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砀山县程庄镇柴市村,村民冯光田的家成了村里最特别的“景点”,几间小屋内,犁耙、风箱、老式织布机、搪瓷缸等千余件老物件整齐排列,每一件都带着岁月的包浆,诉说着乡村的过往。这位普通农民,默默收藏着身边的“旧时光”,让沉睡的乡村记忆“活”了起来。
本文转自:拂晓报
在砀山县程庄镇柴市村,村民冯光田的家成了村里最特别的“景点”,几间小屋内,犁耙、风箱、老式织布机、搪瓷缸等千余件老物件整齐排列,每一件都带着岁月的包浆,诉说着乡村的过往。这位普通农民,默默收藏着身边的“旧时光”,让沉睡的乡村记忆“活”了起来。
走进冯光田的家中,犁耙、镰刀等农耕工具在墙角静静陈列,木柄上的裂纹里仿佛还藏着当年耕作的汗水;风箱、石磨、老式织布机等生活用具错落摆放,石磨的凹槽中似乎还残留着谷物的清香。冯光田用软布细细擦拭一件件老物件,眼中充满温柔。冯光田说:“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从二十七八岁开始收藏,一直到现在68岁,这辈子就准备跟这些老物件较上劲了。”
冯光田告诉笔者,20世纪80年代,村里开始用收割机取代犁耙,他看着陪伴祖辈耕耘的农具被当柴火烧,装粮食的陶罐被扔进河沟,心里像被掏空了一样难受。于是,他蹬着三轮车走村串户,用两袋白面换过供销社的老算盘,花半个月工资买下生产队的旧广播,甚至在暴雨天抢救过即将被淹没的石碾子。
冯光田深情地说:“砀山是我的故乡,我对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我的儿子们也和我一样,对家乡充满热爱。我就想在老家为认识的邻居、老乡们做点事,让他们能带着孩子和老人到这儿来看一看,回忆过去的日子。只要能起到一点作用,我就觉得这些年的收藏值了。”
几十年来,冯光田的收藏从最初的几件,慢慢攒成了如今的千余件,藏品不仅有农耕类的犁、耙、耧车,生活类的陶罐、木箱、缝纫机,还有带着时代印记的旧报纸、粮票……这些老物件涵盖农耕生产、日常生活、手工作坊等多个类别,这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物件,像一串完整的密码,生动还原了村庄的发展轨迹。
冯光田向笔者说出了自己的梦想:“这些东西收藏下来了,我一直想建一个能让所有人来参观、回忆的场馆。只是个人能力有限,目前还缺个合适的场地,所以一直在多方联系。我的目标是把这些老物件集中起来,建成一个集研学、教育、旅游、回忆于一体的收藏家风馆。”
如今,冯光田的“老物件收藏屋”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农闲时节,村民们总爱来这儿坐坐,围着老物件回忆往事,而冯光田就自然而然地当起了讲解员,兴致勃勃地讲述每件物品背后的农耕故事。
谈及未来,冯光田眼中闪着憧憬的光芒:“以后还想请些画家,把老人们用过的这些东西画出来。我要做一个全面的展示,从多媒体声音到影像,再到绘画、摄影,都挂在墙上,底下摆放实物,让来的人既能看到实物,又能听到相关的介绍,眼睛能看到对应的画面,这就是我的最终目的。”
“下一步,村里计划争取相关文化项目支持,先扩建收藏馆展厅,再把民俗体验区做得更完善,既让来参观的人能实实在在触摸到岁月的痕迹,也守牢乡村记忆的根脉。”程庄镇柴市村党总支书记李猛说。
■ 许栋溢 吴昊
来源:刚才命理