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日来,为应对基孔肯雅病毒传播,广东省佛山市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蚊虫孳生地,并聚焦成蚊消杀开展重点攻坚。8月以来,当地新增报告病例数连续下降,从每日三四百例降至100多例,防控成效明显。
连日来,为应对基孔肯雅病毒传播,广东省佛山市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蚊虫孳生地,并聚焦成蚊消杀开展重点攻坚。8月以来,当地新增报告病例数连续下降,从每日三四百例降至100多例,防控成效明显。
在此期间,佛山市各级党政领导带头,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积极下沉基层一线,参与疫情防控。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一致表示,病例数下降的背后凝聚着全市居民的付出,一切成果都要归功于人民群众。
不愿意被挪动的富贵竹
佛山市顺德区是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出现最早的区域,也是目前病例数最多的区域。这段时间,当地基层党员干部的核心工作之一,便是入户科普防蚊知识、指导清理生活积水,从源头上减少蚊虫孳生地。大家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他们深入辖区挨家挨户宣传指导,详细告知村民生活积水是蚊虫孳生的温床,会增加基孔肯雅热传播风险。他们手把手地教村民检查家中的花瓶、花盆托盘等易积水区域,指导大家及时翻盆倒罐、倾倒积水、清洗容器。
下沉干部在街巷帮居民倾倒花盆中的积水
“无积水就无蚊虫,无蚊虫就无基孔肯雅热”“清理积水做得好,没有蚊虫来叮咬”……记者在顺德区采访时,各村的大喇叭都用普通话和粤语反复播报着这些防蚊灭蚊知识。开展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居民们愿意积极参与,但由于对该病毒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生活习性缺乏了解,所以最初对于频繁清理积水这一要求多有不解。
富贵竹是当地居民最钟爱的室内绿植之一,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两瓶。人们多采用水培方式养护,既显雅致美观,又方便打理,更寄托着对“富贵祥和、山长水远”的美好期盼。然而,恰恰是这种看似洁净的静水,却成了白纹伊蚊理想的产卵场所。
顺德区乐从镇葛岸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岑健愉介绍,自家养的富贵竹即便清洗了3次,发达的根系里仍残留着虫卵,很难彻底清理干净,最后只好将水培改成土培。由于当地村民没有土培富贵竹的习惯等原因,他在推进群众工作时,遇到了不少阻碍。为提高居民配合度,他和工作人员耐心地做说服工作,渐渐地居民开始理解并接受土培富贵竹的做法。
此外,居民的不解还体现在多个方面:有的居民疑惑,外面河网里的水那么多,显然不可能彻底清完,为什么要天天盯着村民清理家里这点积水呢?还有人直言,家里盆盆罐罐里装的都是刚下的雨水,不是污水,实在没必要倒掉。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疑问,工作人员只能耐着性子一遍遍解释:白纹伊蚊偏偏就喜欢小型且相对清洁的积水环境,这些地方才是它们滋生的“温床”。一次次细致的科普后,居民们才渐渐打消了疑惑。
岑大爷(右)和岑健愉讨论防蚊灭蚊情况
记者跟随岑健愉到村里岑大爷家走访时,看到岑大爷家阳台上的几十盆花都撤去了托盘,一些暂时不用的容器也倒扣着防止积水。岑大爷指着已按要求改成土培的富贵竹对记者说:“首先得防着蚊子产卵,保住健康啊。没了健康,哪来的富贵,哪来的山长水远哪?!”
“倒水侠”的队伍悄悄壮大
佛山市各级党员干部们不仅积极引导村民主动清理积水、消灭成蚊,还主动上手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或特殊家庭,从阳台积水的盆栽到院子里废弃的水桶、轮胎等,他们都会一一帮忙清理。当地人喜爱种花种菜,不少人院墙外面也种着几十盆花,村子里处处是小菜园。近来天气晴雨交加,花盆和菜园的水桶等容器中很容易积存雨水,大家路过时看到就会顺手倒掉,随后悄悄离开。这些举动被居民们看在眼里,居民们在背后偷偷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倒水侠”。
干群合力倒积水
佛山市南海区疾控工作者刘先生近来每日下沉社区或乡镇,投身于“倒水侠”的队伍中。短短几天里,他深切感受到了居民态度的转变。最初入户时,居民开门时眼神总带着几分警惕与疏离。随着防疫宣传愈发深入到位,如今不少居民听到敲门声,会笑着拉开门热情地招呼:“欢迎进来,随便看,家里一点积水都没有!”眼神中是满满的自信。
起初,刘先生帮居民朱大叔清理阳台上的一排桶装雨水时,朱大叔满脸不情愿地念叨:“这些水够我浇一周花。”可没过多久,朱大叔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不光主动清理起自家的积水,还把单元楼顶平台的倒水活儿也一并揽了过来,干得比物业人员还要积极。外出遛弯时,他还当起了“眼线”,只要瞧见卫生死角,就会第一时间联系社区工作人员来清理。
朱大叔说:“干部们不容易啊,T恤没干过,不是雨水就是汗水。大家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顺德群众正在安装防蚊纱窗
为迅速控制成蚊密度,有效切断疫情传播途径,佛山市于7月31日至8月6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周的成蚊消杀重点攻坚行动。此次行动采取“七天七招工作法”,号召家家户户点蚊香、挂蚊帐、装纱窗、清积水、清垃圾以及人人出门涂驱蚊液,并在每日早上7—10时和下午4—7时开展灭成蚊工作。
连日暴雨后,佛山市于8月7日再次开展了全市集中统一的爱国卫生运动。广大市民积极响应、配合度非常高。监测数据显示,经过一周的集中攻坚,全市各类区域蚊虫密度均显著下降。
居民区印有“防蚊七招”的横幅
朱大叔笑着告诉记者:“以前在一楼等个电梯的工夫,胳膊和腿上就被蚊子叮出好几个包,又痒又闹心;这阵子家里家外的环境都清爽多了,好些天没见着蚊子影儿了!”
掀起爱国卫生运动的热潮
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推进,佛山市越来越多干部职工与市民走上街头巷尾,积极投身防蚊灭蚊工作,同时参与到社区、公园、闲置房屋等公共区域卫生死角的全面清理工作中。此外,广东召开全省爱国卫生运动工作会议,明确全省连续7天开展统一爱国卫生防蚊灭蚊攻坚行动,8月至10月每周五开展统一行动日活动,疫情发生地增加统一行动频次。
干部群众一起清理居民区堆放的垃圾杂物
“起初,主要是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和上级下沉干部带头行动,群众多在观望。”顺德区陈村镇庄头村党支部书记梁健永告诉记者,后来见村里公共区域防蚊灭蚊及环境卫生工作人手不足,不少村民便主动站出来支持,还有不少在城里工作或学习的老师、学生,也趁着暑期回乡主动帮忙。
干部群众冒雨清理楼顶平台杂物
“趁着这个机会,我们还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野猪林’整治难题。”梁健永说。
过去,“野猪林”是庄头村部分村民的聚居地。由于这片区域紧邻山边的采石场,开山采石时常有石块坠落,威胁到住房安全,村民们便整村搬迁至附近的新址。而留下的几十亩土地,就此常年荒废,时常有野鸡、野猪出没,“野猪林”的名号便由此得来。如今,这里杂草肆意疯长,不仅破坏了村容村貌,更成为蚊虫孳生的温床。
梁健永介绍,多年前村里就想整顿开发“野猪林”,但因部分村民牵挂着那里有先辈的土地和老房子而持不同意见,此事便搁置了。此次为防控基孔肯雅热再次进行村民表决时,大家虽有不舍但仍全票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是关乎集体健康的大事,大家都想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好。”梁健永说。
一场大规模环境整治行动迅速启动,庄头村党员、群众合力清理“野猪林”杂物、杂草与垃圾,短短两天,“野猪林”便初显新貌。按照庄头村全票通过的整治方案,后续还将建立“以用代管”的长效机制,在清除蚊虫孳生地的基础上,将整治工作延伸至公园建设、旧水塘活化及文旅开发等方面。
顺德居民自觉清理屋后杂物和杂草
众多村子与社区都在积极通过清理闲置地块、拆除违建工棚、清运建筑垃圾等举措,全力改善居住环境。多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此前,村子和社区存在居民私占屋外空间堆放杂物、私自开垦小菜园种菜的现象,这些区域因环境潮湿、易积水,成为蚊虫孳生的温床。而在这场防蚊灭蚊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居民们积极参与或自觉行动,主动清走杂物、采收蔬菜,配合工作人员对这些区域进行了彻底整治。从乡村院落到社区楼宇,群众的力量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海。
采访接近尾声时,梁健永特别补充了几句话,基孔肯雅热出现在佛山并非因当地居民不爱干净,这种疾病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反而更偏好清洁的小型积水环境。经过此次疫情考验,当地还会持续发力打造更健康、安全、宜居的佛山,也恳请外界不要对佛山群众形成“不讲卫生”的印象。
居民闲置区清理前后对比
记者手记
巩固灭蚊成果,不能仅靠一阵风
当前,在佛山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这场全民参与的“灭蚊战”已取得显著成果,迎来阶段性的曙光。然而,当前每日新增的100多例确诊病例,却仍然牵动着大家的神经——这场与蚊虫的战斗,尚未取得决定性胜利。走访庄头村时,梁健永那句“要巩固成果,夺取最终的胜利,不能仅靠一阵风”,尤其引人深思。
梁健永告诉记者,去年登革热疫情过后,庄头村摸索出的季度卫生打分制至今仍在有效运转,房前屋后的杂物是否清理干净、积水有没有及时倾倒都被纳入评分项,居民拿到满分就能领取50元奖励。这一举措对村里的老人尤其管用——一辈子节俭的他们,从前总爱把废纸箱、塑料瓶堆在墙角,攒得多多的再拿去卖,却没意识到这些堆积物成了蚊虫滋生的温床。如今,“收拾干净能拿钱”的账一算清楚,主动归置杂物、及时变卖废品渐渐成了老人们的新习惯。
从一个村庄延伸到整个城市,佛山市也已经形成了系统的长效规划。为了将清理蚊虫孳生地、改善人居环境从应急任务转变为村庄和社区的日常功课,该市将责任细化到了每个社区、每户人家。这些规划的核心指向,正是从运动式治理到常态化守护的转变。毕竟,沿海地区夏季的温湿度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与其等疫情来了再仓促迎战,不如用完善的制度织密日常防护网,防患于未然。
我们不希望看到疫情再有起伏,但谁也不敢保证,一旦疫情压力再小一些,那些奔波在街巷的“倒水侠”们离开后,居民阳台上的储水桶会不会又悄悄装满了雨水?刚刚清理干净的闲置地块会不会再次堆满杂物?事实上,改变那些不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远比开展一次集中整治更能考验治理者的智慧。
当下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能让这场爱国卫生运动热潮最终成了一阵风。热潮过后,真正该留下的,是更整洁的街巷、更自觉的习惯,以及一个地域对健康更深切的珍视。毕竟,比起疫情退去带来的暂时平静,深植于日常的健康自觉,才是长久抵御风险的底气。
文/图:健康报记者 高艳坤 通讯员 王璐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