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邻居家的小男孩天天最近迷上了昆虫,每天放学就蹲在小区花坛边观察蚂蚁搬家。他妈妈起初很着急:“作业还没写完呢,天天蹲在那儿看虫子有什么用?” 可没过多久,她发现孩子竟然能说出十几种昆虫的名字,还自己画了本 “昆虫日记”,里面记录着甲虫脱壳的过程、蝴蝶翅膀的纹路。
邻居家的小男孩天天最近迷上了昆虫,每天放学就蹲在小区花坛边观察蚂蚁搬家。他妈妈起初很着急:“作业还没写完呢,天天蹲在那儿看虫子有什么用?” 可没过多久,她发现孩子竟然能说出十几种昆虫的名字,还自己画了本 “昆虫日记”,里面记录着甲虫脱壳的过程、蝴蝶翅膀的纹路。这让我想起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话:“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真正的教育,或许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教自己。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场景:孩子拆坏了玩具,家长第一反应是训斥 “败家子”;孩子追问 “天为什么是蓝的”,大人不耐烦地说 “哪来那么多为什么”。这些瞬间,其实都是扼杀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隐形杀手。反观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的成长经历,他小时候把家里的收音机拆得七零八落,父母没有责骂,反而和他一起研究怎么装回去。后来他在自传里写道:“那种自己摸索着解决问题的快乐,比任何奖励都珍贵。” 这说明,当孩子被允许按照自己的节奏探索世界时,他们内心的求知欲会像种子一样自然萌发。
用规则框住孩子的学习,就像给小鸟的翅膀系上重物。北京某小学曾做过一项实验:让三年级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有的孩子研究 “小区流浪猫的生活规律”,有的研究 “不同品牌电池的续航时间”。三个月后,这些孩子不仅写出了像模像样的调查报告,还学会了用表格统计数据、用画图分析结果。而对照组按老师布置的题目完成作业的学生,虽然答案更标准,却少了那份主动探索的热情。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教育的智慧,在于不急于用成人的标准去修剪孩子,而是让他们在自主体验中长出属于自己的枝叶。
现实中,很多家长习惯做孩子的 “知识搬运工”,却忽略了培养他们自己 “打井” 的能力。我认识一位中学老师,她从不直接给学生讲题,而是让大家分组讨论,遇到分歧时各自查资料论证。有次讲物理中的浮力原理,学生们为 “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 争论不休,有的查百科全书,有的动手做实验,甚至有人跑去问小区里修船的师傅。最后得出结论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兴奋,远比被动听老师讲解深刻得多。这位老师说:“我教的不是物理公式,而是让他们知道,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自己有能力找到答案。”
让孩子成为自己的老师,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像园丁那样,既提供阳光雨露,又懂得适时放手。就像孩子学走路时,家长总要先扶着,再松开手,看着他们摇摇晃晃地迈出第一步。教育也是如此,初期需要引导和陪伴,但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会观察身边的现象,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当孩子发现,原来自己也能教会自己新知识时,那种内在的驱动力会比任何奖励都更持久。
看看那些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大多不是被 “填鸭式” 教出来的。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称为 “问题儿童”,却在母亲的支持下自己捣鼓出各种发明;法布尔因为痴迷昆虫被家人反对,却坚持自学写出《昆虫记》。他们的故事都在证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从 “要我学” 变成 “我要学”,从 “跟着老师走” 变成 “自己找路走”。
当我们放下 “教育者” 的架子,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个小男孩,他在观察昆虫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了观察、记录、思考,这些能力远比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毕竟,知识会过时,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让孩子受益一生。这大概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不是塑造一个完美的复制品,而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也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
来源:趣说A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