理智和尊重。
你爱你的偶像,不代表你可以贬损别人的努力,或者给赛场上不甘的人制造二次伤害。
再说回林诗栋。
他身为世界排名第一,却在主场被自己国家的观众“集体冷淡”,这种环境下还能顶住巨压赢球,球迷完全有理由为他骄傲。
他现在其实面临的不只是技术考验,更是心理忍耐。
刘国梁一语道破天机:“冠军是在质疑声中炼出来的。”
这话太真实,那些天赋异禀的人,如果一直生活在温室里,很难长成参天大树。
林诗栋如果能咬牙扛过这些干扰,未来冲击奥运单打,反倒更有韧性。
这世道本来就没办法总是一帆风顺,面对质疑和冷淡仍然坚持自我,才是顶级竞技者最大的底牌。
归根结底,体育赛事还是竞技要紧。
每个走到场上的球员都值得被尊重,他们拼尽全力,只为了那一刻的荣誉。
无论粉丝、球迷、媒体,甚至我们这些局外人,都该给予最起码的体面和理解。
不必要求所有人为同一个人呐喊,但至少别让应援的热情变成了分裂和伤害。
竞技的纯粹,需要被维护,这既是对选手的公平,也是对体育精神的致敬。
或许有人还会问,林昀儒获得高支持率又有何错?
其实没错,选手个人魅力本就是观众共鸣的来源。
但如果这种偏爱变味,让主场选手一脸孤独甚至逆来顺受,那对整个场面来说都是损失。
情感支持可以有,理智观赛也不该丢。
希望下次我们看到的是实力的较量、拼搏的高光,而不是无休止的“饭圈腥风”。
到那时候,舞台才真正属于运动员。
写到这,还是忍不住想,比赛以后,林诗栋肯定还会经历各种各样外界干扰。
或许他会愈挫愈勇,或许也会反思调整,不管怎样,他的坚持值得所有人尊重。
而观众,也总有一天会回归理性,喝彩只为真诚和努力,那才是竞技和观赛共同的归宿。
来源:潘君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