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是“一两个月打一发”,而现在明显加上,8天3连发,接下来不到5个月的时间要发80+,日历被写成了“发射表”。
7月27日,太原;7月30日,酒泉;8月2日,海南。
三场发射,三地接力,GW星座05、06、07组卫星接连入轨。
这还没完!接下来 30 天,还有 5 发排队,2025 全年预计 80+ 发,比去年翻一倍。
所以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当下商业卫星是值得关注的。
过去是“一两个月打一发”,而现在明显加上,8天3连发,接下来不到5个月的时间要发80+,日历被写成了“发射表”。
而8月的日历,像被火箭燃料点燃:
8月9日:捷龙三号,送11颗吉利星座上天8月12日:长征五号乙,再发GW低轨卫星8月15日:力箭一号,打7颗中科系卫星8月17日:长征六号甲,星网低轨补强8月21日:捷龙三号,微厘空间再添新星这不是“密集”,是“饱和式发射”。大家可以看下图,老美是多么加速在发!
这或许可以得出,当前国内火箭产能、测控调度、卫星批产已经形成系统能力。
所以,2025年,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见证着商业航天的蓝海启航,而作为投资者,如何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中抓住先机?这点值得我们来重视。
商业卫星是指由企业或私人机构运营的卫星系统,主要用于提供通信、导航、地球观测等服务。
商业卫星主要干三件事:
通信:手机直连卫星,让信号覆盖无人区、远洋、高空;遥感:全天候拍摄地球,服务农业、保险、城市管理;导航增强:为自动驾驶、无人机提供厘米级定位。它像什么?当年谁铺设光缆,谁就掌控了互联网的“入口”。今天谁铺低轨卫星,谁就掌控了未来网络连接的“入口”。
大家一定要知道,商业卫星主要就是在低轨轨道,而低轨轨道(LEO)不是无限资源。它像城市中心的写字楼——位置好、延迟低、覆盖广,但工位有限。
现在国际电联(ITU)规则:先申报、先部署、优先使用权。你晚一步,就可能永远失去这片“太空黄金地段”。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
SpaceX的星链已发射超5000颗,目标4.2万颗;
亚马逊Kuiper已获批3236颗;
中国“GW”、“星网”、“千帆”等计划合计超万颗。
简单理解:轨道=频谱=牌照=垄断权。
时间不等人。
很多人说中国商业航天“慢”。但别忘了:我们有最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有最卷的供应链,还有最敢拼的民营火箭公司。
2025年7月,我们航天ju发布新规,首次明确商业航天“质量终身责任制”——不是打压,是规范化。
更关键的是,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正在扩容,新增50家单位,搞“技术共研、数据共享、风险共担”——这是中国模式的威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但用市场化机制驱动。
看看我们的优势:
卫星制造:上海、西安、成都等地形成产业集群,批量化能力已现;地面终端:华为、中兴、信维通信等消费电子巨头入局,成本快速下降;应用场景:从无人价值到卫星通信,从智慧农业到车联网,需求真实存在。海南文昌“超级工厂”2025 年底投产,单星批量化成本 1500 万元 → 800 万元,低于 Starlink Gen2 成本。
朱雀三号 2025 年 9 月首飞,垂直回收成功后 LEO 发射成本有望降至 5000 美元/kg,较 SpaceX Falcon 9 最新报价再低 15–20%。
当手机信号栏出现“卫星图标”,当牧民在戈壁用卫星直播卖牛,当无人机穿越峡谷仍能精准导航——你会意识到:这不是科幻,是基础设施的又一次升级。
相关的公司,小猎豹汇总好,方便大家查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来源:股市小猎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