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科技创新 解锁生物医药未来的无限可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8 14:39 2

摘要:生物医药是关系人类健康福祉、驱动未来发展的核心前沿领域。为促进京港澳三地青年科学家思想碰撞、智慧启迪与合作深化,8月1日,“2025京港澳青年科学家大会——生物医药领域高端学术主题沙龙”在北京经开区成功举办。

生物医药是关系人类健康福祉、驱动未来发展的核心前沿领域。为促进京港澳三地青年科学家思想碰撞、智慧启迪与合作深化,8月1日,“2025京港澳青年科学家大会——生物医药领域高端学术主题沙龙”在北京经开区成功举办。

沙龙围绕主旨报告的前沿洞见、青年对话的思想火花,以及项目路演的创新实践,共同探讨了生物医药领域的最新进展、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机遇,为三地协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深度融合

前沿科技赋能医疗创新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副主任、北京市青年科学人才协会副会长吕珑薇结合如何促进骨再生的调控机制及解决骨再生问题的研发思路,分享了形态和功能双重动态4D材料在小范围骨缺损和较大范围骨缺损的骨再生中的应用。她表示,4D打印在传统3D打印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维度,赋予了4D打印材料形态或者功能动态可调的特性。

吕珑薇作主旨报告

吕珑薇所在团队正全力攻克更大范围的骨缺损再生难题,核心方向聚焦于骨类器官研究,通过深入解析关键细胞亚群设计骨类器官,解决了骨再生的营养供给问题。从机制研究到比较大范围的骨缺损修复,再到更大范围的骨类器官实现骨再生,是其团队的整个研究体系。她表示,团队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希望解决更多患者的牙缺失、骨缺损的问题。

潘颖作主旨报告

“AI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跟基因的关系,从而找出每类疾病所对应的最好的靶点。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让AI平台快速锁定特定基因对应的最优适应症。”英矽智能香港区负责人潘颖围绕AI驱动药物研发作主旨报告。其团队聚焦衰老研究等多个前沿领域,通过AI平台将生物、化学和医药深度融合,提升了药物研发的流程及速度。AI技术正深刻变革药物研发模式,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描绘出充满无限可能的新图景。

落地生根

从科研成果到商业市场化

在“青年科学家对话”环节,6位来自京港澳三地、活跃在生物医药产学研不同领域的杰出青年代表围绕生物医药的创新趋势、技术转化、区域合作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从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产业转化、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碰撞思想、分享见解。

青年科学家对话

北京大学干细胞与心血管类器官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王凯表示,其实验室主要深耕干细胞衍生心血管的类器官研究。他指出,青年科学家在为科技成果专利筑牢“护城河”后,要抓住应运而生的机会,积极乘势而上,才能推动成果真正实现商业转化。

溢生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香港工程院青年部候任主席陈维达从事医疗仪器的研发。他表示,研发成果转化过程中要保持与医生、政府、投资人的沟通,同时加强北京、香港等地的联动——香港可将产品推向内地市场,内地产品也能从香港走向国际。

北京青元开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东从事生物医疗装备和研发20余年,目前带领团队专注于高通量微量反应体系的构建、操控和检测。其公司设备已在香港投入使用,并销往东南亚、欧洲。谈及项目潜能评估,他认为“赛道选择、差异化、合作伙伴”是三大关键要素。

香港大学先进生物医学仪器中心博士后研究员、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常务理事(医学事务)竺越表示,青年科学家若想涉足产业领域,除深耕自身医学或科研内容外,还需系统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同时熟悉香港与内地的差异及京港相关政策,才能成为京港合作跨界的催化剂。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治医师杨琛轩指出,医师与科学家之间交流障碍较少,但与产业投资方沟通存在一定困难。在产业界,专利是重要的“护城河”,而医师和科学家更多是互补协作的角色关系,需要更优质的平台促进合作、实现取长补短。

北京港科云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璐鸥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中,科研周期和资本周期不一定匹配。她结合自身从事的消费医疗领域经验,分享其团队的实践:先选择能快速落地的市场,在皮肤护理领域站稳后,再逐步向医美、药品领域拓展,这种路径更贴合资本方的要求。她表示,生物医药研发的导向有时始于市场需求,有时源于技术突破,将两者有效融合才能开启商业化路径。

科技路演

多元领域释放创新活力

创新不仅需要思想的碰撞,更需要实践的检验和资本的助力。11位来自京港澳三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青年科学家围绕医药现代化、新材料应用、医疗器械创新、细胞治疗、环保科技等生物医药的多个领域进行项目路演,充分体现了三地青年科学家的创新活力与创业热情。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教学科研部助理教授于媛媛介绍了骨质疏松的药物研发项目。其团队研发的靶向硬骨抑素loop3核酸适配体,半衰期可延长至67小时,不仅能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形成,还不增加心血管风险,既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孤儿药认定以及儿童罕见疾病资格认定,也得到了中国、美国和日本的专利授权。

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常金辉介绍了其公司从蘑菇中提炼出的益生菌,不仅能增加肠道内的AKK菌,还具备预防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多种保健功能。目前,其团队已推出月饼、凤梨酥、雪糕等样品,并与各企业展开合作。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汤乐儿分享了研究香港米埔湿地候鸟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评估AMR基因在生态环境中传播风险的项目内容。

香港理工大学建筑材料科学助理教授陶勇介绍了其团队将废弃混凝土通过所研究的新工艺煅烧处理成为绿色建材,可降低能耗、减碳排放且提升性能。

香港理工大学英文及传意学系助理教授王笑分享团队用超声成像技术研究由帕金森引起的构音障碍以及舌底肌肉障碍,助力言语治疗。

香港浸会大学研究员及博士生邓鹏宏分享了其公司关于记忆力、阿尔茨海默病以及自噬相关的专利,并将其成果转化,推出辅助改善记忆力的保健品,介绍了其降低有害蛋白、抑制炎症以及辅助改善记忆力的功效与特色。

香港浸会大学研究员及博士生李宝华分享了其公司利用肠道微生物组学和传统中医药的研发诊疗方案,推出应对肠道应激综合征的创新产品。

艾花洁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行政总裁严洪宇分享了其感受到的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并介绍了团队研发的软骨修复产品,表示希望将研发成果引入北京并延伸到海外城市。

海杰亚(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杜磊通过患者案例、肿瘤微创介入的技术发展,以及上市产品等介绍了肿瘤微创介入治疗的多场景应用和优势。

北京光合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路则宽介绍,团队开发的新型LED光生物反应器在光利用率和温控上得到很大的提升,能降低能耗、提升温度控制效果。

苏州大学药学院特聘教授、达尔文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刘密表示,其团队致力于神经修复领域,主要聚焦渐冻症研究,并结合生物实验讲解了团队的研发思路及成果。

从顶尖专家的主旨报告到青年科学家的思想对话,再到精彩纷呈的项目路演,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京港澳三地青年科学家深化交流、寻求合作的宝贵契机。这些前沿科技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既彰显了科技创新的强大驱动力,也预示着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将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来源:北京科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