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是上海最后一个报刊门市部,邮局旁边的一个玻璃门后,没有明显的店招。走进这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内,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油墨香气。吸引记者注意的是在众多报纸中,《上海法治报》也位列其中,不乏有读者前来购阅。
打开手机,在地图导航软件中输入“吴淞路529号”,便可以得到“报刊门市部”这样一个位置。
这里是上海最后一个报刊门市部,邮局旁边的一个玻璃门后,没有明显的店招。走进这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内,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油墨香气。吸引记者注意的是在众多报纸中,《上海法治报》也位列其中,不乏有读者前来购阅。
门市部里唯一一位售报员名叫姜俊,今年66岁的他每天早上4点15分起床、晚上6点下班,这个习惯他保持了38年。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碎片化阅读遇上快节奏生活,姜俊的坚守和报刊门市部的存在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在这样一间小小的报刊门市部里,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这里驻店观察体验,试图寻找答案。
门市部里的“常客”
“我做梦也想不到,这里竟然也要关门了。”当天记者见到的第一位读者是徐阿婆,今年已经80岁了,每天到门市部买两份报纸是她日常的固定行程。
“我从2020年开始,每天到姜师傅这里买两份我喜欢看的报纸,一份《新民晚报》、一份《参考消息》,每天如此,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来的。”徐阿婆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年纪大了,不善于操作手机,每天看报纸就是她了解大千世界的途径。“我觉得总归还是要留一个门市部的。”
“很多年纪大一点的读者,一方面是不习惯看手机,操作上有障碍,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报纸上的新闻才是严谨的新闻,毕竟现在网络上的消息真真假假,太多了,年纪大的人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分辨。”姜师傅说道。
“我也不希望这里关掉。”话音刚落,一位拖着黑色行李箱的大爷走进店内。“我在姜师傅这里买报纸30多年了,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当天早上,他来取上个月存放在店内的报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的喜好就是看报纸,在别人看来我在家里放着的都是废品,但我认为这些能让我感到快乐、充实。”
事实上,这种纯粹的阅读习惯并非是老年人的专属,年轻人也正在加入这个看似固执行列。
售报员姜俊和读者在交流
“姜师傅,上周五樊振东的那一期报纸还有吗?我没来晚吧。”程女士当天一早特地从浦东赶来,但不巧的是,最后几份刚被买走。
“我从巴黎奥运会开始成为樊振东的球迷,也是这一年开始购买报纸和杂志。”当谈起买报刊的意义时,程女士说,“我觉得很有纪念意义,有一些杂志是可以线上购买的,但报纸大部分只能线下买,并且拿到实物跟看电子版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店内另一位读者林先生今年26岁,是铁杆军事迷。林先生告诉记者,他从15岁起,就每两周来买一次杂志,这间小小的报刊门市部也见证了他的成长。
“你看,来我这里的年轻读者也不少吧。”姜师傅的话语中还带着一丝自豪,“其实从我接触的读者来看,中青年群体要占到60%甚至更高,而且他们是消费的主力群体,来一次就花大几百甚至上千元。所以,很多人有误解,认为现在年轻人都不看报纸、不看纸质媒体,只看手机,在我看来不是这样的。”姜师傅说。
千里之外的读者
“不好意思,先等一下,有个读者给我发微信了,我先看一下他需要哪些报刊。”在当天采访期间,姜师傅几乎一直在忙碌,采访也时常中断。记者了解到,这是因为除了面对到店的读者,姜师傅还要服务线上的读者。
记者了解到,发来消息的读者是家住青浦的一位90岁老人。两年前,他为了买报纸还每周往返一次。
“他家里人觉得他年纪大了,担心出行安全,我就跟这位老先生提议,每周需要什么报纸在微信上跟我说,我算好价格寄快递给他,他家里人也说这个办法很好。”姜师傅说话间从货架的格子上取下了一摞报纸,“并且他有剪报的习惯,所以报纸都是要给他留双份的。”
记者看到,门市部里有一排货架,上面分成了十几个小格子,里面存放的都是读者预留的报刊,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千里之外的读者。
门市部的一排货架上,存放着为读者预留的报刊
“我这里的读者也有外地的。刚刚配好的报纸是一位杭州的读者预定的,他说八月中旬会坐高铁过来一趟;前一阵子还有个辽宁的读者,一口气买了半年的报纸,我在仓库里找了好几天才找齐。”姜师傅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都有读者通过微信或电话订购报纸,高峰时期,他每天要寄五六十趟快递。“忙,真的是很忙。”
“很多读者家已经搬出市区了,但他们只要到市区来,总会到门店看看、聊聊天,顺便买一些喜欢看的报纸。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很感动,他们在坚持阅读,我也坚持在这里为他们服务。”姜师傅表示,被读者需要让他感受到坚守的意义。
“现在信息是共享的,这个门店在网上都能搜到。很多人得知年底即将闭店的消息,专门过来打卡,有很多外地游客来上海旅游时,会把这里当作一个景点来看看,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门店的命运。”
在姜师傅看来,或许,读者的每一次驻足,都是他坚守的理由;或许,每一份“被需要”的温暖,都是对他的认可。
近38年守护的背后
“我是1978年进入邮政公司,干了近10年投递员工作,当时的工作就是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送报纸、送杂志、送汇款单。”采访中,姜师傅还从手机中找出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给记者看。
“到了1988年,前面的售报员师傅退休了,我感觉这个工作还蛮富有挑战性的,就申请转到报刊零售工作。那个时候没有门市部,早上推出一部车把当天报纸铺好放好,到了晚上5点半关门的时候,再把报纸收起来,车子推进去。”
在采访中,姜师傅告诉记者,在最高峰时,上海曾拥有2000多家报刊亭,早上没开门就有很多读者排队买报。
“本来我2019年退休的,心想总算可以休息了,但真正临近退休,反而放不下了。”从2019年起,姜师傅一年又一年地延迟着自己的“退休”日期。
报刊门市部贴出停业公告
在他心里,放不下的是对报刊门市部和对读者的情感,也是对纸质媒体的情感。“你想想,夏天4点多起床还好,冬天真的很冷,但我还是这样风雨无阻、全年无休地坚持了近38年。回过头看看,我感觉自己也很了不起。”
“虽然你也该退休了,但我们不希望你退休,也希望这个门市部能一直开下去。”“姜师傅,我儿子给我新买了一部手机,还不会用,怎么样给你发消息啊。”
采访结束时,还有读者陆陆续续来到门市部,和姜师傅寒暄;也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打卡拍照留念。门口张贴的“今年继续再干一年,门店将于2025年12月31日停业关门,再次感谢广大读者对报刊门市部的关心支持”仿佛在与读者做最后的告别。
走出报刊门市部的那个午后,那股油墨香一直萦绕在鼻腔,久久未能散去。
记者手记
曾几何时,这些散发着淡淡书香气的书报亭,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人文景观。然而,随着人们阅读和购书方式的转变,这些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报刊亭逐渐消失。剩下这一间报刊门市部仍在坚守,守护着纸张翻动的声音。
38年,这间门市部见证了报刊的黄金时代,也记录了姜俊的大半人生。在采访中,来来往往的读者对记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希望这最后一间报刊门市部关闭”。因为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内,他们的精神需求能够得到极大满足。
或许最后一间报刊门市部也将消失,但它所承载的记忆与情怀不会从读者心里抹去,好的内容也不会消失……
记者同时也在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否还能够留出这样一个精神“窗口”,留给这些喜爱报刊杂志喜爱阅读的市民。我想,这也是“书香上海”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能更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城市底气。
来源: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