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费者下单时往往只能看到主播展示的样品或链接图片,无法全面了解所购商品详情(如质量、品牌、规格),只有收货后才能知晓全貌,知情权受损。
近期
一种融合“拆盲盒+消消乐”
玩法的“对对碰”
风靡各大直播间
消费者购买多个盲盒
主播现场拆开
若出现相同元素(如颜色、图案)
则触发“对碰”
额外赠送盲盒
直至拆出不同元素为止
这种带有随机性
和“以小博大”刺激感的形式
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下单
直播间“对对碰”暗藏消费陷阱
1.“三无”产品问题
部分直播间售卖的商品可能存在无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等问题。
2.商品信息不透明
消费者下单时往往只能看到主播展示的样品或链接图片,无法全面了解所购商品详情(如质量、品牌、规格),只有收货后才能知晓全貌,知情权受损。
3.诱导超额消费
利用游戏的刺激感和“运气”心理,容易促使消费者在亢奋状态下连续下单,超出实际需求。
直播间“对对碰”暴露的问题,触碰了这些法律红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消费者享有知悉所购商品或所接受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同时,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若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
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相关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规定
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消费者应擦亮双眼,理性消费
保持清醒,理性下单
切勿被直播间的热烈氛围和“运气”游戏冲昏头脑。明确自己的实际需求,设定预算,避免冲动和超额消费。
核实信息,看清本质
仔细查看商品链接详情、直播间标注信息。对于宣传的“正品”“大牌”,要小心求证。特别注意区分“食玩”(玩具)和真实食品,警惕混淆视听的展示。
对于食品,务必确认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SC标志等信息是否清晰完整。对于玩具,检查是否有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厂址、型号、适用年龄范围、安全警示等信息。“三无”产品坚决不买!
了解规则,留存证据
下单前务必了解清楚“对对碰”的具体玩法、奖励规则、发货规则等。在观看直播和下单过程中,注意录屏、截图保存主播承诺、商品展示、活动规则等重要信息。一旦遇到货不对板、假冒伪劣、“三无”产品、商家不兑现承诺等问题,可通过平台投诉,拨打12315热线,或通过其他法律途径维权。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