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7日,深圳华为总部,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与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共同按下智界品牌2.0启动键,标志着这个由两大巨头联合孵化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式进入独立运营阶段。
编辑导语:智界品牌的独立运作,标志着华为与奇瑞的合作进入“主权明确、各取所长”的新阶段,但最终结果仍需市场的检验。
8月7日,深圳华为总部,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与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共同按下智界品牌2.0启动键,标志着这个由两大巨头联合孵化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式进入独立运营阶段。
根据协议,智界将实施产销服一体化独立运营,华为全面主导品牌战略与全链路管理,而奇瑞则将其列为“第一优先战略项目”并全力配合。
这场被华为定义为“纯血鸿蒙”实验的战略升级,既是华为与奇瑞历经两年磨合后的妥协产物,也是智界品牌能否破局“重生”的关键节点。
华为“不造车”边界模糊
“华为不造车,但帮助车企造好车”——这句由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亲自定调的战略宣言,在智界品牌独立运作后正面临新的解读。
从表面看,华为确实没有直接涉足整车制造,但深入分析智界2.0阶段的合作框架,华为的角色已远超普通供应商或技术合作伙伴的范畴。根据战略协议,华为将全流程把控智界的产品定义、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甚至工厂都需按照华为标准进行改造,实现冲压、焊接、涂装100%自动化。这种从设计到交付的深度介入,使得华为实质上掌握了智界品牌的发展命脉,奇瑞则退居为制造支持者和产能保障方。
从技术输出到制造把控再到渠道与服务的全面接管,这种深度把控不禁让人质疑:华为是否已实质上跨越“不造车”的红线?
对此,华为智界产品总监海蓝天在社交平台强调,智界是“纯血鸿蒙智行”代表,其“纯血”特质正体现在品牌独立、华为全链路主导与技术首发特权三位一体。换言之,华为通过技术主导而非股权控制的“轻资产”模式,实现了对智界的事实掌控,这种“曲线造车”策略既规避了直接下场造车的重资产风险,又确保了自身在智能电动车产业链中的核心话语权。
但这样的操作无疑是让华为“不造车”的边界变得模糊。
双方拉锯下的战略取舍
事实上,智界品牌在宣布独立前的发展轨迹并不顺遂。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智界项目合作初期曾因双方在主导权上的分歧陷入过拉锯。合作初期,华为期望掌控产品定义与智能化技术全流程,而奇瑞担忧自身角色弱化。2024年智界S7上市初期的交付危机集中暴露了这一矛盾。资源分配也是一个问题,奇瑞内部此前并未平衡好智界与另一个高端品牌星纪元之间的利益。
在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磨合中,智界产品在市场上也遇到了不少阻碍。2023年末,智界S7作为智界首款车型,在上市一个月内便收获超过2万个订单,品牌声势一时达到顶峰。但奇瑞工厂搬迁造成的产能断档,叠加芯片短缺,导致车辆无法按时交付。首批车主平均等待时间超3个月,外界质疑在社交媒体发酵。
2024年9月,智界第二款车型智界R7正式上市,采取了更有诚意的定价策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曾表示,鸿蒙智行每卖出一辆智界R7就要亏损一两万甚至两三万元。
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12月,智界R7曾以1.59万辆的月销量超越特斯拉Model Y,夺得25万以上纯电SUV的销量冠军。但高光未能持续,由于鸿蒙智行辅助驾驶硬件升级和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智界R7销量在2025年4月跌至5092辆,此后一直维持着不温不火的状态。
不仅是销量压力,智界此前还陷入过舆情风波。当时有传闻称奇瑞在产能分配上优先支持自家星途星纪元品牌,甚至出现高管离职后发文指责华为“不尊重奇瑞”的舆情风波。
如今,双方合作升级,华为将全面主导智界项目,从表面来看是奇瑞方的“妥协”,焉知这或许也是奇瑞顺势而为的结果。
从宏观角度来看,选择将智界交由华为主导,或许可以理解为是奇瑞以战术让步换取战略突破的务实之举——通过借力华为的技术与品牌溢价,快速抢占高端新能源市场,同时将节省的研发资源集中于自身更具优势的领域。
华为掌控下的智界能否破局?
智界独立运作从市场层面来看,显然华为的迫切性更强一些,毕竟在在鸿蒙体系中如今只有问界品牌独挑大梁,但其销量一骑绝尘的速度有所放缓。数据显示,2025年1-7月,问界累计销量为21.67万辆,同比销量略有下滑,其环比也有小幅下滑。
此时将智界品牌推上,显然更有利于华为旗下鸿蒙智行体系的全面增长,但实际效果仍需市场检验。
从短期看,双7改款车型的市场表现将成为试金石。据悉,作为华为“杀手锏”配置下放双7改款:全系标配192线激光雷达+后向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华为将40万级问界M8规格的辅助驾驶功能砸向25万级市场,直接宣战“挤牙膏”式升级的行业潜规则。
针对此前因功能配置差异引发的用户不满,双7改款采取了“去选装化”策略:华为ADS 4辅助驾驶系统全系标配,其他诸多关键功能也不再区分高低配车型。此举旨在用单一配置降低用户决策门槛。
此外,智界R7改款采用的双零重力座椅拥有123°躺角+加热腿托,用“沙发厂”理想最擅长的舒适性形成面对小米YU7和特斯拉Model Y时的新竞争力。这暴露出华为“既要智驾第一,也要体验颠覆”的野心,但最终结果如何仍需要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
而从长期看仍,也有不容忽视的挑战。智能电动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2025年1-7月鸿蒙智行总销量中智界占比不足30%,与头部品牌差距明显。更严峻的是,行业正从“技术竞赛”转向“盈利比拼”,余承东曾坦言每卖出一辆智界R7亏损1-2万元。如何在放量增长与财务健康间找到平衡,也将是华为和奇瑞需要面临的课题。
毫无疑问的是,智界品牌的独立运作,标志着华为与奇瑞的合作进入“主权明确、各取所长”的新阶段:对华为而言,这是其“不造车”战略下的最大程度渗透;对奇瑞来说,则是集中资源发展自身品牌的同时借助科技巨头实现高端突破的捷径。
然而,“联姻”的形式完善不代表幸福必然降临。智界能否凭借独立后的体制优势,在强敌环伺的智能电动车赛场实现后来居上,仍需克服产品差异化、供应链韧性、用户体验一致性等多重挑战,道阻且长。
来源:中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