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青岛栈桥“教科书”式救援跑赢生命接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8 08:42 1

摘要:8月5日上午,青岛栈桥浴场“上演”了一场生死救援。合肥游客小王在浅水区突发溺水,心跳、呼吸骤停。景区工作人员化身“生命守护者”,接力上演“黄金四分钟”急救,最终成功挽回了一条年轻的生命。透过这场“教科书”式救援,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群“生命至上”的栈桥景区守护者

“多亏了他们,抢回我侄子一条命!”

“教科书”式救援跑赢生命接力 背后有一群“生命至上”的栈桥景区守护者

8月5日上午,青岛栈桥浴场“上演”了一场生死救援。合肥游客小王在浅水区突发溺水,心跳、呼吸骤停。景区工作人员化身“生命守护者”,接力上演“黄金四分钟”急救,最终成功挽回了一条年轻的生命。透过这场“教科书”式救援,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群“生命至上”的栈桥景区守护者,还有青岛滨海旅游安全体系的硬核实力与人文温度。

生死救援 抢下“黄金四分钟”

“当时,溺水男孩就是在那片离岸约30米的水域被我发现的。听说他现在脱离生命危险了,真是太好了。”整日在浴场巡查,守护市民、游客安全的栈桥浴场救生员韩向阳,浑身晒成巧克力色,救人成功的喜悦让他一说话就咧着嘴笑,露出一口白牙。站在施救沙滩上,他再次回忆起惊心动魄的救援过程。

8月5日10时20分许,来自安徽合肥的游客小王(化名)刚来到栈桥浴场,就被旖旎的海景吸引,立即换好泳裤下水。他原本就不识水性,又是第一次见到大海,对海中情况完全不了解,一个浪打来,他站立不稳,跌倒在浅水区,瞬间被海水裹挟。“执勤期间,我一直紧盯着自己负责的水域,看到他趴在水面十几秒没动弹,马上意识到可能是溺水了。”长时间在浴场巡查,韩向阳练就了“鹰眼系统”般的观察力,锐利的目光穿透嬉闹人群锁定险情,立即冲进海中,大约十几秒钟就赶到小王身边,用尽全力将他拖上岸。

令人揪心的是,小王被救上岸后面如白纸,几无呼吸心跳。韩向阳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双膝跪地开始标准的心肺复苏。因为溺水的黄金救援时间通常为4至6分钟,每1秒似乎都“重若千钧”。“我检查发现溺水男孩瞳孔没放大,心里更有底了,说明有救。”栈桥浴场场长翟涛从业多年,救援经验丰富,为了保持心肺复苏的按压力度和频率,他接替韩向阳继续抢救。与此同时,浴场卫生室已经70岁的医生王元玲接到消息,抱着AED设备就冲向沙滩。

翟涛(左)为小王做心肺复苏。视频截图

救援现场情况不断。目睹侄子窒息,小王的姑姑瞬间晕厥。浴场的工作人员立即分头施救,一组继续为小王做心脏复苏、AED除颤,一组对姑姑施行急救。在无缝协作的救援下,小王终于在黄金时间内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心跳。

小王(右)恢复意识后,王元玲(左)帮其测量血压。视频截图

“救了孩子,更救了一个家”

“孩子才19岁,这次是跟着我和他姑姑去青岛的,万一出点什么事,我们怎么跟他家长交代。希望媒体能够帮忙再次转达我们对栈桥景区、浴场工作人员的感激。”8月7日,记者辗转联系上小王的姑父夏先生,通过他的讲述了解了这场救援的更多温暖细节。

夏先生发给张俊的短信。

据夏先生介绍,8月4日,家中亲戚一行7人从合肥出发,晚上到达青岛。作为岛城的必打卡地,栈桥景区是他们5日计划游玩的第一站。当时,亲戚们分散在沙滩、水中游玩,小王自己独自在浅水区,夏先生在岸上关注着他的情况。当发现小王倒在水中后,还没等他呼救,救生员已经冲到了海里。“溺水的黄金救援时间就那么短,再迟一点可能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多亏了他们,帮我侄子抢回一条命。”回想起5日发生的一幕,夏先生仍心有余悸。

等到120救护车赶到现场,感动还在继续。“浴场的工作人员已经帮助孩子恢复了呼吸心跳,这份恩情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感谢才好。救护车来了之后,我们打算自己陪孩子去医院的,没想到工作人员张俊还专门陪我们赶往医院。”夏先生说,张俊陪着他们乘坐救护车来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便开始忙前忙后地挂号、办理相关手续,只让他们专心陪伴、照顾孩子。

在医院急诊科,小王得到了有效救治,情况进一步好转。“当时,医生告诉我们,是浴场工作人员及时出手帮孩子赢得了时间。”夏先生感慨,发生了这样的事,他和妻子非常内疚自责,无法用言语表达对栈桥工作人员的感激,“他们救了孩子,更救了一个家。”思来想去,夏先生当晚特意给张俊发去一条感谢短信。

硬核守护织密“立体安全网”

记者了解到,目前小王已随夏先生夫妇返回合肥,因为有肺部感染,目前仍需住院治疗,但情况稳定,已经脱离生命危险。小王是幸运的,但他获救不是纯靠“幸运”——这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接力赛能够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不是偶然,而是因为背后有一套严密运行、不断优化的青岛景区安全体系,以及一群“生命至上”理念的守护者。

“保障市民、游客的人身安全是我们必须要守牢的底线。”青岛海滨风景区栈桥景区管理服务科负责人王万波告诉记者,目前景区每天客流量大约4万人次,为了保证每一名市民、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景区编织了一张精密运转的“立体安全网”。

除了在醒目区域设置标识牌、广播不间断循环播放提醒等“基本操作”,在人力布防方面,浴场区域每天安排12名专业救生员,他们如同“哨塔”,一部分划着舢板在海面动态巡弋,一部分站在岸边紧盯。他们练就了“鹰眼挑战”的硬功夫,能在纷杂人群中精准锁定目标。老人、独自嬉戏的孩子、海水及胸的泳客、未着泳衣贸然下水者等,都会成为他们重点关注对象。在礁石区域,工作人员和11名安保人员通力协作,在涨潮时段持续喊话提醒游客上岸。此外,“黑科技”设备也不时在景区大展身手:无人机升空巡视,形成海陆空立体监控;救援机器人接收救援指令后,能在工作人员操控下及时赶到遇险游客处。“今年,我们还新配了‘跟屁虫’浮筒,这种救援工具比救生圈效果更好,体型小、轻便、阻力小,溺水人员抓、抱、趴用都可以。”王万波说,不断升级改进的装备、预防救援措施源于工作人员的持续学习和复盘。

期待更多游客理解“听劝”

当夜幕笼罩青岛湾,栈桥景区的工作人员结束了一天的守望,却没有关闭工作的“雷达”。“我们下班后,经常上网刷刷景区相关视频。”栈桥景区管理服务科工作人员谢勇说,这于他和同事而言,是一项特殊的“课后作业”,“通过视频,我们想看看,网友们有没有提什么意见和建议,我们还能做哪些改进。”

网络世界是一面多棱镜。在那些记录着景区工作人员顶着风浪、涉水营救被困礁石游客的视频下方,会出现各种声音。“救援人员太辛苦了。”“致敬!”……有些留言令人心头温热。但也有些评论,带着“经验主义”的朴素认知,比如“水看起来也不深,他们应该自己上岸。”“让他们自己走上岸就行,正好长长记性。”……“看到这样的留言,这份心意我们懂,很感动。”但谢勇提醒,出于安全考虑,被困游客还是应尽量等待专业救援,因为这些人多数来自内陆,对水下复杂情况一无所知,盲目自救,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7日,景区工作人员又给夏先生打去电话,确认小王好转后,才真正放下心来。“我们都回家了,工作人员还记挂着,我非常感动。有机会我们一定再去青岛玩。”在夏先生看来,一个生命的重量、一个家庭的幸福,被青岛这座城市稳稳托起,“这份来自青岛的情义,值得永远铭记。”(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张琰)

责任编辑:吕靖雯

来源:观海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