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奏响“建设一流文化强市”最强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8 13:05 1

摘要: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牢记殷殷嘱托,南安以文为脉,依托双世遗点,推动海丝文化、郑成功文化、闽南文化等保护传承利用;以产为融,推动城市间要素流动、产业共融、资源共享,全面奏响“建设一流文化强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牢记殷殷嘱托,南安以文为脉,依托双世遗点,推动海丝文化、郑成功文化、闽南文化等保护传承利用;以产为融,推动城市间要素流动、产业共融、资源共享,全面奏响“建设一流文化强市”的新时代强音。

今年上半年,南安分别在春节假日、“五一”期间接待游客100.69万人次、51.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36亿元、4.95亿元;新增6个全国文明村镇、2家全国文明单位、1所全国文明校园,3个全国文明村、1家全国文明单位通过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印发《新时代南安文化强市建设实施方案》,促进文化与经济、科技、体育、旅游等深度融合,擦亮“海丝源头成功故里”城市品牌,为打造共同富裕县域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创新传承守护千年文脉

连日来,在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社坛自然村内,郑氏大宗祠修缮工程加紧进行,两个月后将向世人展现其完整风貌。

近年来,南安充分保护、利用辖区内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碑林、郑成功陵园等丰富的郑成功系列史迹,接待台湾信众、宗亲、学者、游客达数万人次。

4月9日,台湾新竹郑氏宗亲会谒祖参访团及彰化花坛延平府进香团走进南安市石井镇延平王祠与郑成功庙。“郑成功是两岸共同的英雄,他的精神是宗亲团结的纽带。”新竹郑氏宗亲会理事长郑永堂难掩激动。

数百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宝岛、建设宝岛的事迹,如今在南安新编高甲戏《开台新曲》的舞台上被不断演绎。

巧的是,郑成功的故乡石井镇,就藏着个“戏窝子”。该镇的岑兜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的发祥地,素有“十家九戏”之说。

在首届洪埔戏剧交流汇暨岑兜高甲嘉年华上,身着戏服的孩子们在田野上演T台走秀,高甲戏版脱口秀、高甲戏数字艺术作品创作赛、打卡戏中人等时下热门的玩法轮番登场,融入现代时尚的传统高甲戏,吸引众多年轻观众。

秉承“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原则,岑兜村将高甲戏引入课堂,依托岑兜村“党建+”邻里中心、岑兜小学开办高甲戏传承班、见习所,积极调动全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组织的高甲戏艺人参与高甲戏教育教学工作,拓宽高甲戏传承传播的方式模式,提供青少年了解和学习高甲戏的场地和渠道。

在活化传承上,南安持续深化“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借助大型节庆搭建展示平台,组织高甲戏、踢球舞、英都麻糍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在节庆氛围中集中亮相,搭配“逛街区、看巡游、品非遗”的沉浸式体验,推动非遗与文旅场景深度融合。 今年以来,南安以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活化为核心,着力壮大非遗传承力量,新增12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11家市级非遗展演示范点。至此,全市已构建起一支包含110名传承人的多层次梯队。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2名、泉州市级31名、南安本级76名。

从历史遗迹的精心修缮到非遗项目的创新活化,从两岸同胞的宗亲纽带联结到传统戏曲的青春焕发,南安正以多元路径守护着跨越千年的文化根脉。

文化赋能推动产业融合

当传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文化便成为产业升级的隐形引擎。

6月25日,2025年泉州市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召开。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赵一静博士代表课题组发布了“泉州旅游业创新实践案例”,其中,南安的“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从矿山到文明的产业升维实践”入选。

当冰冷的矿石被赋予文明的温度,英良石材将矿石转化为可触摸的科学教材,矿山、工厂、博物馆串联成特色旅游线路,“前馆后厂”的产业共生模式用实践证明了工业旅游不是生产的点缀,而是产业升维的杠杆。

无独有偶,用菜名致敬郑成功英雄事迹的“成功家宴”,不仅获评泉州“一县一桌菜”最佳推广案例,还入选“美食旅游融合案例”“美食地标名录”。这都让食客们在品尝美食时,体验到文化的附加值。

如今,“福见南安·盛夏食光”餐饮联盟促销季系列活动如火如荼,7月15日至9月30日,全市近50家餐饮企业同步发力,推出各类优惠,搭配全新升级的南安市“成功家宴”菜单和《南安美食地图》,吸引消费者涌入餐厅品鉴地道美食,释放暑期南安餐饮业的消费潜力。

在南安,文旅招商同样成果显著。1-6月,全市28个文体旅项目签订意向协议,总投资147亿元,覆盖多元文旅领域;3个项目入库泉州文旅招商项目库,总投资60.5亿元,彰显南安文旅经济实力。其中,“童话镇温泉田园综合体”“杨子山大地艺术文旅综合体”“南安市研学实践教育营地”3个项目参与省、泉州文旅经济大会签约活动,高端酒店、童话小镇等一批项目预计下半年落地开工。

从传统舞台的文化蝶变,到舌尖美味的消费热潮,再到重大项目的接连落子,南安将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创新实践紧密串联,以文融产、以产促文,让千年文脉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文化沃土”孕育文明之花

海丝源头南安,文明之风劲吹。在辖区内分布的全国文明村镇、单位、校园,各具特色,又殊途同归,共同构成了南安强大的文明矩阵。

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在此扎根、生长。霞美镇金山村,连续举办22年的青少年夏令营,带来了课业辅导、兴趣班、普法宣传、红色基因传承讲座及农耕实践课,村里的农家博物馆展陈500多件种类丰富的农耕旧物,累计接待青少年超5万人次;在梅山镇埔仔村,20年来,村民们自发“让路”建房,拓宽公共空间和道路的同时,不仅拓宽了公共区域和道路,更通过环境美化工程的实施,让村民幸福感节节攀升……

“文化沃土”的滋养之下,南安文明之花竞相绽放,涌现出一批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据统计,南安现有1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获评福建省道德模范,1人获评“感动福建”十大人物,13人获评泉州市道德模范,5人入选中国好人,17人(组)入选福建好人。

外卖小哥洪成木就是其中一位闪亮的代表。他利用走街串巷送餐之便,“兼职”为走失人员寻亲,6年帮助154名走失者回家,获评“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福建好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举手之劳,也是爱心接力。”洪成木朴素的话语,正是南安无数凡人善举最真实的注脚。

闪耀的文明之花,离不开坚实平台的有力托举。围绕“遍地开花”的城乡文明实践阵地,南安不断汇聚各界正能量:在建成1个中心、26个所、429个站的基础上,累计新建近2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一月一主题”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五进”活动,每年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00多场次。这些星罗棋布的阵地,如同强大的根系网络,持续为南安的文明之花输送着养分,让文明新风浸润城乡每个角落。

来源:闽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