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明:中俄的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关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8 12:15 2

摘要:根据文件资料和时事观察,以下是对中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关系的综合简要分析。

.

中俄的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关系

作者:中国社科院 国际易联

北京乾圆国关文研基地主任 郑文明

于2025年8月9日

根据文件资料和时事观察,以下是对中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关系的综合简要分析。

一、政治关系

1、战略定位与高层互动

中俄关系被定义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9年升级),两国元首强调这是“历史最好时期”和“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

高层互访频繁,建立了元首和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在联合国、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内紧密协调,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

2、核心原则与法律基础

2001年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立“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原则,明确“相互没有领土要求”,为双边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双方在涉及核心利益(如中国台湾省问题)上相互支持,俄罗斯明确支持中国大陆在台湾省问题上的立场。

3、共同应对国际压力

面对美国将中俄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两国通过战略协作形成反霸统一战线,抵御外部遏制。俄罗斯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场合为中国提供外交支持。

二、经济关系

1、贸易与能源合作‌

‌贸易规模:中国自2010年起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能源(石油、天然气)和农产品是核心领域,俄罗斯是中国主要能源进口来源国。

新兴领域:合作扩展到清洁能源、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领域,推动经济结构多元化。

2、金融与投资

开展货币互换、金融信息交换等合作,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

中国是俄重要投资来源国,重点投入基础设施、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挑战与不对称性

经济关系存在不对称性:俄对华依赖度较高,且面临去工业化、寡头经济等问题;西方制裁加剧俄经济困境。

三、军事关系

1、合作层级与形式

从“有限合作”发展为“全面战略协作”,包括联合军演(如2005年“和平使命”)、军事技术交流、情报共享和反恐合作。

俄是中国先进武器装备主要来源国(如苏-27战斗机、S-300防空系统),并在油料供给、应对马六甲海峡封锁等战略问题上提供支持。

2、战略互信与准同盟趋势

学界主张提升至“准同盟关系”(肩并肩、背靠背),强调共同应对美国霸权,避免两线作战压力。

军事关系被视为双边关系的“压舱石”,若对抗将导致两败俱伤(如1969年边境冲突)。

3、地区安全协作

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推动边境裁军(如1997年协定),将共同边界从“对抗前沿”转化为“合作纽带”。

四、文化关系

1、人文交流机制

通过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论坛、留学生计划(俄在华留学生逐年增加)增进民间理解。

语言学习相互促进,中国“俄语热”与俄罗斯“汉语热”并存。

2、历史与情感纽带

共同捍卫二战历史成果,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俄罗斯以“契丹”(Китай)称呼中国,体现历史渊源和文化尊重。

3;挑战

文化交流仍滞后于政治经济合作,需加强民间层面深度互动。

五、总结与趋势

中俄关系呈现 “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 特征。

政治军事:以应对美国战略压力为共同目标,准同盟趋势明显;

经济:互补性强但需平衡结构,新兴领域合作潜力大;

文化:人文交流为关系注入韧性,但需破解“政热民冷”问题。

未来挑战包括美国遏制、经济不对称性及历史认知差异,但两国基于“互为战略依托”的共识,关系有望持续深化。

.

来源:国关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