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技术的兴起,浸泡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里90后和00后将选择进入一种新的语法进行创作,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香格纳画廊的苏河空间正在展出的邵宇轩绘画、SIMULACRA画廊正在展出的包锐、以及站台中国刚刚结束的王一个展都在大量重复着这一“新浪潮”。
✦
随着技术的兴起,浸泡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里90后和00后将选择进入一种新的语法进行创作,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香格纳画廊的苏河空间正在展出的邵宇轩绘画、SIMULACRA画廊正在展出的包锐、以及站台中国刚刚结束的王一个展都在大量重复着这一“新浪潮”。
年轻艺术家之倾向于使用AI图像、游戏建模作为绘画母本。其生成图像经常呈现出断裂、融合或不可解读的局部,这种非人类感知产物被视为可供“对人类的再次模拟”的视觉原料。绘画由此不再是对世界的再现,而是对算法观看方式的反向塑造。
在绘画为满足“记录”这一功能的时代,最终绘画的功能性随着相机的发明被取代,后来,相机、摄像这一对过去的定格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复刻现实的欲望,AI建模和游戏逐渐成为模拟现实更多可能性的技术。关于游戏中模型的发展过程,法罗基(Harun Farocki)电影《平行(Parallel I-IV)》(2014)中对游戏模型中的“树”这一元素有着详尽的解读,并用这一元素引出了技术发展的过程。
法罗基电影《平行》截图,看“树”这一模型在游戏中的发展过程,视频素材来自b站up主落日间
在这种技术发展之下,年轻人们又回归了一种屏幕建模最初的“原型”样本。这种现象仿佛是一种对早期相机技术妄图取代绘画的一种“复仇”。即技术饱和到某种程度后人们对于其的调侃。“好比智能手机拍出高清、甚至修图后可以实现某种完美的照片的流行,逐渐被当下的低像素滤镜、模糊、过曝、光斑、复古风格的潮流取代,甚至故意“失焦”的照片来表达某种情绪。
Brian Bishop在论文《屏幕时代的绘画》,于美国大学艺术协会第102届论坛中发布,谈道:
“我们已经走过了永恒终结的时代,进入了替代性和多重结果的时代。现在,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进一步区分绘画和屏幕。在最近的著作 《艺术之后》中谈到了‘图像人口爆炸’的问题。大卫·乔斯利特(David Joselit)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视觉数据的泛滥导致了现代主义“艺术时代”的瓦解。如今,我们不再需要争论艺术的自主性,也不再有人能够认为,在我们这个屏幕时代,唯有视觉艺术才能创造另类现实。相反,他探讨了一种不同类型的能动性:‘……艺术被定义为一种私人的创造性追求,旨在探索图像如何承载新内容,并带来重大而有益的发现,如今已让位于对现有内容的格式化和重新格式化——一种探索的认识论。’ 他继续指出:‘这种转变的主要后果是,艺术如今作为图像群体中的一种褶皱、一种瓦解或一种事件而存在。’这与现代性无限循环的匹配、布景和游戏背道而驰。
正是在这个‘褶皱’中,在这个缝隙中,绘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它并非必然与屏幕对立,而是与屏幕相关,更像是一种共生关系。正如拉斯克所言,绘画作为一扇窗户,其功能截然不同。它是一种颠覆,一条通道,同时也是信息和经验的储存箱。它是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空间,也是一种本质上关乎经验扩展和积累的活动。我们如今对‘图像’的理解是,它是游牧的,能够快速改变规模、位置和语境。它永远不会被固定在任何既定的物质形态中。因此,我想问,在今天探讨绘画时,我们如何才能在不考虑数字图像速度的情况下思考绘画的缓慢性?”
这样的新浪潮之中,年轻艺术家们给了我们怎样的案例?
1. 劳大伦(未知年龄)
“玩游戏的时候,现实人的视觉在进入之初会觉得周围很真实,但慢慢会被一些细节提示这是虚拟世界。比如走近一个人时看到图形边缘有棱角,且越来越模糊。它包含美的感觉,又包含跟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元素。于是,我开始在三维虚拟场景中试图找到它们的集合,并单独拎出来发展成绘画的思考逻辑,甚至更多媒介的尝试。我觉得这个风格像是在提炼虚拟世界,它不是一个怀旧的事情,而是在探索和现实世界的差异。而且在2015年的时候,这里还是空白,没有人这么做,不像现在形成的一种主流。”
——文字来源于Artalpha艺术阿尔法王将对劳大伦采访
劳大伦作品《陶壶》,布面油画,100 x 70 cm,2018
劳大伦作品《我和母亲在珠江边合影》,160 x 110 cm,纸本石墨,2017
2. 高航(b.1991)
“我的创作其实是对屏幕美学的内化和转译。在绘画过程中,某些“意外”效果我会特意保留下来,因为艺术探索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我的作品中,喷枪带来的模糊与清晰、荧光色产生的极端对比,都在模拟早期数字图像的不稳定感。”
——文字来源于Artalpha艺术阿尔法王将对高航采访
高航作品《别告诉我任何关于你自己的事》,布面丙烯,122 × 152.4 cm,2022
高航作品《惊不惊喜》,布面丙烯,193 x 91 cm,2023
3. 王一(b.1995)
“在创作过程中,我将重点集中在对视觉信息的量化处理上。我的大脑就像一个图像处理器,在“信息提取”和“信息转译”的过程中控制信息量,来实现作品的输出。这样的工作方法近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只是计算机是电子元器件组成的,而我的大脑是由神经元组成的。”
——文字来源于可以画廊对王一采访
王一作品《转译-恋人》, 布面丙烯,150 × 200 cm,2024
王一作品《教父》,亚麻布、 丙烯、石膏,42 × 50 cm,2025
4. 包锐(b.2000)
“我创作中这些物象的产生,它脱不开总体的时代感知经验吧,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无时无刻都接触着一些扁平化、虚拟以及符号,它会在创作者脑海里面形成一个印象,缓慢的我发现它们已经变成我们可知可感的一部分了,至于我如何构建我的创作逻辑这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生硬的过程,我更愿意将它称为我面对这个时代认知体验时的反应,随着认知的增加,这种反应也会加多加深。”
——文字来源于对流画廊采访包锐
包锐作品《世界树和笼子》,布面综合材料,160 × 210 cm,2023
包锐作品《云层1》,布面丙烯酸、石英砂、乳胶粘合剂、阿拉伯胶、水溶性颜料、凝胶、油漆、酒精,80 × 120 cm,2024
5. 杜京泽(b.1995)
“我喜欢一开始就有大量的信息和噪音。通过比较和对比我读到的、看到的、从对话和课堂上学到的一切,我试图理解如何创作出与事物普遍规律相符的图像。我创作的图像象征着某个特定的时刻。我创作的作品反映了我在特定时期对世界的理解。其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一年后,作品融入这个世界的方式可能也会有所不同。”
——文字来源于Floorr杂志对杜京泽采访
杜京泽作品《观众》, 布面油画,150.2 × 150.2 cm,2021
《Zak》,布面油画,150 × 120 cm,2023
6. 邵宇轩(b.2005)
“因为精细的模型不够暧昧。粗制滥造的ai模型带来功能失效的图像。让·鲍德里亚在《物体系》中提到过:‘但艺术品作为艺术品,要求一个理性的阅读:古物呢,却不要求阅读,它是传奇,因为指标它的,首先是它在神话意义上的系数和它的“历史”真确性。’”
——文字来源于派艺术对邵宇轩采访
邵宇轩作品《No. 8304》,布面油画,50 x 36, 2024
邵宇轩作品《No. 0813 (兄弟我恨你)》,布面油画,22 x 17.5, 2024
7. Nika Qutelia(b.1991)
“这一切始于2017年,我用手机做了一些基础的照片编辑和拼贴。之后我开始浏览YouTube,下载Cinema 4D和Blender的试用版,随意学习。没有人教我怎么做——我只是在寻找视觉表达的渠道来提升我的技能。”
——文字来源于Rubén Palm对Nika Qutelia采访
Nika Qutelia作品,数字绘画
8. Louisa Gagliardi(b.1989)“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喜欢数字化创作带来的即时性,几乎可以一边画草图一边创作。而且,电脑让我能够比手绘更高效地呈现想法。我对于比例的感知并不完美,这意味着如果我试图画出任何符合人体结构的东西,最终都是错的。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样子,但我需要帮助,所以电脑就像一个义肢,帮我实现了这个目标。”
——文字来源于Émergent Magazine对Louisa Gagliardi的采访
Louisa Gagliardi作品《2016年晚上11点30分》,PVC上油彩,2016
9. Kazimieras Brazdžiúnas(b.1991)
“我谈论的是所产生的图像,与我们最喜欢的挪用的使用不同,挪用是后期制作的阶段或组成部分之一。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创意的界限正在扩大,缪斯女神正在消失,我们在图像世界中的行为规则正在改变,只剩下伦理问题和价值问题。是否有可能批评、改变和后期制作宗教、文化和社会偶像?”
——文字来源于Echo Gone Wrong网站Agnė Sadauskaitė对Kazimieras Brazdžiúnas采访
Kazimieras Brazdžiúnas作品《巴比伦 II》,布上喷漆,210 × 180 × 5 cm,2020
8月20日与东京艺大材料专家面对面交流与创作
绘画材料物质研究
国际名师工作坊
期待你的加入
特邀导师: 秋本贵透(日)
特邀讲师:乐丽君
举办日期:2025年8月20日——27日
(8天,每天9:00——18:00)
讲授形式:理论讲授+创作实践+一对一指导+参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知名教授工作室
举 办 地:北京
招收人数:15人(小班制确保指导质量)
策 划 方:库艺术教育
主 办 方:艺时代(北京)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特别支持:日本Kusakabe画材公司、麦克美迪工作坊亮点Workshop features1, 足不出国,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获得国际 权威导师 亲传核心材料技法;
2, 欧洲传统技法的亚洲化改良 , 契合东方创作者思维的教学法 ;
3,建立科学认知框架取代经验主义 , 培养以材料特性驱动创作的思维模式 ;
4, 完成1-2幅具有材料研究深度的创作 。
来源: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